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採訪指南 | 寫不好?靈感說這個鍋我不背,是你不會問
文 | 葉偉民
如何說服對方接受採訪
一、換位思考:首先,任何人都沒有義務接受你的採訪(政府官員在公共問題前除外,民眾的知情權必須得到尊重和滿足)。在這一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細化成兩個共識:
1、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他花時間和你聊,首先考慮的是機會成本。
2、採訪不是索取和給予,而是一次合作、協商、互進,相互成全。
所以,我們在約訪之前,要在採訪對象的角度思考一個問題:他接受我採訪有什麼好處呢?想明白了對方的訴求,就可以通過溝通、引導來解決。
二、強調輿論:為採訪對象展示當前的輿論態勢,如果對其不利一定要指出。例如可以這樣表達——「輿論已經一片倒了,你再不發聲將對你的名譽非常不利。」
三、平台影響力:向採訪對象強調你所供職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如江湖地位、讀者數量、業界口碑等。平台越大,對採訪對象越具吸引力。
四、強調先例:介紹曾接受過你們採訪的名人,當時的報道角度和內容,以及由此取得的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讓他相信你們是一家客觀、中立、三觀正確的媒體。
五、信息優勢:可以先從採訪對象的外圍和對立面採訪,並和對方同步你所掌握的核心信息,同時強調你的採訪是職務行為,不針對任何人,不想偏聽,但你保持沉默,最後會連反駁的機會都沒有的。
總而言之,就是要千方百計搞清楚採訪對象最大、最急迫的需求,並想辦法擊中其痛點。
如何突破採訪
很多時候,由於對方某些敏感原因或顧略,採訪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艱難。但無論我們多想突破,依然要堅持最基本的底線。
1、千萬不要要挾對方;
2、不能用新聞和事實做交易;
3、不要用錢買信息,人心都是無底洞,還破壞了行業規範,但請吃飯不算;
4、不要在不確定人身安全的情況下,靠近一個危險或心術不正的採訪對象,新聞沒那麼重要。
此外,我們還能從以下方面做正面或側面的努力:
1、 找「中間人」。
中間人無利害關係,立場中立,而且和採訪對象有信任基礎,我們可以引導說服中間人,讓他再做採訪對象的工作,會很有幫助。同樣,你也需要找准中間人的利益訴求。
【案例】找到「中間人」,完善需求鏈條
我採訪特稿《伊力亞的歸途》,前期一直不順利,維族孩子對我極不信任,更不配合。
一開始我去廣東一個救助站採訪,直接面對裡面的維族孩子。他們對我的到來非常抵觸,不僅撒謊,還在背後沖我做鬼臉,扔東西。採訪進行了一個多星期幾乎毫無進展,我非常著急。
直至我後來找到一個慈善組織,需求鏈條才理順。慈善組織對媒體有訴求,可以報道他們的貢獻和政績;流浪兒童對慈善組織又有訴求,可以給他們提供教育、就業的機會。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陪著我去採訪,他們推薦的故事案例很成熟,採訪對象也很配合。就這樣,「中間人」的介入,通過利益傳導,完善需求鏈條,採訪效果有了質的轉變。
2、 「農村包圍城市」。
如果對方態度實在強硬,可以先放一放,轉而從周邊入手。從他的朋友、鄰居、同事、對立面等搜集信息,哪怕和文章無關的都可以,千方百計建立信息優勢。
3、 不斷表示誠意。
不要老打電話。可以通過簡訊或微信,在不過分騷擾的範圍內反覆表達你的善意、誠意和採訪意願。
4、 同步你的信息進展。
完成第2步的「農村包圍城市」後,要及時將信息同步給採訪對象。但有一點,先採訪完對方的親密圈(家人、鄰居、發小、同事等)再聯繫。這個目的有兩個:採訪對象對親密圈有很強的控制能力,過早同步會被切斷信息源;此外,先不主動聯繫,而親密圈可能向採訪對象報信,也能起到一個「敲山震虎」的效果,倒逼他來聯繫你。
結束完親密圈的採訪,其他消息源就一般在採訪對象的控制範圍外了。此時就可以定時同步採訪進度。注意,只是展示你的信息掌握情況,決不能是威脅。只是傳遞一個信號:我對此事相當有決心,且已越來越接近核心真相了。
隨著同步次數的增加,採訪對象的辯護欲會被激發,還會產生心理暗示:他掌握了這麼多,我好像有必要和這個記者聊聊,化被動為主動,免得到頭來陷入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境地。
