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英:小議「新周期」的迷惑性丨菁菁推薦

文丨郭士英 一德期貨首席經濟師

「新周期」乍一提出,以為只是就股市見底而言的一個誇張說法。想想券商的立場和市場漲勢或能維持一段時間,覺得可以理解。但偷換經濟學概念,還是有些勉強和不妥。隨後發現這個概念被定義為「產能出清新周期」,這就奇怪了,因為市場化的產能出清早已結束,為何當時不提「產能出清新周期」?現在又發現,在與市場互動的樂觀情緒支持下,這個新周期的概念又被發展引申為「產能擴張新周期」。有些人應和、有些人「叛變」,好不熱鬧。下邊,再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01

中國經濟的大背景是產能過剩,這一點如果被忽略,宏觀討論就不容易產生共識。而且,產能過剩還是一個需要長期消化的問題,所以「三去一降一補」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產能」、第二位就是「去庫存」。

如果做多一方認為在中國必須要講政治經濟學,那就必須要認清當局政策的主要脈絡和進度情況。當前去產能和去庫存的任務尚未完成,也是一個重要事實。根據有關規劃,至少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繼續和鞏固。在此期間,中央三令五申要特別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和防止淘汰產能的死灰復燃。

所以在這個特殊背景下,提出產能擴張「新周期「,跨度實在太大,也太脫離國情現實和政策要義了。我不知道如果價格的上漲無法對應後續的產能擴張,以此類推的經濟增長還有什麼可持續性。

02

從不斷下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數據來看,民間投資熱情是不高的。產能擴張的障礙不但來自於全面過剩的基本事實和嚴防死守的政策障礙,還有近年土地和房產價格暴漲、人工、資金和環保成本持續提高等成本因素。所以,新周期的提法有些讓人費解。估計是一些人被近兩年價格虛漲導致經濟數據自我強化的幻相迷了慧眼,或主觀上對資產市場保持持續繁榮的期待過於急切了。

03

事實上,中國工業部門的增長從2011年就已經開始持續收縮,這是中國工業化高峰已過的主流大趨勢,符合世界各國的發展規律,怎麼可能輕易被逆轉?

近年我國製造業收縮與工業大宗商品的熊市節奏十分吻合,因為經濟調整上半場(2009-2015年)的主要任務就是審判和解決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問題。市場化的產能出清隨著四年多商品大熊市的殘酷清洗,於2015年年底基本結束,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幾乎被消滅殆盡。

至於地條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管現在政治正確與否,我要說,剿滅地條鋼絕不是市場的選擇。有些所謂的落後產能有市場、有效率,就有存在的必要性。無論生產還是消費,市場從來就是千差萬別的,不是整齊劃一的,就像街市的服務與消費,各種檔次都應該有,不可能只有高檔品,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五星級酒店去消費。

04

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發現,市場出清以後的行政干預去產能,根本就是多餘的,產生了火上澆油的市場效應,不可能不引發暴漲暴跌的新問題。當然,政治意圖的實現是真實的(限產提價,鞏固國有製造業基礎,上游受益,去國企槓桿,減銀行債務壓力…….為國企混改、行業併購、債轉股等準備市場條件),但這只是與科學發展觀相悖的風險轉移,遠期代價必將是加大而沉重的。

05

只要用心就會發現,近兩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特點是存量改革,說句難聽的話,叫「折騰」。GDP的主要增長貢獻來自於泛金融資產價格的虛漲而不是價值創造的真實增加——2015年主要是股市虛漲帶來的水貨增長;2016年主要是房地產價格突飛猛進帶來的數字風光;2017年主要是大宗商品暴漲帶來的表面繁榮。當然,這期間還有網路經濟和共享經濟,其實也都是飯碗從一群人流轉到另一群手裡的變化,很難說這期間產生了多少新增經濟價值。剔除當年的價格上漲因素,GDP的虛實就另當別論了。

06

這些資產輪動現象背後的經濟條件和原因都是過去的貨幣超發,所以嚴控貨幣流動性的信用緊縮才是未來的政策主基調,展望新周期,怎麼可以忽略這個全球性的宏觀主題呢?忽視了這一風險,只剩下樂觀就不足為奇了。

07

從經驗來看,許多以改革名義出現的政府導向和行政干預,都有新問題和後遺症。更加遺憾的是,我們發現,每一次的市場起伏過後,受益的都是公共部門,而受損的都是家庭和私人經濟。

08

本人把這一切歸結為經濟調整的金融下半場,而且較早指出這一切都源自「貨幣超發+資本管制」決定的流動性全面過剩,並且限於實體經濟的總體頹勢,下半場「流動性躁狂症」的合理結果就是泛金融資產的先漲後跌,幾乎是「從哪來回哪去」。

下半場的上半段已經結束,股市和債市已經驗證了這一結果。目前進程為下半段,房地產、匯率和大宗商品是主角。房地產市場,自去年9月開始逐步被不斷加碼的調控政策所冷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險的積累,整體下跌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大宗商品的人造牛市正如火如荼,那是因為在自然的市場出清之後,疊加了供給側改革內容,包括限產、環保、安檢等政策集中、輪番地推波助瀾,已經把原本正常的工業品價值回歸行情變成了工業品過分短缺的大牛市,這與經濟現實是背離的,恐怕繼續火下去,也會大幅偏離政策初衷,至少後期還要預防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我們重點看2018年,當大宗商品人造牛市的「廬山真面目」被各方看透,大宗商品及相關國企上市公司股票炒作也並非脫虛入實,市場應該會迎來一輪深度回調,而且內外貨幣政策持續緊縮會迫使樓市下滑,系統壓力就會倍增,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當前被繁榮表象所迷惑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出現逆轉——預計也跌不深,原因以後再講。

09

總結起來,今天似乎有這麼幾層意思:沒有價值創造的市場繁榮會很快回歸現實,大起大落的根源是流動性過剩,所以今後信用收縮在所難免;存量改革只是藉助權力的利益再分配,合理與否要全面分析,還要看長遠效果;多種條件決定了中國很難再現產能擴張,所以人造商品大牛市不能稱之為經濟新周期。

更多精彩文章

?大宗商品也要「講政治」

?沒有「大出清」就沒有「新周期」

?三季度可能是安全期

?灰犀牛就在不遠處


推薦閱讀:

經濟撕裂與文明大衝突:下一個十年的世界大勢預測,牆裂推薦!
請分析美國加息後債市暴跌的原因,以及對銀行的衝擊?
長期經濟與短期經濟中宏觀經濟分析的差異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怎樣的一幅全貌?
為何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一直領先於韓國?

TAG:经济周期 | 宏观经济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