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年輕人的夢想,不是直播,就是去體制內

東北人愛三亞,就像愛貂;愛麗江,就像愛二人轉。但東北人最愛的,恐怕是體制。愛的程度,幾乎只有酸菜燉粉條可以與之抗衡。在體制內,掃大街都掃得心情舒暢。為啥東北人如此迷戀體制?

留守東北的選擇

在東北,什麼工作最吃香?當然是公務員。這不用說了,公務員的好處大家都懂,其他地方的人也喜歡。

國企事業單位這樣的體制內工作在東北同樣吃香,在東北地區排名前列的的吉林大學,2015屆近四成畢業生都選擇了國企

就連有事業編製的環衛工人,在東北人眼中都是香餑餑。前不久,哈爾濱招400多個環衛工人,有1萬多人報名。

在東北,如果你有一份體制內工作,那不僅意味著你有穩定的生活、還算體面的收入,更會得到人們的尊重,甚至在相親市場上都更受歡迎。

東北人都愛體制內嗎?不對啊,我們家門口飯館裡的服務員、理髮店裡的Tony老師、每天給我送快遞的小哥好多都是東北人啊,他們不也沒在體制內工作嘛。

這裡所說的喜歡體制的東北人,是指那些還留在東北三省生活工作的人,而不是外出闖蕩的東北人。為什麼這麼多東北人都往外跑?理由很簡單:窮唄。

曾經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落寞。2017年上半年,遼寧GDP增速全國倒數第一,黑龍江倒數第三,吉林倒數第四

曬一曬倒數幾名

經濟不咋地,到手的銀子也跟著縮水。2016年,東北三省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全國平均數以下,黑龍江和吉林更是排在倒數第二和第三位,僅好於甘肅省。

不進體制,還能去哪兒呢?

在東北,體制外的選擇本來就不多。目前,遼寧省的國有經濟佔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超過50%,都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三省加在一起的民營經濟總量,差不多隻相當於廣東或者江蘇一個省的總量。在體制外本就有限的選項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活得都不太好

先看大企業。對比東北和國內其他省份的民營企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東北民營企業的負債率相對較低。

無論是在江蘇、浙江這類富得流油的省,還是在陝西、貴州稍差那麼點意思的地區,民營企業的負債率都在50%~60%,而遼寧和吉林的民營企業負債率只有45%44%

對企業而言,負債率太低可不是好事兒

原因大概有兩個:不是因為民營企業自身不願意增加投資,就是因為融資難度太大,沒人願意借錢給民營企業。無論哪種情況,對企業來說,都是大大的不妙。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東北更不是做買賣的好地方。

東北三省的普遍情況是,幾家獨大的國企帶著草根中小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大多單打獨鬥,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

以汽車產業為例,上海一輛車的2000多個零部件,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可提供90%的配套設備。雖然東北的長春、瀋陽、哈爾濱都有頂呱呱的整車生產能力,但由於沒有形成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弱,吉林省為長春一汽集團的配套只有10%,整個東北地區也只有30%左右。

至於不認識人在東北辦事兒有多難、得看多少臉色,就不細說了。

● 曾被成為汽車城的長春

個人創業?更白扯

拿互聯網創業來說。東北高新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在6.5%左右,比全國水平低近13個百分點。2016年互聯網百強企業中,北京33家、上海20家、廣東12家、浙江11家。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大鴨蛋。

荒地上種樹,圖啥啊?難怪有人調侃振興東北,重工業靠烤串,輕工業靠直播。

編製是一種信仰

東北既沒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沒有鋪天蓋地的小企業。從1949年到現在,東北地區從來不存在一個民營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民營經濟的地位從沒高過

因為國企的地位實在太高。東北地區是最早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退出計劃經濟的地區。「活著是國企的人,死了是國企的鬼」是許多職工的口頭禪。

1990年代末,國有企業改革,全國3000萬下崗職工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在東北。直到2015年,鞍山市區人口為145萬左右,鞍鋼集團的輻射人口就達到65萬。可以想見,當年國企「勢力」的龐大。一家企業就是一座城,絕不是誇張。

計劃經濟時代,一個人在國企上班,一輩子都不用愁。生病了,廠子有醫療所;孩子長大了,院里有學校;髒了有澡堂困了有宿舍無聊了有電影院。幹了幾十年,孩子長大了還能接班。

是不是有些些嚮往?

