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過成這樣,我懷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壹心理創作者:何孟欣 / 北師大心理本科在讀
作者微博:@ 憑欄 HE本文首發壹心理旗下最有料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昨天剛好是七夕,當在朋友圈中被餵了一百八十八次狗糧後,我收到了兩個朋友的吐槽,她們滿心期待的七夕約會,結果讓她們失望透頂:
朋友A:這是我和他在一起後第一次過七夕,鮮花和浪漫的約會都沒出現,我們兩個人吃完飯後就回家看劇了。我朋友都說,第一次過七夕都過成這樣,他一定對我沒上心;
朋友B:下班後滿心歡喜去約會,結果他帶我在酸菜魚那邊排了2個小時的隊,最後都沒心情吃飯了。以前過節都熱熱鬧鬧的,現在變得那麼敷衍,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看到這些吐槽,我突然覺得這些與愛情相關的節日,不僅僅是用來虐狗的,更是對情侶的考驗。期望越大的地方,往往也最容易成為失望最大的地方。
當戀人們(特別是女生一方)對浪漫的約會充滿期待的時候,任何細節的問題反而都有可能引發對愛情的質疑。
我想起幾個月前在知乎上閑逛,看到一個女生的求助問題,內容大意是:
室友的男朋友提議要和室友一起去過520,室友精心打扮一番,結果到了街上之後發現各處的商場和餐廳都十分擁擠,男朋友覺得很煩躁,就把室友帶回了圖書館。
兩人一起自習了一整天。室友回來之後心情一直非常低落,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這種局面。
我大致瀏覽了一下評論,發現分為兩派:
第一派:『他不愛你了』派。主要由女性構成,主要論據包括:
1)一點也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他根本就不在乎你
2)上街才發現人多說明他根本就沒花心思準備
3)他根本不重視和你的約定
第二派:『去圖書館也很浪漫啊』派。主要由直男構成,主要論據包括:
1)去圖書館就不是約會了嗎
2)去圖書館很浪漫呀
3)街上人多,隨機應變不是很好嗎?
兩派評論各執一詞,斗得難捨難分,感覺彷彿目擊一對男女朋友吵架現場。不過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同學,我只是無法抑制一個問題的產生:
他們這樣吵下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01
追究「愛與不愛」,解決不了你的愛情問題
幾周之前遇到了另外一件事,我和一位讀者在微博上聊天,他說和他異地很久的女朋友不久前回來了,兩個人的相處沒有以前來得自然,在短暫的尷尬期之後,對方提出了」先分開一段靜一靜」。
我當時很自然地反問他,如果女朋友沒有提出『靜一靜』,他自己又會選擇做些什麼來幫助度過尷尬期。
在這個問題之後,他沉默了很久,我幾乎以為他已經不打算繼續回復我了。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他回復我說:
他突然覺得,也許女朋友選擇的『靜一靜』只是一個處理他們之間問題的方式,儘管這個方式他不太喜歡,但他相信他們能夠通過溝通得出一個更好的方法。
『因為我突然想到,在這段尷尬期之中,我其實也想到了是否需要「靜一靜」。只是我覺得這樣會很容易造成誤解,所以沒有選擇這樣做。她也許沒有想到這一點。』
我不清楚後來他們的溝通是否順利,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位讀者在最後對我說:
『如果我問我的朋友這一切是怎麼了,他們一定會簡單地告訴我:「她就是不愛你啦,不要再糾纏下去了」。
但當你問我自己要如何處理尷尬期時,我才想到,為了更好地繼續我們的感情,其實我也想過是否需要靜靜。
這讓我突然明白,其實她也是在和我面對著一樣的問題的普通人,也像我一樣,因為愛而想解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只是她的處理方法讓我感覺不安罷了。』
『問題出現時要和戀人好好溝通』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觀點了,可是往往營銷號們也就說到這裡為止。究竟要怎麼樣溝通,又要溝通些什麼,卻沒有人知道。
幾年前我讀過一本關於麥肯錫諮詢公司如何幫助企業做決策的書,事到如今,書中與商業相關的內容已經忘的七七八八,只有一個觀點記憶猶新:
『問出正確的問題,遠比得到正確的解答更重要』。
我想,不僅僅是經營一家公司,經營一段關係也是一樣。如果在每一次困擾發生時,我們僅僅只是簡單地將一切歸咎於愛的缺乏,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解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若每次戀人處理關係中問題的方式令你反感,你都問道:『你還愛我嗎?』而戀人答道:『愛的。』那麼你們就可能陷入這樣的怪圈:
每次你問完後,都得到了短暫的心安,而ta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繼續用ta最習慣的方式處理關係中的問題。導致你持續性不滿,最終走入死胡同。
追究愛與不愛沒有兩個人尋找更好的相處方式重要。你需要與對方探討的是,和他的行為有關的問題。
因為一個人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愛你,但是同時又完全採取了令你感到不快的行動。
02
別問「你是不是不愛我」,而是向ta表達你的感受
在面對一段『有很多愛,卻並沒有一種令人愉快的相處方式』的關係時,我們最需要記住的是:
不好的相處方式會磨損愛的存在,但不好的相處方式不一定是因為愛的缺乏。
當戀人讓你感覺不快的時候,不要簡單地甩出一句『你是不是不愛我了?』,而是採用理性的結構、清晰的表達去反饋你的感受,一起探討合適的行為應該是怎樣。
回到本文開篇的例子,如果『因地制宜改變約會計劃,講求實用,無需考慮對方的感受』就是這位男朋友的行為方式,他一向如此對待所有人,那麼愛或不愛、愛到何種程度就不可能影響他的行為。
