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慶知乎熱詞 | 垃圾共和國、馬航 MH370 最終報告、小戲骨版《紅樓夢》……這個假期發生了什麼?

No.1 垃圾共和國

你隨手扔的一個塑料瓶,一個易拉罐,一個外賣盒子,你都可能在海洋里找到的殘骸。環境科學家們稱這堆垃圾為太平洋垃圾群。

該話題總共獲得了 1,577,995 次瀏覽

近日有關「垃圾共和國」的新聞是真實的嗎?是真實消息還是網友惡搞?太平洋塑料垃圾污染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知友: @一個男人在流浪 (3600+ 贊,海洋話題優秀回答者)

第一個問題:新聞是真實的。

第二個問題:建國這個行為確實應該算作惡搞。但是個不錯的惡搞,這個惡搞不以搞笑為目的,而是為了喚起大眾對海洋漂浮污染的重視。

重點來說說第三個問題:海洋漂浮污染是不是這麼嚴重?

很嚴重,但是嚴重的程度和許多媒體宣傳的重點不一樣。

這些媒體在介紹太平洋垃圾帶的時候,往往會把它描述成「一片海洋中的新大陸」「垃圾堆成的島嶼」,佐以「兩個德克薩斯州那麼大」「法國那麼大」「5 個英國那麼大」「100 個上海那麼大」之類的形象描述——哦,這取決於發這些文章的是哪國媒體——然後還會配發這樣的圖片:

其實這張圖是福島海嘯後在陸地上拍攝的照片。雖然這些福島海嘯垃圾有相當一部分會被捲入大洋,雖然一些沿海城市的海岸線上的確會有和上圖這麼密集的漂浮垃圾,但真正的大洋垃圾帶,不太會是這個樣子。

因為風啊、熱鹽效應等等原因,海洋並非一潭死水,而是有許多洋流涌動。垃圾入海之後,就會被洋流裹挾,有的沒多久就沉了,變成了海底垃圾;還有一些——比如塑料製品、油污之類的很難沉下去,就會被洋流帶入大洋腹地。

洋流不是朝著一個方向一往直前的,它們會形成大的環流,而在環流內部,又會因為地形、溫度、風之類的限制,生成小的環流。下面這個視頻就是洋流的一個模擬,可以看到洋流的運動軌跡非常複雜。

在我們毗鄰的北太平洋腹地,就有一個大的環流——北太平洋環流。在海流推動下,許多漂浮垃圾最終不可避免的被捲入了這個大環流,並且很難擺脫。

這其中,有大約 8 成是來自周邊國家的陸地垃圾——我們可以想像,北太平洋周邊是一超多強、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這裡的垃圾排放量非常巨大;還有 2 成,來自船隻拋棄物。日積月累,這個大環流里的漂浮垃圾就量變到了比較恐怖的程度。

但是,由於在海中漂浮的過程不斷分散,一些大塊垃圾又不斷分解破裂,北太平洋環流中的垃圾,並不是像福島那張圖片里那樣的成片、成堆,而是以零零散散的狀態,覆蓋了大概有 2 個德克薩斯州那麼大的海域:

表面看起來,這片海域依舊蔚藍,但其實這裡就進入太平洋垃圾帶了

終於,出現了一個洗衣液瓶子

然後是一個塑料筐

還有比較大的塑料管子

再或者更大的廢棄漁網

從空中看,我們會發現更多,但總的來說,距離媒體所描繪的「垃圾島」、「垃圾大陸」還相差不少。

你或許要大罵媒體標題黨,罵他們危言聳聽:這看起來哪有那麼嚴重?不就是幾個瓶子幾塊破漁網,撈起來不就得了?

