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我究竟應該跑多快?速度不是你想跑,想跑就能跑
當我在談科學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
寫在前面:本文適合小白跑者,資深跑步大咖見笑了~
=============================
全民跑步,全民馬拉松,在這樣的熱潮下,跑步正在成為一項大眾化的運動項目,但是,科學跑步依然是屬於小眾的。
何出此言?
有氧運動、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心率區間、觸地時間、垂直振幅、燃脂率……這些跑步相關的概念,你是否聽說過?是否說出它們的具體含義?
或許,你會說,我就是個普通的跑步愛好者,我只管跑跑跑就可以了,要懂那麼多幹嘛!
對哦,假如你是這麼認為的,我想請問,你為何會被膝蓋痛、足底痛等傷痛所困擾,無法繼續你所熱愛的跑步?你為何會因為天天跑但體重卻不見減少而沮喪?你又為何明明很努力地訓練了,馬拉松成績卻一直無法PB?
你看,這就是任性跑步與科學跑步之間的差別。
那些所謂的專業名詞不重要,它們只不過是科學跑步的冰山一角罷了,最重要的是背後支撐著它們的科學訓練思想。
所以,抱著「天生就會跑」、「跑步哪需要學習」、「跑量為王」、「我跑了應該就會瘦吧」、「馬拉松拼的是意志力」這些任性想法的你,千萬小心南轅北轍,在傷痛面前敗北。
那麼,怎麼才叫做「科學跑步」?
我覺得科學跑步,是這樣的:有明確的目標、方法得當,並且提前有系統規劃的跑步。這就意味著,你得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跑步,得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並且計劃好自己未來一段時間裡會如何跑。
只有這樣,你的傷痛風險才是可控的,你的每一次跑步才不會因為方法錯誤或任性瞎跑,而偏離你的目標。
任性跑步的你,傷痛了沒?
跑步的天敵是傷痛。無論你是純粹的愛跑者,只是想出出汗、保持健康,或者為了更好的身材,又或者想要通過馬拉松比賽來證明自己,這些目標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你絕對不會想要遭遇傷痛。
但可惜的是,傷痛往往來得「猝不及防」,意料之外,讓你措手不及。
真的是這樣嗎?
跑步的效果是累積的,傷痛同樣也是累積出來的。當你用錯誤的跑姿、孱弱的肌肉,每天跑跑跑,甚至還在增加跑量、提高速度,傷痛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暗暗累積,遲早會爆發。而沒有提前規劃的任性跑步,更是讓自己隨時暴露在傷痛的風險之下。
我到底該跑多快?
那麼,你肯定想問:我究竟該怎麼跑?
首先,你需要知道自己應該跑多快。這個速度,由你的個人體能水平、跑步目的所決定。
假如你是一個百年不運動的人剛開始跑,或是把目標定在完成全馬,你每次都卯起勁兒拚命沖800米,然後就歇菜了,這種跑法肯定是錯的。
你問為啥?短跑是以無氧代謝為主的運動,對心肺的刺激大,對肌肉伸縮的要求高,代謝產生的乳酸多,跑步小白只會體會到跑步的痛苦,氣喘吁吁,腿沉邁不動,挫敗感超強。而這種跑法對半馬、全馬的跑者來講,也不是主要的訓練內容。
馬拉松是以有氧代謝為主的運動,需要你具備較強的有氧基礎,你就算天天練無氧練到爆,也沒法跑完全馬啊!所以,馬拉松跑者應該以慢跑為主,尤其是長距離慢跑,是打好有氧基礎的非常好的訓練課程。
所以,明確你的跑步目標,標定你的體能水平,跑步速度寧慢勿快,切忌好高騖遠。
- 如果你是一位跑步新手
對於一位跑步新手來講,建議從走跑結合開始,快走為主,中間加一些慢跑。如果是體重超重的朋友,建議快走即可,不必加入慢跑,快走也同樣可以消耗脂肪。
從體感上判斷,快走就是比平時走路速度更快一些,覺得微喘,需要深呼吸,速度大約為10分鐘一公里;慢跑呢則是呼吸較為舒暢,能與旁邊的人對話,速度大約為6-8分鐘一公里。
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你會覺得體力越來越好,這時你就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慢跑的時間,縮短快走的時間,直到能完整地慢跑完一次,你會感覺到無比的成就感。但在此之前,請保持耐心,不要盲目加速,讓這個進步的過程盡量拉長一些。
- 如果你是減肥跑者
如果你是為了減肥而跑步,很重視減脂效果,那你還需要注意你的心率。雖然只要跑了就會消耗熱量,但你可能不知道,在不同心率下,燃脂率是不同的,否則你為何躺著不能痩?一般來講,處於儲備心率的55%-75%之間,燃脂率是相對而言最高的(對於體質較弱或跑步高手而言,具體的燃脂區間會稍有不一樣)。
啥叫儲備心率?儲備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這裡的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必須通過測試來獲得。最佳燃脂心率區間就是在【(最大心率-安靜心率)*55%+安靜心率】,和【(最大心率-安靜心率)*75%+安靜心率】這兩個值之間。(這個概念確實有些複雜,了解一下即可,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私信問我,我來詳細解釋)
跑步的時候,盡量讓你的心率處於這個區間內。如果心率比這個區間大,燃脂率會下降,無氧代謝會逐漸增加,你會覺得很吃力,堅持不了太久。如果心率比這個區間小,那燃脂效率會沒那麼高,但相對的,你會覺得很輕鬆,可以運動更久,這也是為什麼說胖友們快走也可以減肥的原因,只要你每次快走時間足夠久(至少30分鐘吧)。
- 如果你是馬拉松跑者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的馬拉松跑者,那麼你每次的跑步速度就要依據你的訓練目的來定了。如果你今天是放鬆跑,就應該跑E心率區間,如果你今天想練最大攝氧量,就應該跑I配速。不同的配速、不同的心率區間,決定了你的訓練效果。
對於初馬跑者來講,E跑,也就是輕鬆慢跑,是最重要的訓練內容。有人或許聽說過「亞索800」、間歇跑等聽起來很高級的訓練方法,以為慢跑很low,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對於初馬跑者來講,不需要跑劇烈的間歇跑,只是慢跑,就足夠讓你的跑步能力獲得大幅提升。而且,這種提升是基礎很紮實的,不會輕易退步,並且不易受傷。
對於資深的馬拉松跑者來講,你或許已經跑了數年的慢跑,馬拉松成績也不錯。此時,如果你想要跑得更好時,就需要變換訓練內容,跑間歇跑,到更快的配速區間去磨鍊自己,讓最大攝氧量進一步提升,這樣成績才能有提高。
sorry,你問E跑、I配速這些是什麼意思?ok,看完文章以後私信來問我(首先我會把你這位學渣跑者好好臭罵一頓)。
在本節的最後,留一個小問題:假如你是在跑步機上跑,該如何決定跑多快呢?
回答正確的小夥伴,有驚喜小禮物贈送~
==========
後續預告:
第二節 我每次應該跑多遠?
第三節 真的人人都會跑步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