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園——寒川神社一日談
引言:
寒川神社是枡野俊明的一大力作,其傾注於作品中的思考、技法深入細膩,對作品中精神的塑造匠心獨運,對作品特點的把握與控制成熟穩定,故而著重呈現給我們一種曠日持久的感動與深刻體驗。在此文中希望通過寒川神社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來理解這一作品的設計始末,挖掘其造園的價值與行為導向,並啟發我們將來的造園行為。
總體:
從寒川神社的平面分析,其整體布局呈現:聚散適宜、因借體宜、自然天成、趣味叢生,同時極大地突出造園者的思考。全園的大致分布如下:西南面為全園主要建築——主殿,其西北側為山體,山體東側為主要全園水面,而主建築東側為小庭兼畫廊建築,畫廊北側為臨水廊建築,全園的東北角一隅為一大一小的偏殿建築。整體來看全園的建築較少,但基本每一區域都有建築的點綴。
此園整體布局上巧妙,無形的劃分出不同的區域並悉心營造不同的特色;同時在各區域的過渡上也經過深入的考慮,於是在整體把握上均衡適宜,而在過渡部分也巧妙靈活,並在細節的部分毫無例外的涉及了日本式十分精細的構造物。
各區:
可以發現此園是從人的行為與體驗為出發進行設計與施工的。人的體驗與活動首先在於建築,故而全園營造了不同功能與尺度的建築,以提供宜人的室內環境與供人們休息活動的建築場。毫無疑問,建築佔據了每一區域的重要位置而許多景緻隨著建築而展開與分布(也可以說建築是因地制宜地排布與建造的,此處旨在闡述兩者的有機聯繫)。
主殿北側是正對著庭院的主山林,山體由樹木全覆蓋,創造出了一片「神域」之所,並設置有「神道」,大意可供人進入與進行參拜,頗有興味。可以說在體量不大的地方仍創造這樣經過了微縮的自然元素與環境,是日本園林的特點之一。主建築與山林之間夾著溪泉及部分石頭鋪地,而盛夏之時的「神域」不僅成為全園的中心之一,其完整的體塊,亦更能散發著自然的氣息,登臨山頂佔據全園制高點,又可以環視不同的園景,體味不同景緻說迸發出的微縮自然,透視紛繁之世界。
其次便是山林東側的水景,布局上不僅佔據全園的主要位置,亦有大塊的佔地面積。而誰的無形變化的特徵,又可被很好地運用於包括水面劃分形成水灣區、細流區(急灘),同時也創造出形態豐富的激流與瀑布,自然界水的豐富形態及變化,全都被細緻地展現在了寒川神社園林中了,同時每一處水花等效果也被處理得極致且到位,這也是日本造園的優勢與特色。水景的創造,其表面是不同的水流的直觀感受與模仿,其本質是不同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水速與形態效果,故而其功夫在於地勢、地形以及山石之物的創造,是對水的特性的理解,同時根據不同的流速其景緻的排布是合理安排(池水是動態的,是設置了人工的給排水設施的)。而至於整體水面形態則是慣常的伸展類型,深入各區域,把它們聯繫起來;水面的劃分則是靠路、橋、灘頭、水中物來阻隔區分。
其次將目光東移,在水池的正南面,臨水廊建築一側,有一處擴大的場地以搭配臨水廊建築的使用,供人們聚集與停留,而隔著綠籬便是小塊的庭院,另一頭連著局域全園一隅的畫廊建築。可以說這裡提到的這塊場地是處於主殿——臨水廊——畫廊建築形成的三角關係之中,同時它亦向水面打開,向山林與東北偏殿伸去。
再往下走便是東北角之偏殿建築,由三角形的場所所圈定,與水池之間仍就隔了一長條狀的場地及一二個小建築,而此場地不僅是絕佳的停留駐足場所,也是建築與水面的過渡場所。同時這場地屬於水面的另一個端頭,也佔據著極佳的位置,可以視看橋路、水面以及山林,與山腳停留處呈現一定的視看關係。總體而言,此處之(建築)場地與山腳之平台、臨水廊建築及場地也呈現著三角的位置與視看關係。
以上我們發現其共有六塊主要的景觀區域:山林區、主殿區、展覽館區、臨水廊建築區、偏殿與茶室區、湖面區。除了山湖之外,皆以建築作為每個區域的主要控制因子形成獨立區域,建築在類似的園中是起著十分重要之作用的,也是往往是大部分景觀區域的構築中心。
關係:
通過以上的講解分析我們可以發掘一定的關係與構圖處理方法,也可以看出在寒川神社全園中始終貫徹了「三角形關係的」母題,也即常常設置有三角形的景觀對位關係。如呈類似三角形的湖面,組織著山體——臨水廊建築——偏殿建築的三角關係;主殿建築——臨水廊——畫廊呈現著三角關係;偏殿建築所在的場地也是三角形的用地;山林東側的「三岔路」及其三角形場地;甚至在西側全園的入口處也存在著縮小後形成的三角形「入口場地」。