你錯了,事實上這比媒體宣傳的還要嚴重。

如果這些垃圾真的是彙集成了一個大陸或者大的島嶼,那反倒好清理了,但現在它們是分散在一片極大的海面上,清理難度反而更大。

更要命的是,這些塑料製品,被海浪拍打,陽光炙烤,雖然它們可能不是那麼容易降解,但塑料會老化、會破碎。

一旦它們破碎成為 10mm 以下的碎片,它們就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微型塑料,這東西,用一般的網都篩不上來。

而且它們數量驚人:僅僅漂浮在海面上的,就達到了每平方公里 1.3-1.8 萬塊。海面之下漂浮著的,就沒法統計了。

密網篩出來的微型塑料

那麼就放任它們不管,等待歲月撫平一切,不可以嗎?

恐怕是不行的,因為海洋漂浮垃圾的危害已經開始凸顯,直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漂浮垃圾對海洋生物有纏繞的危害。目前發現幾乎絕大多數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都有被海洋漂浮垃圾纏繞造成傷害的記錄(而對魚類的相關研究比較少),比較典型的比如加州海豹、各類鯨、海龜和崖海鴉。

有些生物被纏繞後導致死亡,有的則發生畸變——比如一些海龜和海豹被塑料環纏繞,脖子和殼扭曲變形:

漂浮垃圾還會被海洋生物誤食。信天翁和海龜是這一危害的典型受害者,有的信天翁體內發現了 30 多種不同塑料製品的碎片,而海龜則會把透明的塑料袋誤認為水母吞下。

漂浮垃圾還被一些物種當做了竹筏,成了生物入侵的一個新途徑。目前的研究發現,一種原產於巴西的苔蘚蟲,通過塑料碎片來到了佛羅里達;一種原產於委內瑞拉的牡蠣,現在來到了百慕大。

實際上,在許多海洋漂浮垃圾上,都發現了這些搭便車的危險乘客。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就是有人會說:海龜海豹關我什麼事,我就是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沒問題,那我們就說說海洋漂浮垃圾和我們的直接關係。

和海龜、海鳥一樣,魚類也會吞食微型塑料碎片,有的經濟魚群因此發育緩慢、魚卵孵化率下降,直接導致減產。有些微塑料,會隨著海產貿易來到我們餐桌上。

我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把內臟摘掉,可能就可以避開這些塑料顆粒的危害了。那麼,還有一些濾食性的貝類,它們會吸入並富集更多更細小的塑料微粒,根據相關的研究,歐洲的一些消費者每年通過食用貝類吃下去的塑料微粒達到了 1 萬多粒,這又該如何逃避呢?

當然,你也可以不吃貝類。可是食鹽總要吃的吧?近些年來的研究發現,超市賣的食鹽里已經出現了塑料微顆粒的身影。

我國的食鹽一般是來自海水製鹽、鹽湖、鹽井這幾類,通過滷水的日晒、機械烘乾,造成氯化鈉結晶,在經過一定的粉碎得到食鹽。

那麼以海水製鹽為例,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如果足夠小的話,就會被晶體包裹進去,很難被發現——在老版食用鹽國標中,規定了精製鹽的粒度標準是 0.15-0.85 毫米,這個大小已經足以包裹一些塑料微粒。

而在新標準中,則取消了粒度標準,改為均勻度(RSD),那麼製鹽企業因為包裝、生產、甚至消費者使用習慣的需求,就可能會生產粒度更大的食鹽,塑料微粒藏身於這些更大的鹽粒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根據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市面上 15 種食鹽里都發現了塑料微顆粒,多的達到了每公斤食鹽里有 681 粒。

甚至內陸地區的井鹽都發現了塑料微顆粒(不過相對於海鹽來說要少很多)。鹽井製鹽是通過開採地下滷水為材料製作食鹽,地下滷水中怎麼混進去的塑料顆粒,還沒有一切明確的研究,只能猜測是一些塑料顆粒通過地下水污染了滷水礦。

而如果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5g每天的食鹽攝入標準,那麼我們每年通過食鹽攝入的塑料微粒數量應該是 1243 粒,但是我國人均食鹽攝入量是嚴重超過這個推薦標準的,根據 2016 年的統計至少是人均每天 9.1g,那麼攝入的塑料微粒的數量就會大幅升高達到 2262 粒。

