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散文
上初一那會,借到過張愛玲的一本《半生緣》,蠟黃蠟黃的書頁配上八十年代特有的封面,總能聞到一股濃烈的氣味。如同打開了一間塵封多年的倉庫,忍不住要咳嗽幾聲。故事大致的內容我都忘了。只是讀到祝鴻才抓住顧曼楨的頭時撞向牆壁時,心裡突然倒吸了一口冷氣,再翻頁時,後來的頁碼卻被人給撕掉了。大概是某位長輩怕傷害了小輩的「心靈」,溫柔地藏起來了。
《半生緣》的小說從此沒有再讀過,倒是最近讀了張愛玲的散文集。不說是不是天才,但是文字里閃著光,如同黑夜裡的星星,一抬頭就能看見。我時常不理解她對「胡蘭成」的感情,明知是個火坑,卻偏要往裡面跳。
然而讀過她的散文,卻多少能理解——她寫她的家事,寫後媽,寫父親,寫母親、寫弟弟。就算寫到被父親打,她的筆觸也是涼颼颼的,談不上恨,更像是看透了世間的人性——人就是這樣,我又能如何。偶然翻到她的一篇《愛》,覺得驚艷。開頭第一段:這是真的。之後,第二段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書生和小康之家的女子,在門口見了面,從沒過招呼的書生說了一句:你也在這裡?女子沒有說話。之後,女子被拐賣多次,老了回到了家,常常說起,那天春天的晚上的那個書生,還有那句:「你也在這裡?」讀完突然像是開了月光,很浪漫,卻又很含蓄。張對愛情大概是很真的,只是遇人不淑。但是求仁得仁,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我偶爾會覺得張的小說格局未免小了一些,她的心中是很有讀者的,甚至很懂他們的心理。或是太聰明,所以才在無意間選擇迎合。讀過錢理群的《現當代三十年》,這本在文學史上非常有重量的書里,並沒有重視張愛玲的作品。而私以為,她的語言,是國民大家裡唯一承了《紅樓夢》和《金梅瓶》這類中國古典小說精髓的。文學史應有其獨特的地位。而在大眾的話語里,今年來張的小說不斷被翻拍成電影,更是在佐證其經歷時間考驗的價值。
希望有一天,大家更多地能挖掘出張被低估的文學價值來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