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海爾模式」走出世界工業化新路

在經濟學領域,有著著名的「蒙代爾三角」——這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後來泛指那些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的三難抉擇。

「蒙代爾三角」的悖論後來還延伸到了經濟學的其他領域。比如說,工業生產領域,成本、效率、規模三者是無法兼得的,這是工業生產的悖論。這也導致了個性化和工業化之間的兩難——個性化生產、按需定製意味著需求過小,需求過小帶來的結果就是生產規模無法擴大,生產成本無法降低。所以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工業大生產與按需生產、個性化定製往往是相悖而行的,甚至周期性的生產過剩也是工業化大生產造成的。

解決工業「蒙代爾三角」的悖論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提升技術水平,當科技發展的水平超過技術「奇點」時,悖論會在當時的環境下迎刃而解。如今的大數據以及工業領域的進步,恰恰是解決工業大生產悖論的一個重要變數。海爾恰恰是抓住了這個技術變革的先機。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兩隻狼」

戴爾大中華區副總裁、戰略發展部吳海亮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談到「中國製造業有兩隻狼」,「第一隻狼是產能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更大。第二隻狼是互聯網、數字化的發生。以前是生產質量好的產品就可以了,今天概念完全不一樣了。互聯網、數字化更加了解每一個客戶……未來製造業的競爭是個性化的競爭。」

「兩隻狼」的出現實際上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在互聯網模式下所遭遇的困境。第一隻「狼」導致的問題不言而喻,這幾年供給側改革很大的意義就在於消滅產能過剩;第二隻「狼」導致企業無從預測消費需求,更是加劇了第一隻「狼」的問題。

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採用的是原始的產銷模式,其代表企業是發明了流水線運作的福特汽車公司。它的優點不言而喻,大規模生產是學習曲線固定下來以後便於固定成本償還的一種生產方式。滿足了當時的效益和效率的需求。接著大規模生產開始追求多樣化,將產品線加深、加寬,以形成較為豐富的產品組合。

這些建立在供-需的順序上的,也就是先生產出產品,再吸引顧客進行購買行為。但是,這個過程是存在風險的,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所謂的「驚險的一躍」實際上指的正是跳躍失敗過程中後期成本無人買單的損耗。大規模工業生產背後的產銷模式卻存在不可避免的沉沒成本,無論從庫存抑或是運輸,抑或是生產設備利用率的降低(閑置時間),生產所帶來的成本下降很可能會被這些沉沒成本所抵消。

工業大規模定製如何打破悖論

如果不是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定製顯然是無法落地的。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大數據和互聯網能夠幫助企業建立起社群,收集消費者的反饋。因此,大規模定製的運作順序讓傳統的生產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供-需,變成了需-供。

這背後的邏輯起點顯然發生了變化。大規模定製的核心思想在於將客戶放在本位,也就是說將生產銷售和管理一系列部門的中心都放在滿足顧客需求上,以此為核心創造出一系列運作模式、技術支持、銷售方式、反應機制。

這一套運作機制和過往完全不同,就以海爾在COSMOPlat眾創匯模塊的方式為例,COSMOPlat眾創匯模塊上採用的協同設計定製模式是將用戶的碎片化需求進行整合,從為庫存生產轉變為為用戶生產,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設計、製造,從一個單純的消費者變成「產消者」,橫向集成7項業務過程:社群交互、開放設計、精準營銷、模塊採購、智能製造、智慧物流和智慧服務。

這種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建立企業產銷模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其優勢不僅體現在產銷對路導致的滯銷成本的降低,也體現在顧客滿意度上升並因此建立的長期的合作關係上,並因此產生的長期持久的利潤,從而形成可擴展的利潤群。

更為重要的是,大規模定製的主要成本降低在於縮短生產準備時間和減少生產批量,來提高生產的柔性。如果從零售業的角度來觀察縮短生產時間的話,可以考慮到數據的預見性,通過數據預見使零售的產品組合提前預知到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在需求產生的同時給予滿足,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成本下降。

因此,它能在成本、效率、規模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中國模式走出世界工業化的新路

這和美國、德國的工業互聯網模式形成了顯著區別。區別之處在於,國內更注重從用戶層面出發,去解決供需和定製的問題。

某種意義上看,國內出現這種新的工業生產模式有其必然性。

第一點原因在於,國內的市場足夠大,消費者可以形成足夠規模的細分市場,提供產品定製的空間,這不同於其他國家本身市場規模有限,定製成本會非常高。

另外一點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國內的消費升級浪潮不可阻擋,消費者對產品都有細分需求,企業必須應對這個挑戰。

海爾大規模定製模式就是要解決一個大規模和個性化定製的矛盾,形成大規模和個性化定製融合。模塊化、數字化,高精度加高效率,解決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矛盾。讓「生產的每台產品都是有主的」,不需要原來傳統的經營,讓產品可以不入庫。

馬雲在去年六月的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先進的最智慧的物流行業,能夠把生產和製造業、銷售、消費的體驗結合在一起,真正一起努力讓真正的客戶,那些製造業者們,讓他們沒有庫存。如果真這麼去思考,我們對社會的貢獻遠遠超過了送了一點點貨。

馬雲的理念其實也正是海爾這種製造業企業的理念。這不僅僅需要物流端的努力,更需要製造端對於用戶的需求進行精準把握。


推薦閱讀:

家電海外知名度海爾第1、海信第2、美的第4背後折射全球化道路不同
海爾熱水器世界第一背後:四大支點,一個中心

TAG:海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