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董茶」初級飲用指南》的初級勘誤指南

此前在想法里提過此篇神文:mp.weixin.qq.com/s/SUVN

現在將其間謬誤一一註明,看看中招者幾何o(╯□╰)o

1、標題《「古董茶」初級飲用指南》

坊間確實有所謂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一說,但這並不意味著普洱茶就可以冠以「古董茶」之名。因為「古董茶」在普洱茶中有其明確的指向——「號級茶」的同義詞。號級茶即清末至公私合營之間所有私人茶號出產茶品的總稱。

圖為陳雲號

因此以古董茶作為普洱茶的同義詞,是「馬是白馬」級別的謬誤。

關於號級茶,詳見:

zhihu.com/question/2925

zhuanlan.zhihu.com/p/24

zhihu.com/question/5432

2、所謂「一清二純三正四氣」

這一段純系坊間茶販子的賣茶切口,其間的錯誤充分的體現了當下業者的平均專業程度。

比如所謂「茶色如棗」,顯然是專門針對熟茶而言,那麼生熟茶可能呈現的湯色——如黃綠、明黃、黃棕、酒紅、棕紅、深褐等等就都成了大逆不道的湯色,何其荒謬?

所謂「存放干倉,不可位潮濕」,是典型的普洱茶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普洱茶的歷史直至本世紀前,都是香港歷史占絕對主導。當時的普洱茶,99.99%的存在形態都是型的傳統港倉——高溫高濕不通風。百年的港倉普洱茶品飲史,使得港商催生了對「新品即達到傳統港倉經年存放效果」的需求,因為彼時已建國有年,這種需求得以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茶品生產供應方(中茶)得到響應,最終催生了普洱熟茶渥堆工藝的誕生。普洱熟茶的渥堆工藝,可以說是比傳統港倉更為極端的高溫高濕(最高渥堆溫度接近℃,渥堆其實直接於干茶上噴水)。如果說普洱茶「不可位潮濕」,那麼普洱熟茶就是妥妥的大逆不道,而普洱生茶的歷史也就僅僅只有十來年。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是什麼東西都適合百度抓取的。

3、關於內飛

此文的解釋是「1950年之前的「古董茶」內,通常都有一張糯米紙,印上名稱,就是「內飛」。

此處的「古董茶」,又搖身一變成為號級茶的同義詞,可惜依舊錯誤百出。

①古董茶的時間範疇,應是從清末至公私合營結束,也就是至1957年為止。不知這「1950年」典出何處?公私合營有那麼著急?收韭菜七年都等不得?

圖為宋聘號內飛

②內飛並非是號級茶的專利,而材質也並非是僅有糯米紙,其印刷內容也不僅僅局限於「名稱」,還包括了LOGO或是廣告等等。內飛存在的目的,就是其隨緊壓茶共同壓制,最終成為緊壓茶品整體的一部分,若是剔出內飛,茶品外觀將產生明顯可視的缺損,成為茶品保真和茶品保全的手段之一。

圖為7542內飛

題外話:黑茶之所以無法複製普洱茶的成功路徑,除了品質上的天然缺失,緊壓時沒有諸如內飛等簡便的款型、年代指向手段也是原因之一。

4、「印級茶」

①印級茶的起始時間不可能是1950年。

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創立於1950年,直至1952年勐海茶廠才重新恢復,但此時並未開始茶葉生產。直至1957年,勐海茶廠才開始正式招聘生產員工恢復產品生產。

所以,又是著急的七年o(╯□╰)o

圖為紅印

②在「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時代之前的「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時代的普洱茶品確實是屬於印級茶之屬,但印級茶的涵蓋範圍並非僅僅如此。一般而言,七子餅時代初期的部分茶品,因其品質之故,也會劃分至印級茶範圍,如黃印、中茶簡、73青等等。

圖為甲級藍印,可見其茶字已褪色變黃,但其仍是藍印(藍印之藍指的是甲級上方的藍色方形蓋印,而不是茶字的顏色)

③所謂「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純系無稽之談。紅藍印的生產時間並無太大區別,當時藍印使用較紅印更為細嫩的原料,因此出廠價格較紅印為高。後來因為青壯葉的後期轉化先天強於細嫩料,因此現在的老茶行情價格,藍印永遠都是紅印的一半(紅印若有漲價,除以2就是當時的藍印市場價)。至於黃印更不是文中所謂時代(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時代)的產物,而是七子餅時代的茶品。