而我猜測我們食用的食鹽里所含的塑料微粒數量,應該還會再高於 2262 這個數字。因為根據華東師範大學的論文,他們在實驗過程中有一個去除食鹽表面塑料微粒的步驟,顯然,這是為了消除一些空氣中塑料微粒沾染所帶來的數據偏差的考慮,但我們使用的食鹽里,這些吸附在食鹽表面的、來自於空氣的塑料微粒,也會被我們吃進去。

我注意到評論區里有朋友提到,塑料微粒吃到人體內有什麼危害還不確定。但是不確定,不等於沒有危害,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會造成什麼危害。我想起來當初華東師大這篇文論發布之後,許多「專家」發文說不用擔心,而不用擔心的理由是——「歐洲人吃的塑料微粒更多呢」——這是什麼邏輯?

那麼我們不吃中國沿海的食鹽、不吃北太平洋垃圾帶出產的海鮮,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場災難了呢?

很不幸的,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一片海洋足夠乾淨。像北太平洋這樣成規模的垃圾帶,至少還出現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太平洋。

而還沒有發現明顯垃圾帶的北冰洋,卻在浮冰中發現了非常可觀的塑料微粒。即便是遠離人類社會的南極周邊,也採集到了大量的塑料微粒,根據估算,每立方公里至少有 28 萬枚——幾乎和北太平洋垃圾帶相當。

我們吃的許多水產,比如近海養殖的大多數魚類貝類,它們所生長的環境里的塑料污染甚至會更高於大洋腹地中的垃圾帶。即便是一些遠洋捕撈的魚類,也難以逃避這個問題。

而食鹽這個層面,中美歐澳印這些主要的食鹽生產國,周邊的塑料微粒污染哪個也不輕。

那麼,我們還有補救的機會嗎?

對於已經碎化的塑料微粒來說,目前可能沒什麼好的辦法了,這玩意兒現在被譽為海洋中的 PM2.5。

而一些的大塊塑料,或許我們還可以趁著它們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導致野生動物死亡,比如它們破碎成更多更小的塑料碎片)之前趕緊清理掉,比如荷蘭現在正在搞的一種海洋垃圾收集器,通過固定的巨大浮壩,把大塊垃圾聚堆然後運回岸上處理。

荷蘭人 Boyan Slat 提出的一種垃圾收集壩設想,通過彎曲的兩臂聚攏垃圾,然後由船隻運回岸上處理

但更大的問題是,如果不能從源頭遏制,那麼這一切都是 0。

我注意到,評論區有些朋友在關注,是誰扔了這些塑料?我覺得很不解,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明顯嗎?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我們自己站起來看看身邊,這一天當中我們每個人會使用和丟棄多少一次性塑料垃圾呢?是,你可能不生活在沿海城市,也可能生活在沿海城市但沒有直接往海里扔過垃圾,但你使用過的垃圾都去哪了呢?

被填埋後分解然後隨著雨水衝到河流、再流入大海?或者被一場大風直接刮跑?這不都是我們直接和間接造成的塑料危害嗎?

甚至你的尼龍衣物,你用的化妝品、牙膏,都會造成塑料污染。

@Jing Zhang 之前的一個回答里提到:你洗一件人工纖維製成的衣服就會排放 1900 個人工塑料纖維,你的牙膏和化妝品里還有許多塑料磨砂材料,不都是通過下水道流入到排污管道、然後經過河流最終匯入海洋里去了嗎?

當然,我能理解這種個人的責任逃避,因為哪怕是從國家層面來講,尚且都還在推諉扯皮,這幾年就鬧了好幾次,日本說自己附近的垃圾是韓國來的,要韓國掏錢;韓國說這其實是中國來的,要中國掏錢。

可問題是,逃避能解決什麼問題?

我記得是 08 年左右,我們國內頒布了限塑令,可不到十年過去,現在又是什麼局面了呢?我們現在去超市都還拿著布袋子而不用塑料購物袋嗎?我們一天吃好幾頓外賣,他們的包裝又是什麼做的?

