了不起的蘇小姐 的 遊記 —— 費城藝術博物館

雖然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不如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學院那麼有名,但是它的藏品質量之高卻叫人驚嘆。

作為美國最大的美術館之一,費城藝術博物館本身已經成為了費城地標性的建築,主體展館位於費城的黃金地帶——本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的西端,與歷史悠久、氣勢恢宏的市政廳由公園大道直線連接,遙遙相望。

不遠處,還坐落著藏有海量法國印象派繪畫的私人美術館——巴恩斯收藏館(The Barnes Collection),費城公共圖書館,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以及致力於培養和打造女性藝術家的摩爾設計與藝術學院(Moor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這裡可謂是費城的文化與藝術中心。

費城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876年,那一年美國第一次成為了世界博覽會的主場地,那一年也是美國建國的一百年周年大慶。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在歷史悠久,且具有建國意義的費城舉行這場世界性的典禮,因而建立一座世界性的美術館成為了計劃的一部分。最終費城藝術博物館於1877年5月10日正式向民眾開放。

每天都有無數遊客來到這裡拍照,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買票進門看展覽,但很明顯人們都深醉於這座建築本身的華美。

美術館主建築風格模仿了希臘復興式的風格,門口有噴泉,和一排氣勢恢弘始的羅馬柱。整座美術館像一座神龕一樣,佇立在費爾蒙特高地(Fairmount),在這裡基本上可以俯瞰整個費城的市中心。

這座宮殿般的設計建於1919年,使用的是明尼蘇達白雲石,在頂端也裝點著顏色豐富的希臘眾神雕像,還有一隻獅鷲的形象。它擁有獅子的身體及老鷹的頭、尖嘴和翅膀。因為獅子和鷹分別稱雄於陸地和天空,獅鷲在古文明中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動物。因此,在古老的希臘文明中,人們能在許多建築的裝飾中看到獅鷲的使用。獅鷲在波斯神話里被稱為「Homa」,它的形象被用作宮廷的雕塑和標誌,後來獅鷲的形象被廣泛地運用在了美術館的建築上,以一種強大神力的、充滿智慧和力量的神獸符號變成了美術館的保護神。因此,獅鷲也成為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標誌,在博物館屋頂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獅鷲的青銅鑄件。

費城藝術博物館號稱全美第三大美術館,在藏品上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館內藝術品達30多萬件,其中以法國印象派作品最著名,是全美收藏最多的地方。依照我多年看美術館的體驗來講,確實在塞尚、莫奈、畢沙羅、雷諾阿等人的收藏上比紐約的大都會和現代藝術博物館都要多出許多。

主館內有20個展室,展出各種藝術品,包括雕塑、繪畫、印刷品、素描、照片,還有宗教藝術、盔甲藝術、家居設計和裝飾藝術品。其中的明星作品就包括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塞尚的《大浴女》和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師》。

費城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不少亞洲藝術品,包括中國和日本的瓷器、佛像、書畫、傢具、雕刻,手工藝品也較多。還模擬了一個日本的茶室花園,有充滿設計的天光照明,還專門為收藏的中國文物建立立體式的展示空間,例如北京智化寺中的萬佛閣藻井,1930年代被美國收藏家買走,就展示在此處,費城美術館專門為這部分的展品設計了還原中國建築風格的展廳,從光線和氛圍上都透露出神秘而歷史悠久的中國氣質。

同時,費城藝術博物館還有幾個附屬的分館,包括位於富蘭克林公園大道的羅丹美術館,整個美術館像一個花園庭院,門前就是著名的《思想者》雕塑,走進去就會看到典雅的噴水池,在美術館的正廳上,是羅丹的畢生巨作《地獄之門》,氣勢恢宏,細節驚人,非常值得一看。

