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66章 無爭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輿爭。

流行的註解: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相對性之真解:

江海之所有能成為所有河川的王者,是憑藉它能遵守自然法則處在其他河川的下方,所以它才能成為河川之王。

正因為這樣,聖人想要統御民眾,必須要用謙卑的言辭對待民眾;想要領導民眾,必須要把他的權力利益排在民眾之後。

所以聖人行事排在民眾前面,民眾不會加害於它。地位比民眾高,民眾不會嫌他重而想要把他放下。天下的民眾都樂意推舉他,而不會嫌棄他。

這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與民眾爭利嗎?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奪統治權的。

相對性之真悟: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有能成為所有河川的王者,是憑藉它能遵守自然法則處在其他河川的下方,所以它才能成為河川之王。】

為什麼說江海是百穀王?因為所有的河谷最終都流向江海。為什麼它們要流向江海呢?因為江海的地勢比它們要低。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上民:處在民眾之上,統御民眾。

言下之:用謙卑的語言對待民眾。

先民:處在民眾之前,領導民眾。

身後之:把自身的權利利益放在民眾之後。

【正因為這樣,聖人想要統御民眾,必須要用謙卑的言辭對待民眾;想要領導民眾,必須要把他的利益放在民眾之後。】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輿爭。

【所以聖人行事排在民眾前面,民眾不會加害於它。地位比民眾高,民眾不會嫌他重而想要把他放下。天下的民眾都樂意推舉他,而不會嫌棄他。】

【這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與民眾爭利嗎?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奪統治權的。】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借江海和百穀的關係,來類比君王和民眾的關係。

君王做為統治者,其地位高貴、其行事優先。

所以為了保持相對性平衡,就必須保持態度謙卑、利益排後。


推薦閱讀:

道德經和易經有什麼內在相關聯嗎?
當代中國有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什麼今時今日的中國出現不了《道德經》《論語》?《道德經》又是怎麼寫出來的?
熟背古典書籍如《道德經》《論語》,就算似懂非懂;隨著時間和經驗積累,真的會慢慢理解透徹嗎?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得道會怎麼樣?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