沒錯,我們依然在大量的使用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製品極大的豐富和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對這樣的生活向來熱愛。

這些塑料垃圾,也對我們有著深沉的愛,它總會跨越千山萬水,回到我們身邊,甚至回到我們身體里來。

更何況,海洋的塑料污染,還只是一小部分呢,你以為陸地上會更少嗎?現在連蜂蜜里都發現了塑料微粒了……

現實就是這麼慘烈又赤裸。我們自己闖的禍,總是要還的。

誰也別想跑,你也逃避不了。

No.2 諾貝爾獎

2017 年諾貝爾獎結果從 10 月 2 日起陸續公布。

該話題總共獲得了 4,225,231 次瀏覽

你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知友: @紅鋒 (4700+ 贊)

我妻子,曾經有一次靠近過……

她出身國內一流大學,化學博士,畢業後謝絕母校留任,直接去了日本某大學做博士後,後來轉了助理教授,主做超導材料。當時最前沿的方向之一。

2008 年,一個新的合成出來材料實現了當時最高溫度的超導(具體的材料方向和溫度我並不了解),半夜 3 點鐘,打電話到北京向我報喜,哭得語無倫次。

當時整個大學也很轟動,超導現象得到確認和證實,無數人來看超導實驗。目測一篇極好的文章即將出爐,甚至有那麼一點點諾貝爾獎的可能性。

然而,合成材料重複不出來,一次又一次失敗,當時的合成操作很可能有未知的偏差(混入雜質、溫度失控等),維持超導現象的設備在一個月之後也拆掉了。

她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嘗試混入其他可能的物質,嘗試合成溫度的調整,整整一年,每天工作 16 小時,然而,辛苦的工作並沒有得到回報,2009 年 8 月,我去日本看望她,一年多沒見的她皮膚暗淡,眼圈發黑,僅僅 35 歲的她頭上至少有上千根白髮,看著憔悴的她,我問:「可以考慮放棄嗎?已經出來七年了,要不回家吧……」

於是放棄了,回國,回母校做了一份非科研一線的工作……

快 10 年了,她還時常翻看一下當時的實驗記錄,我知道,她永遠也不可能再合成出那份材料了。

知友: @成楚暘 (3000+ 贊)

我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刻,是在斯德哥爾摩現場看我的博士導師在 Nobel Lecture 上展示我的研究工作(他因對分子機器的研究獲得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同年我在該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畢業)。

我博士論文是做的分子機器,是目前組裡和今年諾獎 topic 最 match 的人,所以老爺子 12 月 8 號要給的 Nobel Lecture 的 ppt 一多半都是我幫忙做的,其中有 10 頁左右是直接拿我的答辯 ppt 改的,有一張上面還有我的照片。

幫他做 ppt 的時候他還跟我說等下次你再需要做 nobel lecture 的時候就是老司機了 2333

三個化學獎在斯德哥爾摩初碰面,碰巧都穿了紅衣服。

No.3 國慶假期

國慶 8 天假期,不想在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從從從眾眾中擠來擠去,有哪些冷門的旅行地點比較好玩呢?

該問題總共獲得了 328,911 次瀏覽

國慶去哪裡旅遊人少?

知友: @匡靖 (1200+ 贊)

阿爾山。

就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北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

毫不客氣的講,阿爾山此時的風景絕不輸於國外。

人相對不多。跟杭州西湖擠爆的新聞對比,可以說是相當的鬆散了。前提是注意保暖,阿爾山陰晴不定,帶厚褲子,羽絨服,帽子,圍巾,手套。

以下全為蘋果手機拍攝,vsco 簡單後期。

仙境啊,啊,美啊。

在阿爾山本地,只要鑽進了這片土地,你基本只能跟個傻瓜復讀機似的感慨如下辭彙:wow,優秀,666……哪怕凍的鼻涕掛在外面頹如老狗。

此言不虛。

行程:北京飛阿爾山直達(只有南苑機場有,並且每天只有一趟,小飛機,兩個小時航程)