其他的分館還包括位於主樓北面對面的佩雷爾曼大廈(The Perelman Building),在這座建築的設計風格上,它反映了從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主義轉變為20世紀20、30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佩雷爾曼大廈里的藏品也不少,擁有超過15萬張印刷品、圖紙和照片,以及30000件服裝和紡織品,以及超過1000種現代和當代設計,包括傢具、陶瓷和玻璃製品。

擁有著如此多的展品和這麼多的分館,費城藝術博物館很貼心的設計了他們的門票制度。截至到2017年,標準入場價為20美元,學生價為14美元,允許連續兩天進入主展館和所有的分館。且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從上午10點到下午5點,都採取特別的「你願意付多少錢就給多少錢」的門票制。作為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教育機構,費城藝術博物館對所有當地的藝術學生免費,且每周三晚上5點至8點45分也是讓訪客隨意出價,盡量參觀。

主展館一共有三層,一進門就能看到典雅而華麗的大廳。一條台階通向一座金色的雕像,那是著名的美國雕塑家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於1892-93年間製作的雕像《黛安娜》(Diana),他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內也有一個更小尺寸的。這座黛安娜成為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女神,以她為中心,石階左右對稱地通往二樓。如果你抬頭看,還會發現頭頂上有一個巨大的現代雕塑,那是美國動態雕塑的發明者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於1964年製作的《鬼魂》(Ghost),在大廳的空中自由旋轉,與周圍的古典氣息形成有趣的反差。

今天,喜愛印象派藝術的人都知道,在費城你能看到全美國最多的塞尚,包括巴恩斯私人收藏館中的65幅和費城藝術博物館中的28幅塞尚真跡,其中包括藝術家晚年最大尺寸的作品,1900-1906年創作的《大浴女》(The Large Bathers)。

從許多方面來看,《大浴女》都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有重要地位,它展現出了塞尚終身探索的藝術力量,那種在藝術中有悠久歷史的裸體表現,和塞尚對於景觀描繪的獨特語言。塞尚一生畫過許多幅在樹林中洗浴的裸男裸女,他們身體健康自如,畫面並不是用裸體內容引誘觀眾,而是探尋人體的自然形態。與不遠處的雷諾阿的《浴女圖》比較來看,塞尚的《大浴女》幾乎沒有所謂「男性眼光」的肉慾感,背後的樹木和景緻從構圖和色調上也十分的平靜。塞尚在這幅作品中依舊追求線條的痕迹,人物和樹木都注重了邊沿的刻畫,而光線落在皮膚上的顏色高光處幾乎都是裸露的畫布,天空的部分也流露出立體主義的開端。

在一樓的161號展室及周圍幾個展廳差不多可以看完印象派的精品,莫奈的《蓮池》、梵高的《向日葵》、雷諾阿的《浴女》、德加的《舞女》、馬奈的《福克斯通號船》等依次排開,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群星璀璨的展廳之一了。

莫奈的《蓮池》記錄下了自己晚年的怡然生活,他在自己的畫室外建起花園,修建園林,養起池塘,種起睡蓮,還在池塘上搭建了一座日式的小拱橋。他在這如畫的花園中繪畫,滿眼都是生命的色彩。莫奈畫過很多幅這片蓮池的作品,包括這座小拱橋,人們在他的晚年油畫中讀出了生命的雋永,寫實與寫意的結合。都說印象派的核心其實是畫家自己的內心,他們看向外面的世界,確實描繪和記錄在在他們眼中和心裡留下的痕迹與印象。而莫奈的油畫,那些淡紫色的河面,氤氳著水汽的街道,包括這片盛夏光年的蓮池,都是畫家情緒與情感的寫照,細膩而動人。

在二樓的歐洲藝術展區,博物館儘可能地按原收藏家的展示狀況來陳列各種展品,包括油畫,雕塑,水晶吊燈,壁爐,工藝品,梳妝台,沙發等傢具。於是今天的參觀者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的那個收藏家對這些藝術品的真愛,甚至可以通過這些陳列情況來理解這些藝術品被創作出來的時期和意義。在二樓的展廳里,不少環境設計都包括了整間房間的模擬效果,從燈光到擺設,美術館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立體而沁入式的體驗,感受歷史與藝術品的文化信息。

