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月讀書筆記

開學周,過渡期,要準備的事情比較多。第一次做伴娘,參加了一個婚禮,淋了一場雨搞到自己發燒鹹魚躺了幾天,加上報名了教師資格證的考試,所以留給自己看書的時間就更少了。這幾本書都是只看了一半還沒看完的,憂桑臉。

先上一波學校照~

1.《海濱故人》

雖然本科的時候看過一次,但這次因為老師上課要深度解讀這個文本,所以又新重新閱讀,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廬隱筆下的這五個年輕女大學生,看起來很傷春悲秋,還有一股矯情的感覺。以前我總覺得結婚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每其名曰:女人終於找到終身幸福了。可是,對於女人來說,一旦結婚了,就意味著她再也不是她自己的,她要附屬於一個家庭。做每一個決定之前,都要想好影響和後果。也難怪為什麼這麼多女強人不願意結婚: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攬個包袱上身?這幾個曾經在海邊嬉戲打鬧的小女生,一旦攪入感情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陷入痛苦的深淵。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五四啟蒙的欺騙性。在五四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要解放女性,似乎只有讓女大學生告別那個充滿束縛的家庭才是自由的!才是進步的!老師說:「女人不自由,男人怎麼泡妞?」我們可以看到,五四時期有很多都是有婦之夫和女大學生的結合。這些男人會告訴女大學生:「你看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做,你就落伍了!我家裡有一個妻子,可是我不愛她。」就連文學巨匠魯迅也是這樣,他和許廣平的愛情雖然驚天動地,可是原配妻子朱安怎麼辦?一輩子都活在漫長的等待和指指點點中,難道這對她而言又是公平的嗎?

2.《老舍研究資料》

看這本書之前確定了討論的前提:如何認識、評價老舍在十七年文學時期的創作?

要討論老舍在「十七年」的創作問題,首先我們要對老舍的整個創作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在王本朝編著的《老舍研究》中,他指出,老舍文藝觀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書齋生活時期,此時倡導早期的自由主義、無功利藝術、感情、想像、美,重美感而輕道德,有一種旁觀政治的態度。

二是抗戰時期,倡導文藝為抗戰宣傳服務。(老舍在抗戰時期奔走各地宣傳文藝的這股熱情,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族。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為國家獻身的,所以自幼懷著一股家國情懷。)

三是新中國成立後,倡導讚歌,提倡通俗性、普及性、宣傳性。明確了寫作對象是工農兵大眾,目的是宣傳社會主義政治任務,特別看重戲劇、相聲、快板這種民間藝術形式。

由以上不同分期不同的創作特色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風格的逐步轉換和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而像老舍這樣,從抗戰或者新中國成立後就轉換寫作風格的作家不在少數,比如趙樹理、廢名……還有的甚至不再從事創作,比如沈從文。實際上,在這裡的認識,討論的就是文藝與政治的關係。中國古代已有「文以載道」、等說法,強調的就是文學只是作為統治者的宣傳工具。直至今天,依然是這樣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總有人呼籲「純文學」。但我認為,「純文學」並不存在。文藝是無法脫離政治而存在的。老舍也是認識到這一點,他在《自由和作家》這篇文章中說:「一部文學作品肯定是政治宣傳的一件武器,但應有影響力、吸引力。」他其實是意識到文藝與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他也努力地在這個空間中挖掘點什麼。他不是迎合政治,只是在配合演出。因為很多東西其實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只能順應地戴著鐐銬來跳舞。

當然,也不乏「一死以謝天下」的文人。他們大概是對這個創作環境、這個社會徹底失望了,才會選擇自殺。但是,自殺以後又能改變些什麼嗎?不過是引起一些沉思,但並不能改變什麼。

3.龔鵬程《文學散步》

記得在備考時,看過龔鵬程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很震驚,原來文學史可以這樣寫!他的文字和文學觀都很獨特。

溫儒敏評書:

本書探討關於文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用「散步」的方式來談論,突破「概論」的藩籬。

他不採取常見的那種將傳統文論材料生硬塞入西方理論框架的做法,更多的是讓中西文論互相,重心在中國傳統文論這邊。(中西文論相互關照,還有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

思想史主要是敘述各時期思想、知識和信仰的歷史,而文學史主要應該是文學創作及相關的文學思潮的歷史。思想史處理較能代表時代特色或有創造力與影響力的思想資源,文學史則要面對那些最能體現時代審美趨向,或最有精神創造特色的作家作品。

