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複合指南研究:什麼樣的複合能有好結果?

聽說今天凌晨4點,大家收到了一份來自「複合」的狗糧。「複合」一直是大家在愛情里頻繁討論的話題,有很多人在後台給我們留言:

「儘管分開了很多年,為什麼我就是無法開始新的戀情,總是對Ta念念不忘,一心想要複合呢?」;

「我和我的另一半就是之前分手後複合的。可大家都說,複合的感情,就如同破鏡難圓,不論雙方怎麼努力,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分手的,這是真的嗎?」;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Ta回到我身邊呢?」

在眾多小夥伴的期待中,我們來分享一份科學複合指南。

45%的人曾在分手後與前任複合過

關係的複合(Relational reconciliation),指的是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在正式分手之後又重新走到了一起(formally breakup followed by reunion),它和分手一樣,是一種關係狀態的轉變(Halpern-Meekin,Manning, Giordano, & Longmore, 2013)。

同時,Halpern-Meekin等人(2013)認為,複合是雙方在正式分開之後的正式重新在一起(這段重新開始的戀情得到雙方的認可),那種雙方從互不聯絡轉變為「只有性的關係」(炮友),或者只有其中一方一廂情願地認定彼此是在一起的,都不能被算作是「複合」。

調查發現,情侶之間,45%的人曾在分手後與前任複合過(Halpern-Meekin, et al., 2013)。而對於「離婚-復婚」的研究發現,40%的人在離婚之後曾嘗試過尋求複合(Wineberg, 1996),10%-17%的人在離婚之後有最終復婚(Kitson, 1985)。不難看出,無論是情侶之間,還是夫妻之間(為法律契約所約束的關係),「複合」都並不罕見。

在親密關係中與「分手」相關的狀態其實有4種(DiDonato, 2016):

a. 持續在一起,不分手

b. 分手後不久便複合

c. 分手後,始終保持著某種聯繫,可能是朋友關係,也可能是炮友關係等

d. 分手後,決定各走各的路,互不往來。

但複合,不僅僅會發生在上述第二種狀態中。它還可能發生在多年以後,而這期間你們彼此可能是互不聯繫的,也可能是以非情侶的其他關係相處的(也就是上述3和4的情況)。

DiDonato(2016)認為,在現實的情侶關係中,這四種狀態是動態的、流動的(fluid),4種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與其說,人們會理智地選定某一個時間節點複合,不如說複合是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由雙方的情感互動驅使著發生的。

破鏡再難重圓是真的么?

很多人認為,一段感情,只要經歷了分手,哪怕雙方再度複合,也終究是無法長久,如同破鏡難圓,裂痕會始終都在。

不過,眾多研究發現,分手後複合的感情是否能持久、穩定,取決於雙方在感情中的投入與經營,而非取決於「是否經歷過分手-複合」(Dailey, Rossetto, Pfiester, &Surra, 2009; Dailey, Middleton, & Green, 2012; Halpern-Meekin, et al., 2013)。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提到過Rusbult(1980)的情感投入模型即彼此對感情投入越多、身邊其他可選對象越少,及對關係的滿意度越高,雙方對於這段感情的承諾程度就越高,因此關係也就越穩定持久。而這一投入模型,被認為對判斷複合後感情的質量也同樣適用(Dailey, et al., 2012)。

Dailey等人(2012, 2013)的研究發現,若複合後,雙方都努力改進互動的方式(投入),比如增加相處時間,或使用一些感情的經營策略(relational maintenance)——在關係中彼此坦誠,共擔責任等(點擊「親密關係的十種經營策略」了解更多),便會提升雙方對關係的滿意度。相當於,原本衝突或矛盾的關係在複合的契機下,被修復和改善,得以走向持久的關係穩定。

相反,如果在複合之後,雙方仍然不願改變此前的互動方式(不投入),或把「複合」後的關係當做是自己的「備胎」,不斷嘗試與其他人交往(多其他選擇對象),就會使得雙方都感到失望或不滿,從而使感情最終走向徹底的決裂(permanent dissolution)。

也就是說,能否破鏡重圓,歸根結底還是由人們自身對於感情的投入與經營相關,沒有絕對的定論。而「有沒有借著分手-複合的契機反思這段關係,雙方都作出調整的努力」,則是能否破鏡重圓的關鍵。

* 也有人會進入「分手-複合」的死循環(on-off cycling)

分手後複合的感情,除了會走向持久的穩定或徹底的決裂之外,還有可能在複合之後又分開,在分開之後又複合,最終陷入反反覆復、分分合合的旋渦。

Dailey等人(2012)認為,分手-複合的循環主要是由於人們內心的矛盾感(ambivalence)所致。如,當人們對於複合後的感情比較滿意,但自己又有許多可選對象時,或者當人們對於複合後的感情投入很多,但雙方卻仍然有許多衝突難以被解決時,便會讓人感覺「在一起的時候想分開,分開的時候又想在一起」,從而陷入分手-複合的死循環。