更厲害的是,國企給個人帶來的好處不止於此。

在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個30年間,中國企業管理最有影響的成果被稱為「鞍鋼憲法」。當時,東北不斷向「關內」各地區輸出人才、機器設備和技術資料;與此同時,關內各地區派人到東北地區、主要是遼寧省學習各種工業生產技術。

總之,在國企改革之前,東北在各方面始終被別人學習和模仿。

輕輕鬆鬆得第一」帶來強烈的榮譽感和優越感,讓老一輩東北人對體制內當成了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或潛移默化,或強加到了下一代身上。

所以,才有了哈爾濱的985大學生寧可掃大街,也要拿事業編製;才有了「沒有編製,你什麼都不是」的說法。

沉重的養老負擔

國有企業改革除了令一大批人沒了「信仰」,還讓在國企大院里呆了大半輩子的人們生活無處落腳

當時三四十歲的主要勞動人群,如今,也到了養老的年紀。看看東北地區社保的欠賬,就知道這群人活得不太如意。

一般來說,社保支出與人口數量密切相關。然而遼寧省896億元人民幣的社保支出與人口大省四川省927億元人民幣的社保支出水平相近。再聯繫前面提到的東北這些年還流失了這麼多人口,可以想像當時的欠賬有多大。

而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社保支出竟然高出浙江省近50%。有經濟學家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當年積欠的對黑龍江省國有農場職工的社保舊賬較多。

年輕時的輝煌,年老後的落寞。過了能出去拼出去闖的年紀,這一代東北人只能懷念以前的美好,念叨「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有多不容易」。

八十年代推行獨生子女政策時,東北的大國企大集體,紀律性組織性政治性都非常強,這使得獨生子女政策在東北推行的非常到位。問問周圍的同事同學,相信你會發現東北地區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娃

1982年到1991年,全國人口的生育率在20‰到25‰之間,而吉林省的生育率從沒上過20‰。1983年、1984年、1985年,更是連著三年都掉到了12‰左右。相比之下,廣東同時期的生育率都能達到30‰以上。

這波獨生子女即將或者已經到了贍養老人的年紀。如果能在一線城市打拚出個所以然,贍養父母或許不成問題。如果拼得要死要活,最後還是寫字樓里啃外賣看領導臉色的小白領,送兩位老人去養老院的錢,能掏得起嗎?所以,留在東北,留在父母身邊,是一個不夠理想、但足夠合理的選擇,就像選擇體制內工作一樣。

對於老一輩東北人來說,更是如此。只有一個孩子,當然希望能留在身邊;明知人生起伏不定,傾向於最穩妥的選項,無可厚非。

而東北的未來,留下和離開的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參考資料:

1.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不只因為錢,鳳凰資訊。

2.東北青年的「體制困境」:沒有編製,你什麼都不是,香港鳳凰周刊。

3.不願意拿編製掃大街的東北年輕人,可能都離開了東北,騰訊今日話題。

4.東北經濟觀察:16萬職工大國企一年虧46個億,央視新聞。

5.未完成的KPI,騰訊新聞。

6.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情調研課題組. 中國東北三省近期經濟形勢及成因分析——基於實地調研與橫向比較視角的研究[J]. 上海經濟研究, 2016(10):66-75。

7.楊東亮. 東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願比較研究[J]. 人口學刊, 2016, 38(5):34-44。

8.陳建輝. 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 中國發展觀察, 2017(06):47-49.

9.劉新榮. 東北地區人口變動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D]. 吉林大學, 2011.


推薦閱讀:

東北人對於南北方的分界標準是什麼,為什麼很多東北人認為安徽是南方?
雪鄉宰客,亞布力雪場事件~,能夠管窺東北發展之困嗎?
如何在打雪仗的時候吊打東北人??
如何反駁「東北人和平時期挺兇猛,一到戰爭就最先投降」?

TAG:东北人 | 找工作交流 | 体制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