第一日到達賓館入住,隨後簡單驅車去了個周邊和玫瑰峰,風巨大。爬了將近半小時的土坡,終於登頂,胖幾朋友快樂靈活地做起了瑜伽(無圖)。我傷懷地抒情。

第二日驅車奧倫布坎。從阿爾山市區出發,車程半小時。

需購門票進入,自駕車不允許進入,自駕車可在終點接人。

整個山頭歷程 2-3 小時。基本都在爬山,分為好些區域,入山登山區,穿越叢林區,熊出沒區,峽谷區等。

運動手環粗略統計,起點到終點共計 6000 步(無折返,不建議折返,挺消耗真氣的,且浪費時間,除非自駕車在起點)。

自駕路線建議:北京走京承高速-大廣高速-通遼-內蒙古大通道-烏蘭浩特-烏阿一級公路。

如果你直飛到阿爾山,住市區,弄個車吧,不然哪都去不了,當然,懶惰的答主怕是不會想不到這點的,雖然不是自駕,但也弄了個車。

第三日阿爾山森林公園。從阿爾山市區出發,車程一小時左右。需購門票進入,自駕車不允許進入,自駕車就在大門口等。

森林公園太他媽大了,大到一天走不完,票可以用兩天,園內有酒店,飯館。有區間車,路線 1 車和路線 2 車,需要在兩個服務區換乘。

我跟你講在這麼冷的天下,暴走森林吹冷風就是一種自虐。

一進去就搭了 4 小時,還只看了三個地方。

但是面對這種景色,還有啥可說的?

苦累都吞了。

我倆暴走著暴走著,沉默了一路,因為路太他媽遠了啊!又累又困又冷,簡直荒野生存……

力推阿爾山的還一個原因是,今年 2 月份我來過一次這兒,就玩到了讓我恢復野性原型的雪地摩托。

從山頂直衝下來,加大馬力一遍又一遍放飛自我。

還是包場。

同志們,登時有一種我是家裡有偉業要繼承的白富美的幻覺!

去他媽的啥愛情不愛情,我只要自由。

我跟你講年紀大了就是這樣的,喜歡人少,喜歡自然風景,喜歡鬆散一點的吃睡逛,讓年輕人都擁抱熱鬧,中年人嚮往冷靜。總之阿爾山這個地方,非常的切題。

No.4 MH370 最終搜索報告

在歷經三年的搜尋工作後,澳大利亞運輸安全局在悉尼發布有關馬航 MH370 搜尋的最終總結性報告。

該問題總共獲得了 1,889,456 次瀏覽

如何解讀 2017 年10 月 3 日公布的馬航 MH370 最終搜尋報告?

知友: @劉博洋 (5700+ 贊,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找到了什麼

報告封面圖,開門見山的展示了搜索範圍。藍色的底圖是我們在 Google Map 上都能看到的低解析度海底地形圖,解析度是每像素 5 平方公里,是由衛星通過重力場的變化測量出的;

疊上去的彩圖是這次搜尋行動對海床測深得到的結果,總覆蓋面積 71 萬平方公里,解析度達到每像素 40 平方米,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解析度海床測深結果。

所有線條交匯在右邊的一個港口,西澳大利亞唯一主要城市珀斯市,也是我現在上學的地方。

就著這張測深圖再看幾張圖:

這是前面一張圖中 Broken Ridge(斷脊?)附近的圖像。可以看到高解析度影像揭示了非常多的海底盾狀火山,以及海底峽谷等地形的細節。相信這些資料夠一波地質工作者吃幾年的。

再放大看海底火山和斷層(縱向比例繪製時人為誇張到真實比例的 3 倍),非常精細:

那這麼高的解析度,到底是不是足以找到 MH370 呢?