印級茶中有部分「茶」字呈現黃色的茶品,是藍印系列茶品顏料因時間而褪色成黃色所致,能夠在那個時代搞出「黃印」,也算是腦洞大開的發明創造。

圖為黃印

5、「干倉濕倉」

與前述問題保持一貫的無知與百度抓取風。

①關於普洱茶倉儲,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所謂的「通風」與「不通風」。一般而言,通風的環境是不適合存儲茶品的,可笑的是「通風」往往會成為這類坊間九流切口的必備。處於通風環境,茶品會過度接觸空氣(氧氣)導致茶品過度氧化,茶品內質過度損耗,品質劣化甚至報廢。個中代表就是故宮收藏的達到「無味之味」的普洱貢茶。

②對於普洱茶而言,正確的倉儲環境應該是「相對不通風」。一般而言,就是倉儲環境中不能有可見的空氣流動(可以燭火測試)。通過門窗縫隙進行的氧氣交換,足夠茶品倉儲轉化所需。過度通風之害自不必言,過度密閉會導致茶品轉化速度過慢,同時茶品會帶有悶鎖感。

題外話:關於密閉存茶,曾經在一款陳年滇綠上見識到極端案例。那是一款茶友分享存放十多年的滇綠,茶品包裝是很厚的鋁箔塑料複合包裝,打開後發現包裝完整,茶品已帶有類似陳年普洱的品感,但因長年極端密封,竟然在喉嚨底部產生極為強烈的鎖喉感。一般而言,因為工藝、倉儲、沖泡等負面因素導致的鎖喉,多見於喉嚨上部。能得見「下喉底」的鎖喉,也足以驗證極端密封之害。

③文中干倉特徵之一「清潔」,是一句政治正確的廢話。以傳統港倉為例,倉儲環境高溫高濕不通風(地下室),但茶倉多存茶數十甚至上百年,其間並沒有兼職放置豬肉海鮮,沒有外源污染物的參與談何「不清潔」?因倉儲環境滋生的微生物,如白地霉等,已被科學驗證安全,談何「不清潔」?

④干倉的所謂發酵,與濕倉的發酵,並不是一回事。

茶品內含物質的氧化,有三種主要形式:自然氧化、酶促氧化與微生物氧化(發酵),所有茶品的倉儲過程中都會伴隨這三種氧化,只不過因為茶品種類、倉儲環境等,三種氧化形式的比例有所不同。

干倉倉儲,茶品內含物質轉化以自然氧化與酶促氧化為主,這種氧化,接近於紅茶的所謂「發酵」,也就是僅於制茶工藝上成立的「發酵」。

濕倉倉儲,茶品內含物質轉化以微生物氧化為主,也即是說,這種發酵才是廣泛意義上的真正的發酵。

因此原文所謂發酵速度與時間等是不嚴謹的,以「內含物質轉化速度」代替才更為得宜。

6、「號級茶餅」

鬼神辟易級別的轟天笑話。

文中的解讀,實際上是關於普洱茶七子餅時代的「嘜號」的一種常見說法。而「號級茶」就是前文解釋過的古董茶。能夠將這兩個概念混同,可見作者除了百度抓取,還有個人不拘一格的freestyle~~~~~~~~~~

①關於「嘜號」。

嘜號之「嘜」,是英文「mark」的音譯。是當時為了因應普洱茶出口之便,給茶品加之以標號,賦予特定指向意義。嘜號的其實,是1976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召開會議下達的相關指令,因此不可能有早於這個時間的嘜號茶品。

②文中關於嘜號各位數的解讀,也存在相當多錯誤。

文中所言「前兩位數為出品年,第三位數為原料級別」。實際上嘜號前兩位一般被認為是配方創製時間——按照原文邏輯,將會有7542.7642.7742~~~~~9942等各種「年份茶」,而嘜號第三位,一般而言是使用原料的「平均」級別而非「級別」。國營廠時代的茶品俱為拼配茶,基本不存在使用純料或單一等級原料的狀況。

③實際上嘜號的數字並非嚴格按上述說法執行。在不靠譜的掌舵人手中,也出現多批晚期茶品賦予早期嘜號的情況了,比如7262、7592等等。好玩的是,實際中7592的出現時間甚至晚於8592,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圖為8592

7、「中茶牌」

關於中茶牌的由來,在zhuanlan.zhihu.com/p/23 中有所提及。

好笑的是,文中杜撰出一個「中國土產畜牧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

中茶牌商標註冊於1951年9月14日,註冊主體是1949年成立的中茶公司(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商標所有權歸屬於中茶公司,不可能「國字牌」的商標歸屬於中茶公司旗下的省級分公司——省茶司僅僅具有八中茶標誌的使用權。

1972年6月,原省茶司改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承襲了八中茶標誌的使用權,至於這個「中國土產畜牧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那個時候,開設這種山寨公司,是嫌自己命長?

