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依住,自己做自己的依靠

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某位師兄在十日內觀的舊生群里發了一段話,簡單摘錄以下片段:

分享兩句話:外不著相為禪,一切諸相非禪也一一XX老師

如果你能懂得這兩句話的含義,就不再會被禪與中醫,禪與人生,禪與養生,禪與茶道,禪與書法……等等所迷惑

當覺知念頭生起的當下,應能觀到念頭不是我讓它升起的,它是自然升起的,念頭不是我,所觀的念頭當下消失,同時會升起喜悅或興奮的感受,這種感受也不是我讓它升起的它是(因緣)自然產生的,當下即能見法(三法印)。一般人覺知到念頭時,念頭已經在那裡迎拒了多次了。因為念頭的生滅比眨眼之快。

類似的內容發了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但很多內容其實並不如法。

舉個例子:人在幼兒時期,由父母照顧,喂飯、穿衣這本身沒有問題。可一個孩子已經上高中了,還需要父母喂飯,還需要父母幫忙穿衣服,這就有問題了。

隨著年齡的成長,人必須開發出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是人生的常態,也是自然規律,如果孩子的身體成長了,而心靈始終不成長,或被父母壓抑,那迎來的一定是病態的人生。

同樣的道理,隨著修行的增上,人們的心就如同身體一樣,也會成長,變得越來越健壯,而成長起來的體現在於: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多少則隨著成長的腳步來決定。所以,就實際修行而言,葛印卡老師會鼓勵學員自己解決自己的禪修問題,因為這是作為在方法上進步的必經之路。

而上面那段話,如果細細去看,你會發現就如同一個大人在教育孩子一般,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這火不能摸,這電不能碰。以大人教育幼兒的心態來說教。這樣的行為並不如法。相對於一位好的父母或優秀的禪修指導老師,你要做的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對待,對於那些幼兒,為了認識世界,你可以教他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對於那些已經有能力去解決生活問題的初中生而言,你要做的是陪伴他去解決對應的問題。而不能以說教的態度,對待所有的學員。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的人對於佛法都處於不了解的狀態,就如同幼兒班的孩子,他們或許更喜歡這麼被當做孩童對待的態度,但就實際的修行者而言,這種態度是有問題的。

隨著修行的增上,學員要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例如:在禪坐時,你經常會升起這樣、那樣奇怪的念頭或感受,你不清楚這到底意味了什麼,於是你去尋找老師的幫助,老師的回饋很簡單:不去理會它們,覺知它們的生滅。

隨著你對禪修方法的純熟,你積累到了越來越多的經驗,你了解到:所有的念頭和感受,都是業力的呈現,不去理會它們,它們就得到了凈化。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不再去理會這些感受或念頭,因此你的注意力也不再分散,它們越來越專註,專註的同時形成了良性循環,你在禪修方法上體會的也越來越深。因此因為某些念頭和感受產生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少。

慢慢的,隨著經驗的累積,在未知的情形發生時,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解決從而遇到過的問題。就如同經驗豐富的長途司機,或許他不會修車,但開車幾十年的經驗,可以根據過往積累的經驗來解決車輛的小故障。

禪修者也是如此,隨著修行的增上,越來越多的禪修問題自己就可以解決,慢慢的,在法的道路上,自己成為自己的依靠,而不是尋找某一個禪修,某一位上師作為心靈的歸宿

不可否認我們需要老師的指導,或同修的分享,但這個需要一定要基於實際遇到的問題而言。有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找老師,這是親近善知識,但沒有事也是找老師聊閑嗑,說家常,這就有問題。

推薦閱讀: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