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學家搞了個副業,於是我們有了巴羅薩谷

內容深度:☆☆n

其實我是一個特別愛吐槽,或者說負能量爆棚的人,對好多主流的事物都是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但是唯獨在愛國這件事上,我有著強烈的自我堅持,我熱愛我的祖國,現在已經無心工作,一心想為祖國慶生……

(其實今天是想寫澳大利亞的巴羅薩谷這個產區的,但是我發現……如果從國慶假期開始扯,我怎麼也扯不到澳大利亞了,所以就這麼直白,硬生生的切進主題吧!好喪!)

其實最早Barossa拼寫應該是Barrosa,只是在命名之後記載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才寫成了現在的Barossa。作為新世界的代表性國家,澳大利亞的葡萄種植還有葡萄酒釀造歷史真的不算長,最早的葡萄藤出現是在十八世紀末,準確來說1788年。我們都知道,這個時候啊,是整個西歐國家進行瘋狂海外殖民掠奪的時期。

在1788年,這第一株葡萄藤來到澳洲之前,法國、英國這兩個擁有強大海上實力正處於發展鼎盛時期的巨頭,為了爭奪殖民地打得是不可開交、大大小小十幾場戰爭。其中英國實力稍盛,光1757~1763年的「七年戰爭「來說,就搶走了法國在加拿大和印度的許多重要殖民地。

英國人一向有打了勝仗就把罪犯流放海外的習慣。起初,美洲是英國人流放罪犯的主要目的地。但美洲人對這種做法深惡痛絕,但是沒辦法,英國是宗主國啊,它說了算。

所以後來北美獨立以後,首先就把這事給辦了,不再接受來自英國的罪犯。英國人沒辦法,只好在泰晤士河上弄了一批廢船,用來關押罪犯。時間一長,罪犯越來越多,逐漸人滿為患,據說最多時有十萬人,這就是極大地社會不穩定因素了。好幾萬兇徒被關在不遠處河上的廢船里,的確沒法讓人放心。

英國政府開始著急,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時,一個曾經參加過海外探險隊的人建議,可以把罪犯送到遙遠的澳大利亞去。還給當時的國務大臣悉尼寫了封信,主張發展澳大利亞這塊殖民地。對,就是這個悉尼,那個城市的名字就取自他的名字。國務大臣看到了信,很是開心:「這是個好方法啊!」,一拍大腿,就是澳大利亞,把罪犯們送到那裡去。

於是1787年,第一艘運送罪犯的船離開英國,駛向澳大利亞。第二年初,也就是1788年到達了澳大利亞。在今天的悉尼上岸,那隨船的第一株來自英國的葡萄藤,也就正式紮根在了澳大利亞的土地上。

具體說到巴羅薩谷這個產區呢,最早的歷史應該是在1842年,19世紀前葉這段時間。前面說到,澳大利亞一開始是作為流放地使用的。第一批到這的移民,無論是流放的罪犯、還是罪犯的老闆,那都是各種水土不服,生產力完全發展不起來啊。於是,英國人就開始招募人才,待遇從優,打算好好地建設一下澳洲。接著,烏央烏央的好些國家的個人就涌過來了。

首先對巴羅薩谷這個地方產生興趣的是德國的礦學家。說實話,我懷疑他們是來扒一扒這個地方是不是有什麼礦產可以為德國所用,然後看能不能搞回去,恩,最初的目的一定是這樣嬸的。但是後來拿著小鎚子小鏟子還有放大鏡過來轉了一圈,發現,唉呀媽呀,不得了啊。你們看哈,這片區域的總體溫度和促進葡萄成熟的平均溫度都是極為合適的,而且這裡晝夜溫差還夠大,能滿足糖分積累;濕度低,病蟲害不易發生;降水少,葡萄喜歡啊。另外,這裡的土壤組成有肥力較低的黏質土壤——其實我挺不理解一件事,為啥越是貧瘠的土壤,越適合釀酒葡萄的生長呢?此外還有大比例的沙土,那就表明這裡的排水性能好啊。綜合評價之後發現:這地方賊尼瑪適合種葡萄啊,要不我們在這邊搞個副業吧。

消息就這樣被傳出去了啊,德國農夫、商人、藝術家什麼的都來了,呃,還有來自英國的中產階級,畢竟那時候澳大利亞是英國殖民地啊。結果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居然沒產生任何beef,也沒互相diss,就這樣和諧的一起把巴羅薩谷開發成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農家樂,而且極具德國風情。