以我為例,我喜歡錶達自己的觀點,不會因為我愛我的戀人多一點或少一點就產生改變,因為我會覺得這是與我們的關係無關的事情。
但如果他非常清楚地告訴了我:他是一個容易疲倦、容易對別人密集的說話感到厭煩的人,我才有可能進一步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了我們之間的關係,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種理想的交流結構是:『你所做的哪一行為』引發了『我的哪些認知』,造成了『我的哪些情緒』。
我們難以在動機層面上去猜測他人行為的意圖,這樣做也容易引發消極的揣測和無謂的爭吵。
因此最好的選擇是直接對對方的行為進行反饋:
你臨時更改約會內容,讓我認為你並未對這一次的約會進行詳細的計劃和事先準備,所以我產生了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這使我非常難過。
那麼,對方的眼前就清晰地復現出三種思路明確的、可供參考的行動提示:
1)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避免下次衝突的發生
2)改變你的認知,比如解釋:其實確實做了周密計劃,但是有突髮狀況
3)安撫你的情緒,比如做出補償的行為
無論是以上的哪一條,都會比不著邊際的『證明我愛你』容易得太多太多,也能真正解決你在愛情里的那些困惑。
03
聽太多的愛情建議,不如耐心打磨你和ta的愛情
這是一個對愛情和對與愛情相關的討論空前熱情的時代。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而成百上千的情感公眾號和情感博主不停地產生各式各樣的意見與建議,好像要拼著老命教大家各種愛的大招,彷彿跟著招數走,就會收穫最完美的愛情。
同時,也有很多很多的人們在情感樹洞、社交網路、貼吧論壇這樣的地方講述自己的感情故事,用各種各樣的指標去描述自己擁有的一段關係,然後將關係的結果交給陌生人去評判。
昨天剛好過七夕,我在想如果牛郎與織女不是神仙,如果他們也生活在這個充滿了『男人不愛你的十大跡象』、『不愛你的人,你再努力也無法挽留!』的世界上,他們的故事會被轉述成什麼樣子。
『大家好,本人性別女愛好男,顏值7分,一線城市富裕家庭,從小家教很嚴。
我幾年前偶然結識了一個來自農村的小夥子,父母不同意我們在一起,也不許我去找他。
我們現在一年才能在閨蜜的幫助下見一次,他從來沒有偷偷找過我,我想知道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看到這樣的故事,肯定會有很多人給你支招:
說真的,牛郎這樣的男朋友,七夕不分手留著過年嗎?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會因為陌生人隨便地說出的一句『那他就是不愛你了呀』,而真的放棄一段關係。
但我認為,我們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不可以這樣不做努力,用別人草率的判斷來代替自己探索的結論。
連最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都不能幫任何人下『在一起』或『分開』的結論——他們的工作也並不以此為目標——何況是一個在玩手機的過路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日漸缺乏耐心的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踏出家門,走上一百米,就立刻撞到了解你每件心事、完美應對一切、永不倦怠永不放棄的愛人。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狀:
我們一方面拚命想要學會召喚完美的愛,一方面拚命浪費那些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愛的表達,對它們視而不見,不知其美。
我想,如果真要有什麼最容易便捷的方法讓我們從『無法得到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恐怕只有從每個覺得『得不到愛』的個體開始,去發現那些一度覺得『不夠愛』的行為後面金子般的心。
不要太輕易地懷疑愛,也不要太輕易地對愛你的人失望。
也把你的愛人當成一個普通人,給ta一個可以表現不佳的機會吧。
真相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英雄,只有一些普通人,出於愛你,才努力地去扮演這個角色。
而我們竟不知道,一個在扮演英雄的過程中偶然摔倒、偶然傷人的普通人,是否值得被擁抱。
寫在最後
昨天是七夕,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期待了很久這一天的到來。
期待是一種非常柔軟的心情,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它特別容易被刺痛。
我們很容易會對兩種人產生有關『完美』的錯覺,一種是我們愛的人,我們以為我們必須要他們保持完美才能堅持愛他們;另一種是愛我們的人,我們以為他們有責任帶著完美的愛來愛我們。
於是我們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
但我想,保護這份柔軟、避免失望的方式,除了要求別人加倍小心、加倍呵護之外,也包括要自己保持一顆對愛敏感的心,一雙對愛的表達敏感的眼睛。
當沒那麼符合期待的愛出現的時候,也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其下那顆別無二致的真心,用合適的方式跟這顆真心溝通,而不是簡單地問出一句「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那才是對自己柔軟,也對別人柔軟的愛情。
最後,祝大家與相愛的人一起,
順利開心地走過今後的每個大小日子。
- The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