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聊一聊切菜這件事

我是個怕死又怕疼的人,見到刀槍棍棒之類的東西,心裡要打顫,要退避三舍。

唯獨對菜刀,是一個痴迷的愛慕者,雖然曾經被它傷害過許多次,但依然喜歡著,不肯放棄,大概這就是是真愛了。

不過回想一下,近兩三年沒有切到手了,想來,菜刀也終於愛我了。

剛接觸菜刀那會兒,我還年幼。嘗試去駕馭,但手腕僵硬,刀顯然不服我,很快就以貼上創口貼而告終。

我當時真的怕疼,打個針簡直能哭塌半棟醫院。但那次沒哭,只是覺得委屈。

18歲的時候,我去學校里學烹飪。

第一節刀工課上,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一團面,教我們姿勢方法。

1. 身子微微前傾就行了,不能彎著。

2. 肚子不要碰著桌子,留一拳左右的距離。

3. 手臂不要夾緊身體,留一點距離,才容易施展。

4. 不要大幅度上下手臂,切菜主要是運用手腕的力量,否則且不均勻,而且容易切到手。

5. 不要一把握著菜刀刀把,用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握著,食指和大拇指前伸,夾著刀。這樣拿刀比較穩。

6. 左手手指彎曲,用中指第一個關節頂在最前面,提起菜刀的高度不要超過這個關節,這樣就不容易切到手。

7. 左手要按緊食材,尤其是肉類這種比較柔軟的,不然很容易切歪、切不均勻。

於是,我們就拿著麵糰,切切切,然後揉成團,再切切切,練習著姿勢。我看著手中的刀,才意識到自己以前一直不夠了解她。我愛她,卻沒有做到真正地對她好。

之後的課程,我們終於不再使用麵糰,而是真正的蔬菜、肉類。老師也開始教我們使用不同的刀法。

1. 質地脆嫩的蔬菜,比如黃瓜、青筍、西紅柿這樣,就用直切,也就是刀從上到下,麻利果斷。

2. 切肉類或者有韌性的蔬菜,就用推切,就是一邊往前推一邊下刀,這樣就帶了點鋸的效果,比較容易切段。特別韌性的,要用推拉切。

3. 姜蒜末、肉餡這種,就用剁,越快越好(拿雙刀,左手剁一下,右手連著剁兩下,會有馬蹄奔騰的感覺,前提是速度夠快,夠熟練)。

4. 有小塊骨頭的,比如雞肉,排骨,要用專門的厚一點的斬刀,如果還是切刀,刀刃很容易豁口。斬的時候,左手要拿開,右手抬小臂斬下。要求穩准狠。

練了幾節課後,老師給我們上理論課。知道了正確的姿勢和方法,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應該切成什麼大小和形狀。

1. 切菜的大小,要配合菜肴的需要。比如一道快速爆炒的菜肴,就要切絲、切片,這樣才容易成熟,而長時間烹煮,比如紅燒、燉煮的菜肴,則通常是大塊,這樣才能做出軟爛的口感。

2. 配合食材的特質。短時間加熱的話,像豆腐、冬瓜等這類比較軟爛易熟的,可以切得較大塊。不易熟的、質地硬的,盡量較小塊,比如豆乾、牛肉。

3. 盡量整齊,多數情況下,做一道菜,不同的食材盡量都切成相似的形狀,要切絲就都切絲,要切片都切片。

就這樣,我在學校的幾年裡,也切了不少菜,這期間,也與我的菜刀和平相處,只有一次切了手,我只當是它偶爾鬧脾氣。我以為,她已經愛我了。

直到真正去了餐廳後廚,才知道這還遠遠不夠。

早晨到了廚房,面前摞著三四個大框,四五十斤洋蔥,切粒,二十斤土豆,切絲。要求一上午完成。

崩潰。

但還是要做,要切,要完成任務,還要快。切掉半截指甲,三張創口貼堵不住,只要纏上一圈紗布,休息半個小時,繼續切。

就這樣過去了半年,我覺得自己厲害了,開始膨脹了,要去和做頭墩的老師傅比,切土豆絲。

我拼了老命,與老師傅速度相當,但等到把切好的土豆絲放在一起比較,我就知道自己輸地一塌糊塗。

師傅切得土豆絲,每根都是四四方方,粗細一樣,似火柴棍,在學廚的人眼中,這具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而我切的,不提也罷。

師傅跟我說,刀工,最重要的是均勻。初學的時候,不要急著追求快,或者細、薄,而首先要保證均勻,切出來的菜盡量同樣粗細,這不僅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食材能保持同樣的成熟度和口感。

所以,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哪怕是第一次拿菜刀,一樣能把食材切得漂亮整齊。

我終究還是離老師傅的水平相差甚遠,後來離開了餐廳,刀工更是越來越退步了。但大概是與刀相濡以沫久了,我有時會覺得,當我拿著她時,她就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了。


推薦閱讀:

用心做的料理一定會很好吃嗎?
煲湯不是熬得越久越好?湯煲多久時間營養最高?
中國有什麼比較少人知道的餃子呢?
男生和女生誰更喜歡做飯cook?
想做正宗好吃的燃面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

TAG:烹饪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