所謂文學理論或文學研究,不是要傳授一套賞析文學作品的技術、寫作的方法,更不是帶人去瀏覽文苑的繁華,而是要像植物學一樣,對花形成一門知識。這麼知識並不保證你能創造出一朵美麗的花,但是它可以讓你更了解什麼是花、花應該如何才能生長……

文學概論要問的是文學內在的知識論規律和方法學基礎的問題,譬如文學是什麼、文學用的方法如何、怎樣獲得文學知識、文學知識的性質是什麼、其功能與目的是……

關於文學起源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文學的功能。

作品就是一個作者通過意念之活動而寫下的一組文字。有組織、有意旨。

閱讀不是被動地發覺意義,而是積極地創造意義。

作品好不好,跟美女美不美是一樣的,都不是她們本身所能決定得了的事,必須依賴讀者的判斷。——新批評

黃庭堅: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惡只繫於人。

所謂「新」,是指她們反對傳統的傳記式批評和印象批評,主張作品就是存在於那裡的一組文字。但這樣的批評方式,只能理解文字的組織形式,無法觸及意義與價值的層面。就像看一女孩,無法探索她的氣質、品德、思想、社會角色、家庭背景和人際關係,只能分析鼻子距離眼睛多少公分,頭髮長多少,有多少根,腦袋直徑,手腳比例……堅稱這種分析在發掘美的元素,但因為美的元素不等於美,認識也不等於實在,所以新批評逐漸沒落。

曲高必然和寡,但並不代表和寡者比如曲高,更不能說群眾欣賞的作品一定是劣作。

文學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在於它能蘊涵特殊的、真實的意義。這種意義,通稱為道。於是,又有了「文以載道」、「因文明道」、「言而蘊道」等主張,認為必須具備某些文化內涵才可稱為文學。

不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載道的媒介、是偶儷的韻律,還是直敘的語詞,對文學定義的差異,必然代表著實際文學行動和文學整體觀念上的不同,而這些不同都曾在歷史上起過實際作用,造成實際的文學事實。

覺得文學不能定義!要擺出不能定義的理由!必須對定義這種活動的性質和功能稍做理解!

文學不但描述歷史、反映時代,也整理經驗、發現意義、創造價值、賦予批評。

文學傳達的不是實際的知識,而只是符號性地征示一種曖昧的抽象觀念與情感。

總的來說,就是欣賞文學作品是發現「美」,達到一種生命的體驗

4.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好客觀啊!!!這樣的文字能夠出版真是難得啊!!關於中國史,西方歷史學家面臨一個特殊問題。中國的文明史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文明史都更為廣泛和複雜,它只是比整個歐洲文明史所涉及的範圍略小而已。(未完待續~)

5.白先勇《台北人》

《永遠的尹雪艷》

被白先勇跳躍的文字所吸引。尹雪艷讓我想起了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也是這麼亭亭玉立,高冷之中卻有著吸引男人的魅力。

在《一把青》里,朱青對逝去的戀人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人扼腕嘆息。是什麼,讓她發生這麼大的心態改變?戰爭摧毀了很多家庭,沒想到從另一方面看,卻大大增強了人的抗壓能力。那個呼天搶地的朱青已經死去,後來的朱青仍然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繼續過著原本的日子。

提起戰爭的時候,賴鳴升其實是借著酒意才有膽回顧當年勇。說自己的傷疤比青天白日還要稀罕!

賴鳴升說到這裡突然變得口吃起來,一隻手指點著,一張臉燒得紫漲,他好像要用幾個轟轟烈烈的字眼形容「台兒庄」一番,可是急切間卻想不起來似的。這是窗外一生劃空的爆響,窗上閃了兩下強烈的白光。沉默了許久的劉英,陡然驚跳起來,奔向門口,一行嚷道:

「他們在放孔明燈啦!」

【以小孩的調皮打破這個尷尬的沉默。】

前後開頭的呼應:

開頭:除夕這一天,寒流突然襲到了台北市,才近黃昏,天色已經沉暗下來,各家的燈火,都提早亮了起來,好像在把這一刻殘盛的歲月加緊催走,預備去迎接另一個新年似的。

結尾:在一陣歡呼中,小孩子們都七手八腳地點燃了自己的煙炮,一道道亮光衝破了黑暗的天空。四周的爆竹聲越來越密,除夕已經到了尾聲,又一個新年降臨到台北市來。

國慶+中秋快樂

推薦閱讀:

書單 20多歲女孩值得一讀的10本書 | 女神進化論
讀完這5本書,2018將有不一樣的開始 | 有書共讀元月書單

TAG:文学 | 书单 | 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