他們還發現,有一些人更容易陷入這種循環:

a. 把分手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人

在Dailey等人(2012)的研究中,有一名受訪者表示,「分手,就像是修剪樹上的枯枝。我們通過這個方式來給彼此的關係減輕負擔」。因此每當遇到問題時,ta就會選擇分開來解決(迴避)問題,等到問題變得不那麼顯著時,再複合。不過,親密關係中的問題顯然不像修剪枯枝那麼簡單,既有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新的問題也將持續出現,雙方也只能一次次分手又複合。

b. 單純把複合本身當做目的的人

分手之後,有些人一心想要複合,卻並未思考過複合是為了什麼,似乎成功複合就是他們的目的。因此在分開時,他們總是渴求複合。而一次次的成功複合,就像是一次次目標達成,他們也以此獲得成就感。但關係中的問題並未解決,因此複合只會帶來下一次分手,他們又能開啟新一輪的征戰。

c. 對獲取新的關係缺乏信心

這一段關係確定地並不能滿足你對感情的需要。但它畢竟還有一些可取之處。在一起的時候會清晰地感受到它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要分開,而分開之後又會回憶起那些可取之處而回頭。因為不確定與其他人的感情會是怎樣的,對這份確定的感情總有一些難捨。

儘管每個人陷入這種循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顯然,這種循環是關係中的雙方共同造成的,有一方選擇停止,這個循環也都將不會繼續下去。

人為什麼會忍不住想要複合?

1. 對喪失感的防禦

正如我們在「釋懷」的文章中提到的,在一段長期穩定的感情中,雙方會逐漸形成一套共同的「交互的認知系統」(Harries, Barnier, Sutton, & Keil, 2014),你們的記憶是互相補充的,你們對自己的認識有一部分來自對方,你們形成了彼此之間默契的思維和交流模式等。我們通過這個共同的系統認識世界和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兩個人的分開,常常會讓人產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的感覺。因此,想要複合,是人們在面對「喪失」時,拒絕接受、否認現實的一種自我防禦反應。

2. 分手提供了反思的契機和動力

分手,其實是雙方重新審視這段感情、各自的需求與期待的契機。即便是平時完全不思考感情問題的人,在面臨分手的當下,也會審視起這段關係。當人們自認為找到了導致雙方分開的根本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就會希望彼此能重新開始,解決上一次沒有成功解決的問題(one more try)(Bevan, Cameron, & Dillow,2003; Collins, 2016)

3. 情感的慣性

分手之後,人們也會感覺到一種與對方持續的聯結感,仍然會不斷地思念ta、感覺自己愛著ta。這種逗留不去的情感慣性不斷驅使著人們尋找各種借口與前任聯繫,表達自己的愛意,試圖尋求複合(Dailey, Jin, Pfiester, & Beck, 2011)。

不僅如此,心理學上認為,存在一種「純粹擁有效應」(Mere OwnershipEffect)(Collins, 2016),也就是,人們會純粹只因為曾經擁有,就對前任賦予許多(可能是子虛烏有的)積極意義,比如,總覺得ta是世界上對自己最好的人,只有ta才能給自己熟悉的安全感。這種效應就會讓人們只想與之複合,而不願開始新的感情。

4. 消解分手帶來的負面感受

還有些時候,複合是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負面情感(Sprecher, 1994)。例如,作為被分手的一方,被「征服感」所驅使,希望通過複合來消除「挫敗感」,甚至通過複合再主動向對方提分手,以報復對方、發泄憤怒;當看到對方有了新的戀情,內心的嫉妒感也會讓人忍不住想要複合來證明自己。

5. 「反正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不如將就吧」

有些時候,人們只是純粹因為自己身邊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者沒有新的交往對象而想要複合(Bockarova,2016)。

想要與前任複合,應該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知道,「複合」只是維護和發展你們關係的第一步。複合,不是死纏爛打,更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你需要判斷是否值得再給彼此、再給這段感情一次機會。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你做出判斷(Altschule, 2015; Bockarova, 2016; Collins, 2016):

1. 反思分手的原因

你需要判斷你們的分手原因,對你來說是否是能夠被解決/修補的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如對方對自己不夠體貼,那麼你需要考慮的是,這個問題將如何被解決?你或者對方誰將作出改變(你不再像原來那樣要求ta體貼or ta學著對你體貼)?或共同作出改變?

