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清朝的宮廷廚房,一起探究舌尖上的紫禁城(第一篇)

據說不少妹子們喜歡看清宮大戲的主要原因除了八卦一下後宮的各種明爭暗鬥,還有就是為了探究後宮神秘的生活。紫禁城就像個高度濃縮的王國,有歡樂,也有離愁,外面的人羨慕後宮生活的奢侈淫靡,身居宮中的人也厭倦了各種繁榮縟節,嚮往宮外的自由天空。

作為一個標準的吃貨,無論是看書,還是看電影電視,眼睛裡總少不了餐桌上的那些看得見、吃不著的美食,即便看不清,也得腦補一把解解饞。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期清朝版本的「舌尖上的紫禁城」吧。

要想知道清朝皇帝后妃們都愛吃啥,請閱讀第二集:

清朝的紫禁城裡,皇帝后妃們都吃什麼呢?

1、清宮的廚房

清朝宮中御膳的管理機構主要分為光祿寺和內務府,兼具現在金融系統的中國人民銀行和軍隊系統的總後勤部的職責,所有的食材調配都要從這兩個機構統一出入。光祿寺是國家的宴事機構,經常和禮部一道,專門負責朝廷各種慶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內務府管理的是宮中日常的膳食。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都聽過御膳房,全名叫做「御茶膳房」,最初在中和殿東圍,下設膳房、茶房和清茶房,統一歸內務府管轄。御膳房設有葷局、素局、飯局、點心局和掛爐局,葷局負責料理雞鴨魚肉等,素局管理青菜、乾菜等,飯局當然是粥飯,點心局管理各種包子、餃子、糕餅點心等等,而掛爐局主管燒烤菜品。

御膳房裡常年珍饈美味不斷,種類極其豐富,不論是烹飪手法、擺盤藝術還是營養搭配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可謂集古今之大成。

當然,除了御膳房外,清宮的重量級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寵的妃子、皇子們還都有各自的茶房,吃膩了御膳房的「大鍋飯」,自己專屬的「小灶」吃著自在又合心意,還有一點很重要,被人投毒的風險也降低了不少。

2、吃飯的規矩,看完心好累

中國人一向以食為天,在後宮裡養尊處優的皇族們,日常除了勾心鬥角、睡覺遛彎兒,吃絕對是件大事兒!

皇帝

皇帝吃飯得叫「用膳」或「進膳」,清朝時期滿族人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是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辰時(7-9點),晚膳多在未時(13-15點),晚上還有「宵夜」,這期間皇帝餓了可以隨時傳膳,所以御膳房的太監要隨時背著桌子跟著皇帝,方便隨時開飯。

皇帝的每天的膳食餐單都要經過內務府主管大臣的審閱備案之後,才能開始烹飪,開飯時間一到,太監們便捧著一堆紅色漆盒擺放起來,每餐飯都有一個年長的侍膳太監站在一旁伺候。侍膳太監要先用銀牌子檢驗飯菜是否有毒,然後親口嘗過每道菜(嘗膳),最後才會給皇帝布菜。

皇帝用膳,排場相當講究,清朝早年間風光的時候,皇帝每頓飯按規定都有120道菜,這還不包括主食、點心、水果等等。後來國庫虧空了,120道就降為64道、32道,24道,不過後來慈禧太后又加回100多道菜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皇帝日子也不好過,看著一桌子美味珍饈,決不能像咱們現在這樣大快朵頤,每道菜再可口,也決不能吃過三口,否則十天半個月都別想再見到這菜了,當然最主要是為了不讓外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防止被歹人藉機下毒,宮裡管這規矩叫做「傳膳不勸膳」。

一頓飯百十道菜,皇帝自然吃不完,剩下的會根據旨意賞給妃嬪、皇子公主或是大臣們,有的時候有權勢的太監、宮女也能過把癮。

作為孤家寡人,除非心情好想要有人陪同,皇帝通常都是獨自用膳,清朝早期吃飯還有音樂助興,餐後還會吃些水果,喝喝茶消食。不過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吃飯方式和民間「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江湖豪氣比起來,實在很難讓人盡興。

后妃

后妃的伙食排場、菜色等等自然不能蓋了皇帝的風頭,後宮根據后妃的等級不同,享用的膳食和餐具當然也有高下之分,但是我們也說到,皇家吃飯,吃的不是飯,吃的是排場,所以即便是排在末位的答應們,每日的食材定例也夠尋常百姓人家一天的伙食了。

這裡要特別說說后妃們是用的餐具標準,黃釉是皇權等級的象徵,里外全黃釉暗雲龍的是皇帝、皇太后、皇后專用,外黃釉內白釉的給皇貴妃用,黃地綠雲龍是給貴妃、妃用的,藍地黃雲龍為嬪使用,綠地紫雲龍是貴人用的,常在們用的是五彩紅雲龍。

3、請客吃飯,大家一起累

日常吃飯,內務府和各宮的小茶房基本就搞定了,但作為國家的權力象徵,皇帝自然要定期宴請群臣、後宮,對外也要舉辦各種外事宴席,這些時候,光祿寺和禮部就成了最忙碌的部門。

清朝的宮廷宴會極為奢華,種類名目繁多,禮儀規矩複雜,大體可以分為內廷家宴和外廷大宴。

內廷家宴,顧名思義,就是皇帝一大家子在各種節慶、婚嫁、壽宴等等舉辦的家宴,這其中,如果皇太后還在世,那麼太后聖壽家宴最為尊貴。

中國曆來講究「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都以孝治天下,清朝當然也不例外。皇帝除了每日的早晚問安,時常陪太后吃飯,每逢節慶特別是太后的壽辰,那可是宮中的大事,豪華隆重的家宴是必不可少的,對於這些日日錦衣玉食的皇族們來說,家宴上吃都是小事兒,主要是找個由頭聚在一起,聊天看戲,讓千篇一律的宮廷生活增加些不那麼無聊的色彩。

做過一國之君,外廷宴請群臣也必不可少,通常在重要的節日、大軍開拔或凱旋、科舉考試完畢和其他國家要事發生時舉行,其中以太和殿筵席的規格最高。

每年的元旦、冬至和萬壽節,皇帝都要在太和殿舉辦極為隆重的筵席,招待各少數民族王公以及外國使節,整個流程依舊是繁文縟節,連敬酒都有九個輪次,每一輪都免不了重複各種禮儀,好容易折騰完了,湯菜也涼了,在場所有的人也被折磨得飢腸轆轆。

清朝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大規模的外廷筵席就是大名鼎鼎的「千叟宴」了,康熙五十二年、六十年,乾隆五十年、六十年都舉辦過「千叟宴」,特別是乾隆六十年那場,從皇親貴胄到平民百姓,總共宴請了五千多老人家。

由於是在冬季,考慮到老人們的身體狀況,架起了數千大銅鍋,吃起了熱乎乎的火鍋。

這樣花費巨大、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此後隨著國力的日漸衰退再也沒有舉辦過,直到後來出了個「敗家娘們兒」兼大吃貨慈禧太后,才將清王朝最後那點兒家底兒徹底掏空了。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官方網站:leshujidi.com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清朝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