二樓展廳中不乏令人醉心的工藝品和裝飾藝術,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一幅英國畫家透納(Joseph William Tuner)的作品:《燃燒的國會大廈》(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October 16, 1834)。

1834年10月17日的《倫敦日報》上這樣寫道,「威斯敏斯特的居民以及河對岸的地區,突然間爆發了最令人震驚的一場爆炸事件,城市陷入了最大的混亂和震驚……上議院的房子和許多相鄰的建築物都在著火。」而特納與當時成千上萬的市民就一起目睹了這一場大火。

這位畫家快速地用鉛筆草圖記錄下了他所看到的現場,成為了後來這幅畫的基礎。在這個燃燒的畫面里,透納對於天光和火光的處理十分完美,火焰正在吞噬聖斯蒂芬大廳,並且照亮了修道院的塔樓,而不遠處的河面上也映出了火光的跳動。而畫面右側的天色依然燦爛,白色的大橋巋然不動,與畫面的左邊相比顯露出冷峻的藍色調。透納一直十分擅長描繪風景的顏色,在自然光線的處理上充滿技巧,而這幅畫就是證明。整個畫面里空氣似乎都在跳動,確實有種隔著火光看事物的流光感。在這燃燒的空氣中,依稀可見遠處隔岸觀火的人群,透納用自己的視角記錄下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也能看到大量的東方藝術,展出的主要有中國、日本、印度、伊朗、韓國等地的文物和工藝品。

在中國展廳中,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大殿,這裡展示的從北京明代修建的智化寺運來的藻井,壁畫和木雕像。殿堂中央的藻井非常震撼人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也是第一次親眼看見這樣的裝飾結構,嚴謹肅穆,彩繪精緻,藻井的正中央是一個浮雕,刻著一條龍,四周分成八個面,每面又浮雕一條小龍,顯然有「九龍」的寓意。

旁邊還有精緻的壁畫,以及木雕彩繪的佛像和菩薩像。除此之外,中國藝術收藏中還包括有商周時期的文物,漢代的陶俑,漢畫像石到魏晉時代的佛像雕刻,直到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磁器等十分豐富。其中如北齊時代的石棺床雕刻、來自天龍山石窟的佛頭像、南北朝到唐代的一些陶俑都是十分珍貴的藝術品。

費城美術館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杜尚作品收藏,這也是這座美術館最吸引我的地方。

除了著名的《泉》和《自行車輪》之外,還有杜尚的最後一幅油畫《下樓梯的裸女》,久負盛名的「反視網膜」藝術《大玻璃》。

當然,這裡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置藝術,杜尚秘密製作了二十年的大作——《給予》(étant donnés: 1° la chute deau / 2° le gaz déclairage;Given: 1. The Waterfall, 2. The

Illuminating Gas)。

在1946年至1966年間,外界都以為杜尚已經放棄了藝術創作轉而研究國際象棋去了,其實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工作室里一直在秘密工作。這二十年的閉門造車的結果就是《給予》,它由一個老木門,磚頭,黃銅,鋁板,鋼結合夾,天鵝絨,葉子,樹枝組成,同時還有一個用羊皮紙,頭髮,玻璃,油漆,油氈和各種各樣的顏料製成的女性身體,後面是由手繪和拍攝的元素組成的神秘風景。