這份搜尋報告的結論雖然是沒有找到 MH370 殘骸,但是卻給出了一些例子證明,至少搜尋的解析度是足夠的,如果找過的地方有飛機殘骸,應該是可以找到的。

首先是把這次採用的拖曳聲吶對海底地形測繪的結果,跟 2009 年法航 447 航班(AF447)在巴西附近海域失事的海底聲吶測繪結果進行對比:

2009 年法航這次事故失事的飛機是空客 A330,跟 MH370 航班採用的波音 777 客機大小類似,都是翼展 200 英尺(61 米)左右的寬體客機。

而當時找到的飛機碎片,散落在了 600 米 x 200 米這麼大的區域內,在聲吶巡測圖上造成了一片「雲」。可以佐證,解析度達到 40 平方米每像素的高解析度測繪是足以找到飛機墜毀現場的。

上圖中棕色條帶的寬度是 2200 米,也就是封面圖上那些一條一條的結構。每一條都是拖曳式聲吶掃過的一條。聲吶工作時的示意圖如下:

除此之外還有水下無人機(AUV)和多波束測深儀加入測量。水下無人機航行更靈活,對複雜地形的覆蓋要比拖曳式聲吶更好。

開始搜尋前,他們先做了幾個鐵疙瘩(大小分別是 1.3 米、2 米)扔到水裡,看看能不能探測到:

兩個十字形,兩個方塊。結果不論聲吶還是水下無人機都可以發現它們:

既然原則上解析度是夠了,看看找到了些啥:

2016 年找到過一條船的殘骸,被記做沉船 1 號,被認為是一條 19 世紀的船。這片殘骸分布在 300 米 x 250 米的範圍內。再次證明如果有什麼東西在那的話,應該能看到。

連鐵錨都找到了:

實際上這樣的沉船一共找到 4 艘,另外 3 艘形態都還比較完整。

一些水中漂浮的小件人造物體也被發現了,比如一個 200 升容積的汽油桶:

這麼強的探測能力,偏偏就沒有那架客機。

真是讓人憂傷。

在哪找的

當然報告免不了再次解釋,為什麼是沿著這樣的弧形區域去搜索。

飛機起飛後 38 分鐘開始就音信全無,只有跟衛星的所謂「握手信號」可以用來幫助推測飛機位置。

尤其是飛機最後的 7 次握手信號,通過這些信號,可以計算出每次「握手」時,飛機到衛星的距離。

然後就可以據此畫出飛機在這幾個時刻應該經過的一系列圓弧:

而每次握手時多普勒效應導致的頻移被記錄了下來,飛機和衛星之間的相對速度就知道了。於是可以根據對飛機位置和速度的有限信息,推測出飛機最終位置的可能分布。

於是確定出飛機最終可能墜毀的位置的概率分布;

可能性較高的區域,大部分都被搜了一遍,剩下的區域如圖:

報告在總結中說,「搜尋排除了航跡分析給出的大部分高可能性區域」。

殘片

2015 年,南印度洋小島留尼汪島的海灘上,疑似飛機殘骸被發現。接下來幾個月,一系列飛機殘片在南印度洋、非洲南部被發現。

這是我們現在見到的 MH370 的全部屍首。

調查者諮詢海洋生物專家(包括西澳州博物館的)後,識別出了一些飛機殘骸上附著的海洋生物。

他們曾經認為,可以通過這些生物的種類、生長狀態、年齡等特徵,幫助判斷飛機墜毀位置,但是澳洲國立大學的生物學家經過一番研究,並沒有給出有幫助的結論。

唯一一點線索是,殘骸上附著有一些生存於熱帶海洋中的軟體動物,但這隻能說明殘骸漂流過程中經過了熱帶洋面,不能給出具體位置。

澳洲各州,尤其是西澳和南澳,也都很重視監測海灘上是否有 MH370 的殘片。但結果是啥也沒找到。

唯一接近一點的是這塊:

在阿德萊德旁邊的袋鼠島找到的,很像是飛機殘片,上面還寫著「No Step」,但經過辨認,這個 No Step 的字體跟馬航使用的不同,因此不屬於 MH370。

總結

此處並沒有介紹總結報告的全部內容。

報告很無奈的承認,在這個每天有上千萬人登上商業航班的時代,居然有一架飛機就這麼沒了,到最後也沒個說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但經過數百位各學科專家幾年的通力合作,經過多國、多船對幾十萬平方公里大洋的拉網式搜索,卻又確實只能讓我們「對 MH370 可能在哪裡有比以往更深入的認識」。

