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覺知去緬甸學習
出家令全家慶祝
跟緬甸的不解之緣自學習佛法而開始。此前,這個國家給我的關鍵詞無非是佛教大國、盛產玉石和昂山素季,而近幾年來拜讀了一些讓我受益匪淺的緬甸禪師的書籍,並機緣巧合認識了緬甸朋友和老師,使得我對這個國度有著無比的嚮往。
訂下緬甸機票後,我立刻發email給Daw T.M.(Daw是對女士的尊稱,在緬甸相當於Ms.,而T和M是她姓名的首字母,暫且稱呼她為朵塔敏)告訴她我要去仰光了,她是去年隨德加尼亞禪師來京時認識的,我和她在北京有兩天的緣分。已經快七十歲的朵塔敏曾經是仰光大學的英語教授,最早期的緬英雙語翻譯,曾經給緬甸鼻祖級的馬哈希尊者做佛法翻譯,而她的姨媽則是緬甸知名的修行者。朵塔敏教授從十幾歲就開始修習佛法,迄今未嫁。
是的,在緬甸有很多像她這樣終生不嫁娶的居士,只是潛心禪修,這不會遭到任何人非議,反而會得到親朋好友的尊重。其實,在緬甸出家,並非像在中國一樣,貌似都是遭受挫折想不開、看破紅塵才會去做的事情,如果緬甸的家庭成員中有人出家,是被全家當成一件喜事來辦的,會舉辦類似婚禮那樣的慶祝儀式,男女老少穿著鮮艷而隆重,專門有轎車風風光光地送去剃度。因為在緬甸人看來,能夠專職修行,是累世的福報。
在仰光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身穿僧袍的比丘和比丘尼,還可以看到僧侶和家人在一起親密地合影和交談。事實上,在緬甸短期出家就是一種學習經歷,沒有人因為出家而和親人斷了聯繫,禪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通往快樂的途徑
當然,為何在緬甸禪修的「地位」如此之高,作為一個外國人我是不能夠理解的,到底是什麼動力讓那麼多人放棄循規蹈矩的舒適生活去出家、去禪修呢?
很有幸,由於有朵塔敏居士和另一位緬甸師兄的安排,我在德加尼亞禪師所在的雪烏敏禪修中心,以及班迪達森林道場參觀並體驗了短期禪修。
不那麼悶熱和潮濕的冬季是緬甸最佳旅行和禪修時節,因此,很多禪修中心在12月至1月會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國際禪修營,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在家和出家人都會齊集在道場里學習內觀禪法。外國人是需要提前發郵件預訂席位,並在拿到邀請函之後辦禪修簽證的,有了禪修簽證,可以被允許在緬甸待上一年半載。
即使沒有任何禪修經驗,甚至不信奉佛教的人都可以去禪修中心學習,事實也是如此,「禪修」和宗教無關,通過學習佛法,人們只是追求內心世界的平和,改善和家人以及社會的關係,讓原本的生活更加快樂。
喜歡吃肉的人也不必擔憂飲食成為禪修的阻礙,因為在南傳佛教里是不要求吃素的,許多禪修中心還會把外國禪修者當作賓客來招待,獻上比較昂貴的各式點心和水果,而雞鴨魚肉也一應俱全。我在班迪達森林道場用餐是三葷兩素、一個沙拉、兩種點心、兩種水果,比我自己在緬甸街頭吃的飯還要豐盛。只是需要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下午四點會提供糖水來幫助補充體力。
在禪修中心要求著樸素的服裝,上半身是白色的衣服,男女都穿緬甸傳統的裙子
(隆基longji),為了方便脫鞋很多人都穿人字拖或涼鞋。在禪修中心會看到很多人光著腳走路,那樣是為了更好地去「感受」這個世界。
那麼,禪修到底是做什麼呢?
可以肯定的是,並非吃齋念佛。從禪修中心每天的日程上來看,清晨四點起床後,一天十幾小時就是坐禪和行禪交替,而無論是吃飯還是梳洗,甚至如廁,禪修者都會被要求「內光-保持覺知」,這是在練習對心的掌控能力。在禪修中心,會發現大家都很少說話,走路很慢,因為要訓練時刻觀察自己的行為舉止、起心動念。
每人對外界的看法不過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學會了禪修,了解自己以及心的運作規律,就能夠改變自己對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心清明了、愉悅了,整個世界,就是可愛、愉悅的。
帶著覺知去生活
緬甸幾乎所有的禪修中心吃住都不要錢,每人根據個人經濟能力隨喜,而且禪修者想住多久都可以。禪修中心運營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捐助,大部分緬甸人樂善好施。在緬甸大大小小的街道,每天清晨或中午都會看到僧侶在街上托缽乞食,我看到再貧窮的人家、再狹小破敗的商鋪都會至少給一些大米。人人懂得施捨的國度,是多麼讓人羨慕!
除了在禪修中心白吃白喝,我在緬甸街頭也被「供應」免費的美食,跟大多數國人一樣,剛開始被「招呼」坐下來吃飯時我會懷疑、會忐忑;當路邊玩耍的小孩以天真的眼神望著我,會忍不住掏兜里的糖果巧克力給他們;當我在大街上看見烈日之下步履蹣跚的比丘尼,自然而然把剛買的西瓜給她;當我最後把包翻了底朝天,零食茶葉連遮陽帽都送出去時,我也有了毫無由來的緬甸式笑容。的確,當我同樣開始樂於施捨的時候,發現人與人之間互相給與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我問朵塔敏,到底怎樣才能學會禪修,她說,在她小時候是沒有禪修中心的,都是跟家人在一起打坐和學習佛法,禪修自然而然進行著。在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年代,我們過多強調外在,太少關注自己的「心」。如果想踏上快樂的旅程,請向內和自己的心聯結開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