如果問題能夠被解決但沒有人願意做出讓步,或者這個問題根本無法被解決,那麼,你們也很有可能在複合之後再度因為這些問題而分開。因此,複合於你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此外,你需要進一步反思自己想要複合的目的。

2. 反思複合的原因

你需要反思自己之所以想要複合,是因為彼此仍然有很深的情感、因為分開之後意識到有些問題可以被雙方共同解決等,還是因為純粹被情感綁架——不願面對分手的痛苦、習慣了有人陪伴、想證明自己、想報復對方等。

如果想要複合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被負面情感所綁架,複合也大有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沒有解決的問題可能持續存在,同時新的問題還會繼續產生,比如對方得知了你想要複合的初衷,這就很有可能使複合最終以徹底的決裂告終。

3. 思考複合之後,雙方是否有可能繼續走下去

· 雙方的交流是否還能夠建立在真誠與信任的基礎上?

· 雙方是否對複合有理性的認知,如都認為「決定一段感情是否長久的是雙方的努力,而非複合的經歷」?

· 雙方是否都願意投入和努力經營這段重新開始的感情?

· 雙方對於感情的規劃與期待是否有共識?

如果對於這些問題,你們都沒有肯定的答案,那麼分開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以上幾個方面的判斷,不僅僅是你一廂情願的認為,你也需要聽聽來自他人的建議。在這個判斷的過程中,你也會更好地了解,或許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或許有些事情也並不值得你努力。即使最終未能複合,嘗試了解過、努力過的種種,也都能幫助你更好地釋懷。

* 複合實踐手冊

經過了上述的考量,如果你決定爭取複合,那麼你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Kevin,2016):

DOS(可以做的):

1. 先斷絕一切與對方的聯繫,給彼此一點時間和空間

這麼做,能夠讓你有機會a. 反思自己在之前是否對對方過度付出或過度控制,自己或對方是否在之前的關係中犧牲了過多自身需求;b. 思考複合之後,自己需要做的讓步、改變和努力,了解自己內心是否願意這麼做,這麼做是不是對自己是有利的(best interest)。

同時,也給對方機會去做這樣的思考和反思。很多人誤以為這會讓對方忘了自己,但事實上這反而有利於你們雙方放下分手期間的負面情緒,有一個新鮮的開始。

2. 照顧好自己

任何人都無法對你的快樂和幸福負責,除了你自己。你需要在這段時間裡,觀察並更多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底線,花時間改善自己的狀況,在下一步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3. 重建聯繫、吸引力以及信任

經過了思考和準備之後,你可以嘗試聯繫對方,邀約見面。

見面時,讓對方發現你的改變,這樣,ta一方面能感受到你不一樣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願意相信改變是可能發生的。同時,也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技巧幫助重建聯繫和吸引力,如與對方先以朋友的方式相處,讓對方逐漸感覺到再在一起的可能性;或通過講述、回憶共同美好的時光獲得對方的好感(又被稱為「compliance-gaining」技巧)(Bevan, et al., 2003)。

4. 堅持

爭取複合的過程,無論是單方面還是雙方面的努力,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需要堅持,堅持,堅持。

DONTS(不可以做的):

1. 持續不間斷的電話、簡訊/微信轟炸。這一方面,會讓對方覺得你只不過是因為被一時的情緒、不能接受分手的事實,複合並不是好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會讓之後約見面或保持聯繫變得十分困難,對方可能會因此感到厭煩,選擇把你刪除或拉黑。

2. 哀求,甚至上演苦肉計。大多數情況下,哀求的姿態並不會讓人心生憐憫,而是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另外,你需要考慮的是,這種低聲下氣的姿態自己可以扮演多久?複合之後也準備這樣嗎?

3. 讓對方對自己予取予求(let him/her walk over you)。很多人總覺得,是不是只要自己事事妥協,對方就會回到自己身邊。但這可能僅僅只會增加對方對你的輕視和利用。即便,你們因此而複合,你也會需要在之後的感情中不停委曲求全。

4. 以「愛」將對方裹挾(showering them with affection)。很多人會在爭取複合時,不斷以「我愛你」,「我忘不了你」,「我放不下你」轟炸和包圍對方,以為只要讓ta了解自己的愛就能夠重新得到ta的愛。但實際上,這可能讓對方感覺到沒有喘息的空間,越是受困,越想要逃離。

關於複合就說到這兒了。以前一個美劇里說,「如果是命中注定的兩個人,就一定能找回重溫舊夢的那條路。 (If two people are meant to be together, eventually theyll find their way back.)」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怎麼看待複合呢?或者,你複合過么,結果如何?留言給我們哦~

以上。

原文發表於 在一起的時候想分開,分開之後卻又想複合 | 研究:什麼樣的複合能有好結果?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学 | 爱情 | 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