8、「大益餅」

猜測作者想說的應該是「大益牌」,結果寫禿嚕了o(╯□╰)o

而所謂「根據不同級別和年限分有不同顏色的商標,如「紅印」「藍印」「黃印」等」,應該是作者在印級茶那邊按顏色排排座的癮頭還沒有過夠。

9、「七子餅茶」

①只有鐵餅才符合所謂「扁平圓盤狀」,石模壓制的普洱茶餅,其上表面是呈現圓弧狀,下表面才是平面。

②茶餅並不盡然是357克,其它規格,如50克、100克、200克、400克在市面上都不鮮見。

③七子餅得名的時代,其重量恰恰不可能是357克。

許多半文盲對此的解釋,多出於《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的如下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徵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

由49兩≈50兩=2500克,似乎357克很是近似,問題是在清代的度量衡使用的是庫平兩,一斤十六兩(即所謂半斤八兩的出處),一斤近600克,一兩約為37.5克。現存300克左右的古董茶品,從其重量反推,其初始重量更可能是庫平兩的十兩,七庫平兩一餅在當時亦是有存在。

安化黑茶中的百兩茶、千兩茶等,使用的同樣是庫平兩之兩,因此其換算結果也是與現今公制市制的兌換不同。

關於普洱茶的規格歷史,詳見:zhihu.com/question/2722

10、「磚茶」

①磚茶的規格,並非如文中所言「250克~1000克」這般的平滑連續曲線。最為常見的普洱磚茶形制是250克/磚,其它形制偶有出現,但不會有251、252這樣的貨色。

②「正方形的磚茶」,一般的命名是「方磚」而非「正方形磚茶」,其有所特指,並不會混同與磚茶之中。

方磚中最為知名的當屬「92方磚」,出廠規格為100克,同樣不在250~1000的坑中。

圖為92方磚

11、「金瓜貢茶」

百度抓取風,其中的「未婚少女採摘,先放之於少女懷中」的說法,與「普洱茶馬幫運輸過程中日晒雨淋,馬背上發酵」一樣,都是將辮朝皇帝當成味覺失調兼且寬厚愛人的仁王明君了~~~~~~

12、「廣雲貢餅」

①廣東省從來不生產普洱茶,不論量多量少。

②確實曾有部分雲南原料調撥至廣東壓制,但僅僅是精製(緊壓)階段於廣東完成,關鍵的原料生產仍是在雲南完成。

③這種原料調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1973年為止,調撥的茶葉混入廣東茶葉後進行緊壓。雲南原料停止調撥後的廣雲貢餅純由廣東原料製作。

圖為八十年代廣雲貢,注意廣雲貢因在廣東壓制,其餅模也與雲南不同。

④歷史上唯有一批廣雲貢餅是純由雲南原料製作,其時間為七十年代。因此文中所謂「60年代後都是用廣東的茶青或雲南茶青和廣東的茶青拼配後製成餅」可謂大謬。

題外話:因為絕多數廣雲貢茶都混拼了廣東茶葉,甚至純由廣東茶葉壓制,先天缺陷使得其後期轉化品質不佳,坊間的廣雲貢的價格始終低迷(相較於同年代正統普洱茶),完全沒毛病。

在想法中曾提及「普洱茶基礎知識入門標準之一(必要非充分):下面這篇文字找到六處以上謬誤」,不知各位找到幾處?

感謝這位雜誌主筆以百度工具以及放飛的想像力貢獻了如此一篇實用性上佳的普洱茶常識考卷o(╯□╰)o


推薦閱讀:

【案例分析】普洱出湯變「醬油」,叫我怎敢放心喝!
好嚇人!撬開茶餅,看到黃黃的粉末

TAG: | 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