經過硬體的基礎建設,從1880年代開始,巴羅薩谷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產業逐漸的興盛了起來,而且由於這裡遠離歐洲大陸,再加上海關管理極為嚴格。澳大利亞的葡萄藤們躲過了席捲整個歐洲的根瘤蚜病,說到根瘤蚜病,真是應了一句老梗「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前面我們說到16-18世紀西歐國家瘋狂的海外擴張,看到哪裡物產豐富二話不說就搶啊。於是在整個19世紀,有大量的異國植物,包括葡萄樹,從美國被運到歐洲各個國家。那個年代,大溫室里種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是當時富裕家庭的時尚象徵,奇珍異寶新奇花草,物以稀為貴嘛。沒錯你一定猜到了,根瘤蚜就是跟著這些植物一起進入了歐洲。

這個根瘤蚜實際上是一種蟲子,長度不足1毫米,幾乎難以被肉眼察覺到。它攻擊葡萄樹根,汲取根上的汁液。可以通過土壤中的裂紋從一株葡萄樹傳播到另一株葡萄樹,也可以通過風、農業機械或人的腳進行長距離傳播。影響植物發育,並最終使葡萄樹死亡,簡直防不勝防。

根瘤蚜病傳播迅速,首先感染的是朗格多克產區,然後是法國的其它產區。到了19世紀末,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北非都受到影響。在法國,幾乎有一半的葡萄園受到影響。許多葡萄酒產區甚至從此衰落,再也沒有恢復。這對於完全依賴葡萄酒銷售的產區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巴羅薩谷正是憑藉封閉的地理條件和海關限制,躲過了這場瘟疫。所以在巴羅薩谷產區,你至今可以看到許多名副其實的百年老藤,甚至還有一些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葡萄樹藤。超過百年的老藤啊,這是什麼概念?

一般情況下,葡萄樹的平均壽命大約在60年左右,通常一株葡萄樹在栽種後的第三、四年才能有所收成,其果實也才能用來釀酒。

通常,葡萄樹的前10年為幼年期。因為樹根都還不是很深,所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在口感上通常帶有新鮮的花香和清淡的果香。這種葡萄酒大多在裝瓶後的一、二年內就必須開瓶飲用,它並沒有太多瓶中陳年的價值。

接下來的30年是成年期。此時葡萄樹逐漸進入全盛成熟的量產期,其根部也會漸漸地深入土壤中,並為葡萄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此時結出的葡萄,不論在色澤上或甜度上都十分充足,因此釀造出的葡萄酒會展現出該品種所特有的特色與芳香。

在種植50年之後,葡萄樹便開始進入衰老期。其活力慢慢退弱,產量次遞減少,但是營養卻更集中。此時的葡萄不論在色澤上或者口感上都更加濃郁豐富,所釀出的葡萄酒也更加具有層次感。

雖然葡萄藤樹齡越老,產果量就會越少,但也相對提高了葡萄的單位質量。當葡萄藤產量減少時,它吸取的營養元素分配就會更加集中,人們用它們釀造葡萄酒時工藝也會更加精細,也因此成就了品質上乘、口感平衡、香氣複雜、味道濃郁的老藤葡萄酒。所以同學們,一棵百年老藤產出的葡萄酒,那可真算得上是價值連城啊!

回到我們的巴羅薩谷,躲過了席捲歐洲的根瘤蚜、這自身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找到了合適的發展方向,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在當代逐漸成為澳洲葡萄酒定海神針級別的酒庄&酒廠開始逐漸成立,比如說眾所周知的奔富(Penfolds)。

奔富本身的影響力自然不用說,但是不得不提的就是樹大招風,當然他們也是沒想到自己家的牌子在海外這麼受歡迎。2016年就有人搞出了一個奔富酒園,還起了個特別洋氣的英文名叫RUSHRICH,圈裡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吧?當時撕的那叫一個狠啊,都說人至賤則無敵,比張小賤還賤,我也是服了。

在那之後不久,我有一個師妹聯繫我說要奔富,我半開玩笑的說你是要Penfolds還是要rush rich 啊?姑娘來了一句:師兄別鬧,我才不要奔小康。哎?這名字不錯啊,奔小康!

廢話白話這麼多,最後就一句話,讓我看到你們揮舞的雙手,有多少人喜歡巴羅薩谷這個產區的酒?寫個理由,十一假期回來選點贊前三的,一人送一瓶巴羅薩谷的西拉。要是沒人寫我們就內部消化了。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繫 Jonathan@sexydrinkers.com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葡萄酒是「小甜水兒」? | 醉鵝葡萄酒辭典
憑什麼質疑紅酒的保健作用?
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的區別,都有哪些?
一文看懂任性的勃艮第

TAG:葡萄酒 | 澳大利亚 | 红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