當人們走進這個獨立的房間時,會在一片黑暗中看到這個巨大的舊式木門,周圍由頭磚框圍了起來,門口處還有一個小腳凳。這木門看起來並不特別,但你走近時就會發現門上有兩個發光的小洞。當你把臉貼上去,眯起眼睛從小洞中看進去時,就會發現另一個世界——在一片荒草叢中,一個裸女如屍體般橫躺在草叢中,她左手拿著一盞燈,背後是一片自然的山水風光。這個背景包括一個如丘陵般的景觀,一堆密集的樹叢,一片朦朧的綠松石天空。在遠處,還有一個正在運動著的、一個閃閃發光的瀑布,實際上那裡是一個閃爍的光源,由一個看不見的馬達驅動著。這發光的瀑布和裸女手上舉著的油氣燈成為了這個神秘世界裡的光源,給予觀眾無限的遐想。

很顯然,這件作品能夠聯想到關於窺陰癖的各種文學和心理想像,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性的隱喻。這件作品本身就充滿了犯罪和性的曖昧與神秘,人們不論怎麼調整自己的觀看角度,就是無法看到女人的臉,只能看到一小撮頭髮。而那舉起燈的手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洞的那邊會一直往外吹風?

《給予》之所以籠罩著層層神秘,也很大部分歸咎於外界對這件作品是如何製作的了解的太少。杜尚一直把這件作品作為自己的秘密,在他所知甚少。杜尚製作藝術品的過程很重要,有時候比成品本身更重要。在過去的20年中,人們一直在猜這位裸女的身份,甚至不清楚裸女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有專家揣測用的是豬皮,而在後來,人們在杜尚的信件里找到了答案。巴西的雕塑家瑪莎·馬丁斯(Maria Martins)在1946年至1951年間成為了杜尚的情人,她也被認為是這個裸女形象的模特。在杜尚和她的信件中揭示出,其實作品中的裸女是用石膏和羊皮紙製成的,並不是豬皮,而是最後經過杜尚的巧手被畫得跟皮膚一樣。

同時,費城美術館還有一個抽象畫大師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永久館藏,包括托姆布雷基金會捐贈的五件青銅雕塑,包括:2011年的《遠征》,1990年的《蘇黎世》,1980年的《無題,羅馬》,1997年的《無題,羅馬》以及2005年的《勝利》。托姆布雷生前曾表示過,希望自己的這些青銅雕塑放在費城美術館裡,因為那裡同時收藏著托姆布雷創作於1978年的巨幅系列作品《在伊利阿姆的五十天》(Fifty Days at Iliam)。

在1977年的夏天,托姆布雷開始創作一個系列作品「十部分繪畫」(paintings in ten parts),基於荷馬的《伊利亞特》中的情節,傳遞出特洛伊戰爭最後五十天的悲劇性故事。這套作品集合了托姆佈雷的繪畫風格,用抽象的語言,毫不遮掩的繪畫痕迹,文字的使用,用藝術家的手勢和古典主義的引用來形成畫布上的史詩事件。

一面牆壁上呈現出希臘式的悲劇情緒,赤裸的顏料顯示出藝術家的激情和侵略性的繪畫行為,而面對的牆壁上的畫布則有大量的留白,表現出一種沉思和憂鬱的畫面。這個系列中描繪的特洛伊戰爭中沒有英雄的偉岸,托姆布雷心中的戰爭場景幾乎是進展到了一種空白的境界,畫布上充滿了沉默、死亡和遺忘。從遠處寫下的潦草文字像是對英雄發出嘆息,表達了托姆布雷對三名隕落的古典主義英雄的致敬。他的視覺語言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但他在幾十年的繪畫藝術中,始終堅持自己追求的抽象敘事,並加入自己對於繪畫痕迹的堅持,和西方敘事文本的致敬和反抗。

推薦大家路過費城時去看看吧。

有空再寫個巴恩斯私人收藏,塞尚和雷諾阿看花了眼。

希望你們喜歡,如需轉載,請私信我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故宮是斜的?
為何博物館內閃光燈會破壞文物?
作為一名博物館講解員,如果在講解過程中遊客提出了你無法解答的問題,應該如何應對?
荷蘭有哪些有意思或者精彩的博物館?

TAG:艺术 | 现代艺术 | 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