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擺渡人》幫金城武首獲金馬影帝提名,還差點代表香港「申奧」

作者|一 一

編輯|李春暉

從影多年,帥滿天下的金城武,一直在努力改變外界對自己的認知,但「英俊」的標籤似乎怎麼也摘不下來。儘管獲得了影迷的一致追捧,表演獎項上卻極少有收穫。直到《擺渡人》的出現,打破了金城武「魔咒」。

但是,金城武近30年來首獲「三金」之一——金馬獎的影帝提名,卻是憑藉一部豆瓣4.0分的《擺渡人》,想來影迷也是心情複雜。這是結束金城武的「尷尬」,還是搞得更「尷尬」啊?有尬舞的,有尬聊的,沒想到還有尬獎的。

金馬獎評審認為,金城武在《擺渡人》中突破了高富帥的形象,在喜劇表演上充滿了「時間性和歷史感,表演相當有層次」

難道真是「女(男)神扮丑就得獎」?金城武在《擺渡人》中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憂鬱帥氣,他癲狂式的搞笑,努力逗樂每一個人。

這樣的「顛覆」讓影迷不願買賬,因為他不再是吃著鳳梨罐頭的「阿武」,也不再是抑鬱的「天使3號」。但這樣的「顛覆」卻贏得了金馬獎的青睞。

更鬱悶的是,我們不止不懂演技,可能還不懂電影。內地的票房口碑雙仆街,並沒有影響《擺渡人》在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7項提名;在第54屆台灣金馬獎獲得7項提名;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上成為推薦影片;又在香港選送奧斯卡影片評選中,進入最後四選一,只是惜敗給《一念無明》。

《擺渡人》在內地摔得鼻青臉腫,在稍顯落寞的港台地區卻成了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或許,我們從來就沒看懂《擺渡人》?還是說,我們沒看懂的,是三方角力的內地、香港、台灣電影權力格局。

獎項寵兒《擺渡人》

當被影迷視為「年度爛片」的《擺渡人》將金城武送上金馬影帝提名的「至高點」,本屆金馬獎就再也不缺話題。

王家衛導演第一時間發出祝賀,「金城武首次獲得金馬獎提名,20多年來的努力終於獲得肯定,為他入圍金馬獎鼓掌,並希望他能再進一步順利勝出。」

而金馬獎除了對金城武個人的青睞,《擺渡人》還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共7項提名。

其實從電影製作本身來說,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五個「技術類」獎項的入圍沒有太大爭議。儘管口碑不佳,但《擺渡人》在製作水準上還是有著較高的完成度。

但「男配」金城武擊敗了「男主」梁朝偉競爭影帝,被瘋狂吐槽的劇本改編去競爭最佳改編劇本,實在令很多影迷大感意外,只能說金馬獎的審美獨到。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藝術層面的東西,硬糖君也不好硬分析。但就說為什麼《擺渡人》一到港台就這麼招人待見,或許本屆金馬獎的海報就能給出些許答案。

每年,金馬獎的海報都極具特色。去年金馬獎,海報創意以張震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核心,在這款海報中,少年張震昂著頭,舉著手電筒,照向天空。而在頒獎典禮上,張震開場的一段演講讓人印象深刻。

今年,金馬獎的海報是以王家衛《春光乍泄》為引子,並由王家衛親自挑選,分為「影展版」和「粉絲版」。今年是《春光乍泄》上映20周年紀念,這部電影也將在金馬影展重映。兩張海報都極具特色,可以看出本屆金馬獎多少有些致敬王家衛的意思。

既然金馬獎的整個主題充滿了「追憶」和「復古」,那麼王家衛個人標籤極重的《擺渡人》,也就成為首選。不管我們看著多彆扭,但《擺渡人》確實有著非常鮮明的王家衛影像風格和美學特色。作為王家衛最新的電影作品,《擺渡人》自然被另眼相看。

儘管內地影迷不認可,但王家衛早在去年就用「我喜歡」強勢回應。從這方面來看,《擺渡人》又有著王家衛的性格特質:任世界毀我怨我,但仍特立獨行。

此前,該片的攝影師鮑德熹追憶稱,《擺渡人》的根本是王家衛的試驗。這個試驗無法用票房來判斷是否值得,他的執著本身就是文藝創作的根本:你要「隨波逐流」還是「浪遏飛舟」?