以上種種,皆為結果,至於為何在園林設計中會頻頻出現「三角形關係」的母題,或是其設計出於以下種種的考量:
1.建築的轉置,場地形態的變化,必然要求並帶來場地空間的(變大或變小),而體現在園子尺度上,即會出現明顯的「三角形」或其他「角形」的區域,同時會被我們抽象的歸為「三角形」幾何。
2.三角形的場地更具有靈活性,也即其變化的靈活度更大,同時此類場地它是有方向感與方向性的屬性(相對於圓形、規則四邊形等,三角形是不均衡形體,更具有指向性)。
3.三角形在平面構圖上是穩定的,故而其實看關係與空間關係也是穩定的,即不會出現景觀之間的競爭與「你強我弱」的不平衡感。身臨其境,在空間上亦多是相對穩定的視覺構圖(遊客的注意力不會被強制轉移,其空間感不會失去平衡)。
4.三角形的場地,會產生許多「三岔路」式的道路節點,自然而然的會增加多樣化的遊覽路線,增加人們的來去的選擇。
5.三角形的場域是有定點——邊界性質的,場域更容易被界定與明晰。
各區之間:
接下來分析各大景區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處理(也即節點處理)。其實它亦應該與行進路線相結合來分析。
首先是入口處的三角形空間,供人們停留之用,並引導人們的行進,設置了小品作為景觀之節點,其次便是用溪流泉水對南北兩大區域進行分界。溪流往後亦是越發趨向彎曲多變。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溪流代替了常理上應有的園路小徑,進行了不同的處理以置換了動靜分布。但不影響溪流的分界作用。這一點變化,使得山林邊的橋與平台成為了全園最為活躍與核心的區域。很顯然,經過橋這個節點的處理,使得南北倆區域再次聯繫起來。
之後是繞著山林的一圈行進路線,再跨過橋進入臨水廊建築側的三角形場地中,三大建築(主殿——展覽館——臨水廊建築)以綠化帶——活動場地——枯山水等小品、叢植等進行了區分,同時在其基礎上以條狀的細小園路進行相互之間的連結,這也是園林不同區之間最常見的處理手法。
而東北區域與臨水廊建築區域,這是很平常的地塊「頂點對頂點」的方式相接,也是以「三岔口」的方式相連的。同樣的手法也應用在偏殿區域與山林區域的連接處,都是以路口及節點的方式自然相接。但可以發現的是,這幾處並未設置小品裝置,也不是藝術處理的節點,同樣也沒有設置供人停留的空間與意願。所以可以認為,不同場地區域之間的鏈接處理,是很少出現設置特定小品與裝飾的,相反都是很自然的過渡。這是一種設計慣例與習慣,並不是一條設計的禁區與紅線。
設計慣例:
這樣的節點處理是否是以往園林設計慣常的處理?我們分析在東方古典式園林中,藝術小品的出現,往往是在建築物及附屬庭院之內,作為一體,並不會突兀的出現在源自對某處而獨立醒目地存在,也即此類小品本身補償作為獨立景觀。但同時,此類節點出的空間景深大,層次多,空間更加豐富,故而其藝術性在於空間(重在空間之藝術而不是內容物以及具體的裝飾藝術)。
當然類似的慣例還有很多,如古樹大樹的位置的選擇、燈管的配置慣例、地勢的高差的調整原則、微環境的營造策略、燈光系統的設計慣例、植被的管理維護的慣例等等。
慣例之總結、背後形成的原因、限制因素的如何?n這是否只是枡野俊明個人的設計慣例、是否是傳統的設計慣例?。n同時追求的「就地論園」需要我們更加深入與貼近真實,而現代造園技術與手法的介入(需要考慮的方面很多很複雜,需要更加系統化的知識),它們是否也在改變著設計慣例?n以上是今後的重要研究目標,也是一大課題。n
建築藝術:
首先是建築的尺度不一,之間親疏遠近,視看或遮蔽或對位,都是十分有趣、分布均衡、空間構圖與體驗良好等。其關係的處理靈活有機,正如賴特的流水別墅與自然關係之「有機」,可以說完全不失現代主義提倡的「形式追隨功能」,但此時是總體布局的形式追隨園林中人工自然的各功能。更重要的是與之相關的各區域單體建築周邊場所的營造,體現了在園林的建造中更應該「就地論園」,而不僅僅是平面與總圖的推敲。這也是枡野俊明造園法的一方面——親身植入場地,進行結果模擬與親身體驗。
而關於建築單體本身,大多是傳統的木造建築——建築低矮、屋檐平緩,靈活的開口使得風景能最大限度地被納入,但是建築也有現代性的植入——技術創造了不同的構造節點;同時建築的裝飾也帶有日本古建築之鮮明特色。
結語:
望通過本文更加細緻地分析與某一個代表性園林,對構圖等有深入到理解,其次也喚醒對園林中抽象藝術(關係理論)與設計慣例的關注與探討。同時也希望幫助理解枡野俊明的創作,改善我們今後的園林設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