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樹)用這方法,你也可以「像哲學家」一樣說話有深度

很多人演講或者與人溝通時容易被聽眾的喜好或者情緒帶著走,原本信心滿滿地要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別人或者是說服大眾,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造成挫敗感、失落感久久揮之不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歸根結底是你提出的觀點或者你的思想深度不夠。

什麼是有深度的思想呢?

有人認為,有深度的思想,就是古人先賢的至理名言,像孔子和老子等的思想,經過了幾千年的驗證,人們深信不疑。但是當你在演講中,引用聖人思想,被人提出深入的問題,就有可能就招架不住了。比如,你喜歡老子《道德經》,當聽眾問你:「什麼是道?」「道從哪裡來?」「如何運用道?」……有時候,幾個問題,就把你問得招架不住。

也有人認為,深度的思想,是指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那麼事物的本質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本質是指事物的屬性。複雜來講,是科學家對宇宙的發現,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這些科學知識,即使是理科生,也不一定講透徹,更何況,若干年後,這些科學理論又會被後人重新驗證。

沒有悟透聖人的哲理,你就難以自如的表述聖人的思想;沒有對科學的深入理解,你也不能把科學說得透徹。而且一味地複製別人的思想,你只能成為沒有自己想法的轉述者,無法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久而久之你也就沒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唯有掌控自己的思想,才能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也能讓別人更好地了解你,甚至建立自己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認為,思想的深度,是指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有辦法應對別人的不同意見。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主要是三構的思維方式。

建構

解構

重構

1.先建構:建構一個問題。

就是你在說話之前,要確定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一個人本能的思維習慣,遇事喜歡先找答案解決問題,結果是效率低下,很不理想。

比如,你要給領導進行工作彙報演講,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工作彙報,就是將自己的工作情況向領導講述,所以立刻想到:「要給領導彙報什麼內容呢?」就開始著手演講的內容,將過去做過的工作,現在遇到的困難和對未來的想法,洋洋洒洒寫了很多內容。結果講述的時候,思維很被動,沒有演講的激情,就像交差一樣。為什麼呢?原因是你的彙報演講沒有方向。其實,每一次工作彙報,不只是老實交待你的工作情況,也是一次展現自己思想的機會。

如果你彙報之前,先建構一個問題:我通過這次演講彙報,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或者要達成什麼目標。比如,是希望升職,還是希望漲工資等?這樣,你的思想方向就明確了。

又如,有些第一次約會的人,溝通中的思維很被動,只會一問一答,不會主動去把握。如果你在約會前,先建構好一個問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我想找什麼樣的對象?是漂亮(帥)的,還是能力強的,還是......。我通過這次約會要達成什麼目標:一起去看電影?有下一次的約會?

愛因斯坦說,若有一小時解決問題,他花五十五分鐘搞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解題只用五分鐘。

2.後解構:解析或分析一個事實。

當你確定了問題之後,對可能解決問題的答案,進行分析。

比如你的工作彙報,目標是通過這個演講,獲得領導對你的管理能力的認可,希望獲得升職的機會。那麼,你就要分析下,我要展示哪些事例能夠讓人看到我的管理能力?我的競爭對手是哪些?我還有哪些不足?當你對一個事實問題解構之後,你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又如,你想去參加約會,如果你的目標是: 對心怡的對象,要創造下一次約會的機會。那你就要分析下,有多大的可能實現這個目標?要和對方談些什麼內容,對方才會期待和你的下一次再見面?

3.再重構:重新檢視和論證。

當你對一個問題進行了建構和解構之後,就已經了有了一個的基本思路了,但還不夠,還需更完善。

比如,你的工作彙報的目標,是想升職成為管理者,那麼你要思考成為管理者的核心的條件(前提)是什麼?每個團隊領導的風格不同,有的側重於協作能力,有的側重於溝通能力,有的側重於決策能力等。

接下來,準備事例時,就著重篩選事實以滿足前提條件,同樣一個事實,你可以從協作的角度表達自己,也可以從溝通的角度來講述(第一階的高度表達能力)。這樣,你在彙報前,確定了彙報的思路,會對演講充滿了信心,你就能充分發揮你的潛力。

再比如,約會的時候,當你設計一個目標,再準備好滿足目標的條件,那麼,你在約會的溝通中,無論是說話還是回答問題,你都能收放自如,增加魅力。

三構的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為你的說話確定思路。通過確定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你說話時候,大腦內有一個完整的思路,你的心裡才會胸有成竹,再也不會被別人的問題,牽著鼻子走了。


推薦閱讀:

讀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隨筆
「底線越低朋友越多」「有思想的人都是不合群的」這命題正確嗎?

TAG:说话的艺术 | 思想 | 工作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