【案例】我被「拒絕」了1個小時,然而什麼都採到了
2010年夏天,中國體操運動員董芳霄因為涉及年齡造假,被國際奧委會收回了2000年悉尼奧運體操女團銅牌,並取消大部分國際大賽成績。此事在國內外影響很大,體育總局體操中心事後回應,這是運動員個人及家人的行為。
對於熟悉這一運動的人來說,運動員年齡背後的「小秘密」並不是多難理解。這件事和舉重冠軍才力之死既有區別又相似,指向中國運動員另一種形式的困境、孤獨和悲涼。
當時我負責操作這個選題。董芳霄已經在紐西蘭了,要找到她只能通過她的媽媽李文閣。接到電話時,她是明確拒絕我的,但也沒有馬上放電話。我能感覺到她內心的矛盾,既想為女兒鳴不平,又擔心某些壓力。
這種情況提醒我,李文閣此時有訴求,但窗口期可能不會太長。我向她強調幾點:這個鍋太大,孩子一背就一輩子了;其次,《南方周末》做過幾例運動員的報道,都得到廣泛的關注和影響,讓情況有所改善。
李聽後沉默了。當時我知道董芳霄是很困難的,長期受傷病折磨,在國內時月薪1000塊錢,當初地方隊領導說過要給她安排個好崗位,後來領導遭了車禍,人沒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名譽和出路,是當時李文閣最大的兩個「痛點」。我先和她談了一些當時的輿論情況,建議還是要有所回應,可以有不說的真話,但發聲了總比沉默好。其次,有關注比遺忘好,只要董芳霄還在公眾視野,還會有更多力量來幫助他們。
顯然,這兩點讓李很心動,也覺得很在理。於是,她在電話里「拒絕」了我1個小時,對我的提問也繞著圈回應。就在這種微妙的平衡中,我最終達到了採訪目的。
如何採訪到豐富的細節?
細節是故事的基石。能否採訪到豐富的細節決定了一篇特稿的成敗。從形式來看,採訪無非分為兩種:對話式和觀察式採訪。對話式就是問和答,觀察式就是看和記。對話式採訪高效但不直觀,缺乏細節。觀察式採訪低效,但直觀自然,細節豐富,接近本色。
【對話式採訪】對話式採訪要完成三大任務:
1、把信息補充完備。也就是整理材料時出現的邏輯和信息斷層,讓故事完整、邏輯自洽。
2、豐富細節。順著時間線把故事細捋一遍,包括細節、場景、看到的、聽到的、說過的,想像你的眼睛是一個攝像機,在拍一個現場紀錄片,需要給觀眾呈現哪些鏡頭。
提問中,注意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交叉使用。例如,「你對本次減稅方案怎麼看?」這是開放性問題,「你去過他家嗎?」這是封閉性問題。我的習慣是:先以開放性問題開頭,然後用封閉性問題細化。
3、要到精彩的引語。大家可能有體會,採訪大人物最頭疼,不愛講故事,不愛談細節,只喜歡談觀點和戰略。如果確實難以引導扭轉,不如順其自然,先在對談中獲取其最精彩的言論,細節、場景等可以通過觀察或外圍採訪獲得。
【觀察式採訪】觀察式採訪是用跟隨、共處的方式,觀察並收集對方最真實、自然的細節的採訪方式。同樣有幾點需要注意:
1、到對方的舒適區。例如家中、學校、公司、常去的酒吧、健身房、菜市場、陪孩子去的遊樂場等。不要去首次去的餐館、咖啡廳、路邊、酒店等陌生的地方。
2、少問多看。隨手記下細節和問題,攢著一起問,不要打破這種平衡和自然。否則採訪對象的狀態一進一出,很費時間。
3、大利器:翻相冊。這是我對自己及對記者的要求,對方能給你翻相冊,代表對你已非常信任;其次照片是很好的故事索引,舊日影像一浮現,採訪對象自然會進入記憶路徑,順著畫面講述,既直觀,又成體系,而且還情感飽滿,往往事半功倍。
* 以上內容摘自我的電子書《從零開始寫故事——一個南方周末記者的特稿筆記》,亞馬遜、知乎、豆瓣閱讀同步上架,歡迎點擊這裡了解更多。
——————————
?? 歡迎關注公號「葉偉民寫作內參(ID:yeweimin121)」,關心一切文字與表達之事,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寫作元技能。
另有知乎Live課程【如何寫出你的超級故事】,7節Live打造寫作特訓營;
知乎電子書【從零開始寫故事:一個南方周末記者的特稿筆記】也已全新上線。
推薦閱讀:
※別信是人才到哪都一樣,除非你有個這樣的領導
※PITCHINA X 奧美 | 吳榮茵專訪:現在這個廣告行業需要我們回歸本質
※記一次與《WILL:美好世界》製作人的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