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最好的生活永遠在別處,然而,究竟何處是歸途?
1.
前幾天登了長城。在人山人海、寸步難移的時候,我拍了張長城的照片發了朋友圈。
一分鐘之後,齊齊的評論就發過來了,「還是國內好,熱鬧!!你不知道,我覺得,這10多年來,唯一一件錯得離譜的事就是移民到加拿大。」
雖然時常在朋友圈看到她抱怨多倫多生活的無聊和無趣,可也沒想到,加拿大生活帶給她的竟是莫大的痛苦和悔恨。
我回復她:「在北京這幾天,到哪裡都排著長隊,天天都霧蒙蒙的。多倫多的藍天白雲好山好水,沒你說的那麼不堪吧。」
「人煙稀少,人跡罕至,每天的生活都一成不變。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是冬天,只能窩在家裡看電視。」齊齊嘆息著。
「你前幾天海去愛德華王子島玩了,那些照片多漂亮,都跟明信片似的。我看到好多人在你的朋友圈留言各種羨慕嫉妒呢。」
「羨慕個鬼,他們來了就知道,這裡的人生了無生趣......」
在加拿大的這些年,其實常常聽到類似這種抱怨。開始我不懂,既然不喜歡這裡,既然別處的生活更好,為什麼不換一個地方生活呢?
後來我發現,在加拿大,有很多華人,把當下的生活過得活色生香。
冬天滑雪滑冰,春天公園踏青,夏天野營燒烤,秋天火車賞楓。有人周末一下班就背上背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最重要的是,他們去哪裡,臉上都帶著愉悅恬淡的笑容。
加拿大悠閑的慢節奏的田園生活其實讓很多人心生嚮往;就像中國充滿人情味的忙碌煙火生活讓無數人慾罷不能。
我們總是身在此處,心在他處,生活在別處,彷彿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消解對平淡生活的失望和失落。
這個「別處」,就像男人心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是硃砂痣,也是飯粒子,區別只在「得到」和「未得」之間。
但凡未得到和已失去,最是讓人朝思暮想、魂牽夢縈。
他們總是想逃離自己所在的生活,因為別處的生活看上去比想像中更美好。
而他不知道,內心不平靜時,到哪裡都無法保持從容淡定的心態,他將永遠羨慕別處的生活。
世界那麼大,到哪兒都一樣。
自己美好,走下去就是腳踩蓮花,步步生香;自己愁苦,走到哪兒都是見山愁山,見水恨水。
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當生活在別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而當別處一旦變為此處,崇高感隨即便變為生活的另一面:殘酷。
2.
那兩天北京霧霾,PM2.5數值爆表。而小西發了一組山水間的照片,「美吧?這裡的PM2.5不到2.5。」
跟我同年的小西,北京姑娘,天蠍座,現居麗江。3年之前,她辭掉了北京的月薪3萬的工作,孤身一人來到麗江,在新義街開了一家咖啡店。
開張的那天她發了一條朋友圈,我跟她說了句她應該聽過無數次的話,「真羨慕你啊,在這麼美的地方開了咖啡店,悠閑自在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她笑笑,說,其實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有時壓力也很大,有時也有些迷茫,怕店經營不好,畢竟原來在北京的收入要高很多。
我屏蔽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卻總會特意點開小西的朋友圈看。
早上,她背著自製小竹籃去趕早集,晚上,她和朋友一起插花。閑暇時光,她沿著清溪水庫跑步,去露營,去漂流,學書法,練瑜伽,學做各種新奇可愛的小點心。
那幾天,我在帝都吸著霧霾,為嗓子發炎而倍感難受。而她,始終悠然自得地「採菊東籬下」,她生活里的每一部分都讓人羨慕。
3年後,小西還是經營著這個咖啡店,但多了兩個助手,經營狀況也越來越好。她不再說壓力大,眼神卻越來越堅定和從容。
「 起初我心裡是沒有底的。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和嘗試,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並且經營咖啡店的過程中,讓我個人有了很大的成長,心態也越來越輕鬆。」
她每天9點多起床,先去熱鬧的早市吃點東西,然後再去店裡。沒有客人的時候自己看書看視頻學習,研究咖啡豆,研究怎麼做新的甜品。
小西經歷的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覺得美好。
當人們嘲笑努力去實現夢想的人的時候,當鍵盤俠們對那些逃離「北上廣」的人無端批判時,小西的內心越來越圓滿,人生過得越來越豐富。
她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讓這些成為了現實。
小西說,「其實,很多人都說好的生活需要良好的物質基礎作為先決條件。在我看來,對生活的態度往往更重於物質條件。
這些年的經歷讓我發現,生活,其實哪裡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的選擇,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生活。」
生活的本質是平淡,而非乏味。只是有些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過於單一和絕對化。
選擇在北上廣生活,只要心懷夢想,持之以恆,不隨波逐流,你就可以活出自己的姿態。
選擇隱居山野,只要心境恬淡,自律自愛,對大自然懷有熱情,你同樣可以把日子過成詩。
3.
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在《一個人的朝聖》中,寫了一段話:
「田埂間的土地高低起伏,被劃分成一個個方塊,周邊圍著高高低低的樹籬。
他忍不住駐足遙望,自覺慚愧;深深淺淺的綠,原來可以有這麼多變化,有些深得像黑色的天鵝絨,有些又淺得幾乎成了黃色。
陽光一定是不小心捕捉到了遠方一輛經過的汽車或是一扇窗戶,因為有個亮點遠遠地穿過層疊的丘陵映入眼帘,如一道忽明忽滅的星光。從前怎麼沒有注意到這些呢?」
是啊,從前怎麼沒有注意到這些呢?相信很多人在日益老去時,回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時,都會這樣感慨。
生活中的美好,一直都在那裡,只是大多數時間我們選擇陷於庸碌的生活,不曾放慢腳步,停下來,用心去看一看,聽一聽。
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眼睛所見的外在世界,一個是心靈所展開的內在世界。
有生活情趣的人,通常都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他們能把日子過得豐富多彩,即便是在平淡枯燥的生活里,也能找到生活的新意。
而缺乏智慧的人,總是羨慕別處的生活,終日牢騷滿腹,滿身戾氣,在哪裡都是漂泊,生活永遠在別處。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
當我們慢慢地才會明白,所謂的「別處」和「此處」,從來就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都是一樣的日子,都是一樣的生活,一樣的愛恨別離。
無論別處的變化有多麼令人眼花繚亂,始終不過是外在。真正觸動人的,是內在的心靈所見。
自由、夢想、生活並非一定在別處,有一顆慧心,攜一雙慧眼,近處照樣有風景。
我們總愛摘取遠方的玫瑰,殊不知最絢爛的那隻玫瑰,卻在身後不遠的燈火闌珊處。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