這個時代很多時候讓人覺得很科幻,這個世界卻又常常無情的讓人看到,那些科技在自然面前,仍然是多麼渺小。

以上。

No.5 小戲骨版《紅樓夢》

《小戲骨》是湖南廣播電視台的欄目。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的節目模式,所有演員都是 6—12 歲的少年兒童。曾拍攝的《白蛇傳》引起了大家廣泛關注。

該問題總共獲得了 2,827,150 次瀏覽

如何評價小戲骨欄目對87版《紅樓夢》的翻拍?

知友: @輕雲出岫 (6000+ 贊)

作為一個十三年的原著老紅迷,看完以後簡直激動的坐不住!

去哪裡找的這些小朋友!演技這麼棒、模樣這麼俊的,微表情和小眼神那麼到位,眼淚說來就來,大段大段的台詞也入情入景!

和 87 版一樣,鳳姐兒是最顯演技的,模樣潑辣、眼神靈動、神采飛揚,精明算計都寫在了臉上居然還一點都不招人煩,最後對劉姥姥那段還演出了慈母情懷,真是「戲精」本人了。

寶釵無論是模樣還是念白都神似 87 版,12 歲的寶姐姐端莊大氣,溫潤風雅,最難得的是那麼小就把「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這一點給演出來了,小眼神一轉彷彿就洞悉一切了,鼓掌!

黛玉演的也很好,有那種文弱和空靈的神韻。黛玉哭戲多,哭戲最難的不是流淚,而是流著淚還收的住戲,小黛玉在眼淚不斷的情況下還能綳得住表情,哭相極美,「莫不是神仙托生的罷」!!

有一點遺憾就是小演員嬰兒肥比較明顯,神似但形有點不似,不過神形兼備的林妹妹本來就可遇不可求,神似就很棒啦!

PS:釵黛幾場對戲都很棒,很有愛

而作為紅樓夢的靈魂人物,這部劇里的賈寶玉爭議最多,其實小演員演技還是不錯的,就是形象有點齣戲,沒有那種富貴憨頑的感覺。

特別要表白元春,是真美啊,要是這眉眼間的哀愁能給黛玉就完美了。

演劉姥姥和賈母的也很好,特別是劉姥姥,只是角色年齡跟實際年齡差距太大太大了,看著多少有點彆扭。

王夫人的哭戲是真好,寶玉挨打那段兒王夫人邊哭邊說台詞情感控制的特別好,而且哭法就是一個五十歲的人的哭法。

探春也可以,據說惜春還在上幼兒園大班?補三春圖:

平兒和襲人不算顯眼,但是台詞都特別棒,任務情感表達很到位,就是晴雯戲份少了。

總的來看,全劇涉及到的場景不多,但凡是涉及到的場景完成度都不錯,服裝和化妝也是完全沿用 87 版,非常還原(有些點翠的頭飾還可以更精緻,點羽毛點綢子都是可以的,看劇裡面是直接塗上了藍顏料 233)

無數次為王立平的音樂 call!!!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拋開有些地方確實由於年齡原因不可能完全精準,那就是很多經典場景沒有,包括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榮國府元宵夜宴等等。

看完我就想問下,現在演藝圈有些所謂的「演員」看看人家一群十歲出頭的孩子的表現,臉紅不?

一鍵收藏本期熱門內容:【知乎官方出品】「互聯網每周熱詞榜」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轉載請聯繫知乎原作者。歡迎轉發~


推薦閱讀:

初次見面, Flutter !(一個月試用報告)
世界上第196個國家要成立了,全球有12萬人簽署公民申請
98年女孩兒叫我去見她爸媽,我該怎麼辦?
長遠來看,垃圾填埋和焚燒哪個更好?

TAG: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