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創新的冷思考 |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系列解讀

美國製造創新網路「製造業USA」(或者叫做NNMI),被期待著在美國創新研發與先進位造起到決定未來的作用。通過一個一個製造創新研究院,科研機構的創新技術可以通過企業轉化為先進位造產品。而通過聯邦政府資金的協助,參與到創新網路的企業也可以在相對較低的風險下生產先進位造產品。這讓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與各類創新機構形成密切合作,了解製造業的發展方向,以及獲得產品開發、市場拓展和出口等方面的協助。

然而,實現美國製造創新網路的目標仍存有一些困難。雖然其運行模式,借鑒了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但二者也有十分不同的地方。

例如美國製造創新網路和其設立的製造業創新研究院均不是長期的實體,管理部門均由商務部和牽頭研究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兼職完成。而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作為歐洲最大的應用研究協會,致力於為企業開發先進的技術、產品和工藝的科研機構,其協會和其旗下的67所研究所均是以實體形式存在。

此外,和弗勞恩霍夫協會專註於解決技術問題不同,製造創新研究院還涉及國防安全、勞動力培訓、出口、產品開發、重塑製造業聲望等內容,這導致美國創新院的目標過於宏大;而所有創新研究院均有與美國製造創新網路職能相似的委員會,委員人數眾多且背景各異,而臃腫龐大。會存在低效交流的可能性。所以,美國製造創新網路這種管理、運營模式的發展效率還有待觀察。

除了管理之外,整個首批製造創新網路計劃中,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資助僅為10億美元(不包括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和企業投資等),分5至7年內完成投資。在此之後,各創新研究院需要自負盈虧,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10億美元相比起美國其它的創新計劃,投資不能算多。例如,國家納米材料計劃自2001年成立起共獲240億美元投資,2016年仍然獲得14億美元投資。先進位造產業作為高投入高門檻的行業,而國會對製造業的投資缺口巨大, 因此創新研究院欲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頗有難度。

雖然美國的研究機構有大量的創新成果,但在產業化上亦存有困難。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主任陳剛教授在與筆者交流時指出,聯邦政府的科研基金偏重於理論化和理想化的創新項目,對創新項目的實現難度往往不加以更多考慮。目前來看已成立的14所創新研究院中,有為數不少的創新技術仍處在基礎研究階段,何時實現產業化尚不夠明朗。

另外就是勞動力大軍培養和就業問題。一方面美國工人收入水平在美國社會中屬於偏低收入人群,例如,多數一線工人工資周薪在850美元左右,而白領勞動者的平均周薪在1560美元左右。低收入導致一部分從業者遠離製造業一線,從而影響了製造創新網路NNMI加速培養先進位造業勞動力的目標。而且其戰略報告中提出的「學徒制度」等對製造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缺乏明晰、周密的計劃安排及相關薪酬政策。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創新機構的一個典型的特徵是面向未來的製造,一般都是面向高技能人才。它對於普通藍領的勞動力吸收能力並不大,這也是美國製造創新需要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是牽動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重要發展計劃,其呈現的各種動態、發展趨勢和技術進展,值得長期關注。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圖書封面

註:本文為南山工業書院美國製造創新中心研究組的部分成果,致力於研究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運行機制和產業藍海如何規劃。涉及先進位造14個領域。相關內容集結在《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一書,得到中國電子產業信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近期即將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敬請關注。涉及到如何創立產業聯盟、運營創新中心、產業鏈布局的話題,歡迎交流。

作者:王曉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目前重點研究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能源互聯網與能源革命、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

推薦閱讀:

是基礎研究還是市場需求更易催生重大創新?
如何看待cctv2,7月31日節目一人一世界所提出的3D列印技術與醫療創新的結合?

TAG:美国制造 | 创新 | 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