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為什麼社群運營不好做?

現在多數人對社群運營的價值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雖然說現在社群運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但有很多社群紛紛崛起,運營一段時間以後又逐漸冷淡下去。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經常為了開會建一個群,這個群基本上是三四天的熱度就沒有了

一、怎樣讓社群長壽

在中國網路上長期泡著的人,恐怕都有過加入某些群的經歷。一開始是激動和興奮的心情,但當懷著良好願望加入一段時間後,卻發現群里充滿灌水、刷屏、廣告,甚至兩個群友一言不合,變成爭執,憤而退群。

而群主也會因各種瑣事糾結,人數還不能太少,少於30人不成群,超過80人就開始熱鬧,超過500人又亂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發言,最終成了一個死群。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群都經歷了如上圖所示的生命周期模型,一個群走完整個生命周期模型長則6個月,短的甚至只需要1周。

我們必須認識到,即便是出於商業目的而去主動管理一個社群,在運營非常好的情況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這個生命周期大概在兩年左右。

為什麼是兩年?

第一,來自我們自己對過去論壇壇主活躍度的觀察,一個論壇的熱心壇主往往堅持時間很難超過兩年,同樣,一個群的熱心群管也很難超過兩年,即便是專職團隊管理,兩年內群的運營給社群群友帶來的新鮮紅利也會消失殆盡。

第二,是因為一個群在兩年的生命周期內一般而言已經完成商業價值的轉換。 即便是死忠品牌粉,你的產品又不斷升級換代,那麼在兩年內,從商業上講,該挖掘的商業價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繼續維護成本會超過回報。

說出這種真相是很殘忍的,但是怎麼辦呢?

這時候群可以尊重大家意見不解散,但也不需要刻意維護。如果群裡面還有個別積極熱心的粉絲,可以把群轉移給他運營和管理。如果群裡面發現個別值得長期交往的粉絲,可以邀請他加入核心群。

那麼如果想儘可能延長社群的生命周期,應該從哪些方面下手呢?

顯然得從社群的兩個主要角色入手:一個是群主,一個是成員。

導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麼是群主的目的未達成而不再維護,要麼是群員的需求未滿足而不再活躍。

群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求而建立的,我們調查發現,所有的群無非是基於這六種理由建立的。

在這六種群中,基於組織關係或同學、老鄉關係的群也許是維繫時間最長的,但這種群未必能保持活躍度。能夠長期保持活躍度的群要麼是有共同興趣的交友群,要麼是有共同成長的學習群。

比如華科的點團隊,每一個曾經加入團隊的正式隊員,包括團隊的顧問都會加入一個QQ群,繼續保留自己在團隊的編號,老隊員可以通過群尋找合適的新隊員一起創業,新隊員也可以繼續向老隊員和顧問請教各種問題。由於團隊有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QQ群內部一直充滿了積極的溝通能量。

如果根據群對個人的價值,我們還可以把群分為這四個類別。

後三類群都是已經死亡或者瀕臨死亡的群,他們很可能在某一天,群主將群轉讓或者直接解散。

所以,假如我們做商業化運營,就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能為別人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比方說微信群,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堅持發紅包,就有人打死也不走。但是只出不進討好用戶的做法未必合適。

那麼建立一個群,你的定位到底是學習群還是交友群?為什麼你的定位能吸引目標人群加入?

這其實是個大問題。

很多人建立一個群,開始想法很多,比如交友交換資源,一起共同成長進步等。但是如果一個群想法太多,其實運營就會變味。

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對於群員而言,加入一個群會得到怎樣的回報?因為人類是趨利的,他要計算自己的付出(比如時間成本)與回報是否平衡。

有的群大家會覺得收穫很少,既不能收穫人脈,也不能學到乾貨,乾脆退出。有的群大家會覺得收穫一半一半,能學到一些東西,但是也要忍受很多刷屏騷擾,分散工作注意力。

有的群大家會覺得收穫很大,這種收穫有的是一次性點破思維的局限,有的是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有的是通過持續分享獲得了成長,特別是收穫成長的人會覺得自己找到了歸屬感。

顯然能夠長期做到讓大家感到收穫很大並不容易,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腦力,所以才有了社群大多短命的結果。這也給了我們兩個啟發:

1.不要過度投入 ,群走到生命周期尾聲了,不騷擾別人就是美德。

2.要設計一個在群生命周期結束前就能完成營銷的產品。

所以基於一個社群來說,我們要考慮社群運營到底有什麼價值。如果單從轉化率來說,社群的轉化率並不是很高,但是運營花費的精力和實際成本越來越高,與其他傳統的比較直接的營銷手段相比,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社群運營過程中,有些社群一直堅持了下去。對於堅持下去的和沒有堅持下去的小夥伴,可能大家對社群運營的價值的認知是有區別的。


推薦閱讀:

TAG:社群运营 | 社群经济 | 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