很多商業電影人選擇了前者,但王家衛極力相信是後者。在這一點上,《擺渡人》也非常符合金馬獎的調性——「叛逆」。

金馬的堅守與冒進

事實上,金馬獎的專業性被質疑由來已久。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一樣,內地影人認為金馬獎有意堅守「本土」路線,缺乏對兩岸三地的公允。台灣影人則發出陣陣恐慌的吶喊,認為金馬獎正在因原來越多的內地作品而「淪陷」。

的確,在最近幾屆金馬獎中,三分之二的獎項歸屬內地,去年四大獎的評選中內地「完勝」。但「金馬留台灣」依舊是金馬不成文的規定,儘管去年將最佳劇情片頒給了內陸獨立文藝片《八月》,但在提名名單中台灣本土電影佔盡優勢。

在很長一段時間,台灣金馬獎的「路線」鬥爭一直十分尖銳。究竟要褒獎「什麼樣的電影」,成為了許多影人最為疑惑的問題。早年,馮小剛曾替徐帆鳴不平,就是認為徐帆成為了金馬路線鬥爭的犧牲品。

本土與合拍,文藝與商業,在錯綜複雜的「路線」分歧背後,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非常畸形且扭曲的現象。大量內地小眾獨立電影獲得提名,大量口碑不佳的港台與內地商業合拍片受到青睞,新人佔據大量名額,口碑已經下滑的「熟臉」也頻頻出現。

硬糖君試著分析一下金馬獎的這種兩難心理:內地電影的強勢崛起無法忽視,但又不願意直接承認其巨大價值。在這種遮遮掩掩的認可中,內地的小眾電影和合拍片就獲得了更多機會,金馬獎既沒有對內地視而不見,又保住了獨立的品味和逼格。

在本屆金馬獎的評選中,《大佛普拉斯》獲10項提名領跑,《擺渡人》、《相愛相親》和《血觀音》分別獲7項提名。這些「種子選手」中,除了票房和口碑雙失意的《擺渡人》,其餘四部都沒能在內地上映。

而獲得提名的46部影片中,也僅有《喜歡你》《綉春刀2》《健忘村》《擺渡人》《悟空傳》《明月幾時有》《殺破狼貪狼》《大護法》8部影片在內地公映過。細心的影迷可以發現,大多數票房成績都平平。

去年在金馬獎「爆冷」拿下最佳劇情長片的《八月》,在今年登陸內地影市後表現不佳。提名階段的「種子選手」《一路順瘋》和《再見瓦城》以及幫助范偉拿下影帝的《不成問題的問題》,則都未能在內地公映。

金馬獎因為要保全自己的獨立性,和內地影迷的距離不斷拉大,零星出現的內地片入圍,也勾不起普通影迷的興趣。

而港台本土電影市場的衰落和內地電影市場的衝擊,讓金馬和金像獎又註定無法「自保其身」。每年評選,關於路線選擇的話題都被一次次提及,但每年金馬影展又都在堅守與冒進中盡量保持平衡。

在《擺渡人》七獲提名讓內地吃驚的時候,背後恰恰是港台電影圈的集體焦慮。在商業上,港台電影人已經各自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市場化選擇。但在評獎這個組織化、集體化的導向性問題上,港台還沒有找到和內地影市真正和諧共處的方法。

在今年港台「申奧」電影的評選中,純港片《一念無明》擊敗了合拍的《七月與安生》、《擺渡人》、《追龍》。做出這樣的選擇後,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董事稱是嚴格按照「美國電影學院」的選片原則進行評判。而台灣「申奧」片是由侯孝賢監製的《日常對話》,這部極具本土特色的紀錄片也是台灣首次派送紀錄片「申奧」。

恐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金馬獎的「糾結」仍將繼續。從某種意義上說,《擺渡人》之所以在港台如此受獎項青睞,實在是因為它太符合那裡的「政治正確」。

或許我們該問,究竟是誰「看不懂」豆瓣4.0分的《擺渡人》?

推薦閱讀:

這樣練胸肌最有效
嚴寬和金城武誰更帥?
陸毅、唐國強、金城武,誰是經典的諸葛亮?
金城武在日本曾經很紅嗎?

TAG:金马奖 | 摆渡人电影 | 金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