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普特教會》——第一章第三部分(完結)

首先,向大家道歉,因為作業較多,本期似乎拖更了(其實我也不知道2333333),另外,由於國慶期間圖書館閉館,所以本書的更新工作也不得不暫時擱置(學校禁止學生外借外語書籍)。

在諾斯替和摩尼教夾縫中的基督教會

我們對於最初兩個世紀中,埃及教會的狀況幾乎一無所知。但相反,我們知道,在這一時間段,諾斯替運動風生水起。所謂的諾斯替,乃是一種諸多信仰的混雜物,包括了柏拉圖的哲學思想、猶太基督教教義,以及東方的二元論思想。

這一思潮很可能起源於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它很快就風靡埃及。在那裡,產生了一批最負盛名的諾斯替學者,比如Carpocrate、巴西里德、瓦倫丁(他在140年前往羅馬講學),他的門徒有狄奧多特。1945年,出於偶然,在上埃及的Nag Hammadi地區重現發現了一家著名的圖書館,其中收藏了這一時期的諾斯替文件抄本,它們被譯成了科普特語。根據這些文件,那些諾斯替團體在公元4~5世紀依然保持活動。

摩尼教是二元論諾斯替的完全態。它起源於伊朗,並仿照基督教,形成了組織嚴密的教會。從三世紀最後二十五年起,亦即其創立者、先知摩尼去世後不久,它已經在埃及站穩了腳跟。在1929~1930年間,大約2000份以科普特文寫作的摩尼教手抄本在Médinet Madi被發現,這表明了該教派在公元四世紀時的生命力。自1991年以來,在Dakhla綠洲中,發掘出了同一時期的一處摩尼教建築,那裡可以支持某一形式的社區的生活。針對摩尼教地區、諾斯替運動地區(二者是否為一,仍不清楚)與初生的基督教隱修制度之間可能的聯繫,這一遺址的存在並未引發相關疑問。

根據一些作者所言,在頭兩個世紀內,由於其諾斯替色彩與異端性,埃及教會並不出名。在埃及的初始基督教中,擁有諾斯替傾向一事,確有可能。至於「這一思想佔據了優勢地位地位」,可能性就相對小了。對教會而言,頭兩個世紀是發展和研究的時期。當時的教會尚未清晰地界定信仰的界限,許多異端邪說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著。可以確定的是,對於基督教而言,當時的諾斯替思想代表著一種可怕的挑戰——因為在「mal insensé」(譯者:據外教所言,意為「既然上帝存在,為何還有惡」,但囿於學識,不知道中文標準譯法。)、人類的苦難等方面,他們所提出的論戰從過去到現在都值得認真對待。但面對這一挑戰,教會最終勝出。在埃及所發現的那些最為古老的、非聖經的手抄本中,一份名為《Adversus Haereses》殘卷頗為引人注意,其作者為里昂的伊熱內。這一論文寫作地十分全面,它被用來與諾斯替思潮相抗衡。

這正是公元180年左右,亞歷山大教理學院用以對抗諾斯替運動的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名家脫穎而出,在基督教希臘語文學最優秀的作家名錄中,他們的分量舉足輕重:西西里人潘代諾,他曾經前往印度;他的門徒克萊蒙曾在公元200~203年領導亞歷山大教理學院,隨後逃亡卡帕多斯,以躲避塞維魯的迫害。克萊蒙試圖用希臘哲學為基督教服務,並使基督教徒成為真正的諾斯替者。

Origène(185~253)無疑是古基督教時期最有獨特、最高產的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帶有經典的埃及氣息——「荷魯斯的後裔」。荷魯斯,乃是奧西里斯之子,古埃及宗教中的鷹神!在菲隆的眾多子孫中,他打算顯示出基督神啟的優越性,為此,他轉向《聖經》中那些或諷喻、或神秘的作品。這也是亞歷山大里亞教會慣用的手段,即注重對《聖經》文學性的解釋。這與敘利亞的安條克教會截然不同。但是,Origène在公元230年離開了亞歷山大里亞,從此以後在巴勒斯坦的塞澤爾教書。

作為亞歷山大教理學院自231年起的校長,亞歷山大里亞的聖丹尼斯在247年成為了主教。他也留下了一部頗有分量的神學作品。在Laodicée地區未來的主教、數學家阿納托爾的幫助下,公元260年左右,聖丹尼斯確立了計算復活節日期的方法,即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周日。最終,這一規定為整個基督教世界所接受。

從殉教者時期到「教會的和平」

這一時期,基督教迅猛發展,其生命力也可用他們所將遭受的迫害來衡量。出於對國家宗教統一度的擔憂,羅馬皇帝們試圖強行推廣其宗教信仰,但基督教徒對此絕不妥協,因而皇帝不得不採用暴力手段與其對抗。在埃及,公元202年,塞維魯皇帝頒布了禁止基督教的敕令,已然導致了大量基督教殉道者的產生,例如Origène的父親萊奧尼德。新一輪的迫害由德基烏斯於公元250年發起,更為嚴酷,並迫使主教聖丹尼斯出逃至沙漠。257年,瓦萊里安發起了針對基督徒的嚴懲,聖丹尼斯被再度流放至利比亞,在那裡,他趁此機會,傳播福音。

事實上,這一系列的迫害活動助長了基督教的傳播。在259年,加魯斯的宗教寬容法令讓基督教會獲得了喘息之機:傳教活動有了長足的發展,向南到了底比斯。但在全國範圍內看,基督徒仍處於明顯地少數地位,其重要性也難以評估。然而,自公元4世紀初開始,我們可以在全境舉出72個主教區,其中底比斯有18個,昔蘭尼加7個,小利比亞8個。

「教會的短暫和平」在公元303~304年之間告終。時任皇帝戴克里先接連頒布四道迫害法令,對帝國東部的全體基督徒造成了悲劇性的打擊。埃及教會遭到了重創,以至於此後它將這一暴君登基的年份作為該特殊時期的起始之年,並將此段歷史稱為「殉道者時期」或「戴克里先時期」。直到今天,這段男男女女為了信仰而死的記憶依然深深影響著科普特人的精神思想和身份認同,並有時,當提到那些激化了與伊斯蘭教衝突的殉道者們時,這份記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與之夾纏不清。

戴克里先的退位帶來了短暫的平和,但教會依然飽受內部分裂的蹂躪。是否寬恕那些在迫害最激烈時放棄基督信仰的教徒?就這一問題,主教呂科波利斯的米立提這一頑固分子採取了與亞歷山大的彼得截然相反的立場:他拒絕。在各地勢力強大的「米立提的」教會直到世紀末都繁榮昌盛著,其存在時間就更長了。隨後,在馬克西米安治下,宗主教亞歷山大里亞的彼得被斬首。在埃及教會的傳統中,這一事件被稱為「殉道者時期的終結」。在公元313年,通過《米蘭敕令》,君士坦丁大帝事實上對基督徒宣布了宗教自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基督教堂里以中老年人和女性居多?
圣经和史记有哪些异同?
是什麼說服了你放棄宗教?
為什麼印度教的神仙往往都有很多隻手?
宗教服從無神論的共產黨領導是否違背教義?

TAG: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