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理所應當,叫「老人帶娃」
這兩天, 河南一對婆媳的聊天記錄火爆了朋友圈。也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到底誰對誰錯?
「你媽去紐西蘭看魯冰花,而我只能在廚房裡看西蘭花!」這像是一個編出來的段子,卻道出了老人帶娃的辛酸和不易。而像這位媳婦這樣,對老人帶娃的辛苦不夠體諒的,也大有人在。
也許你一大早就上班去了,不知道老人在家帶孩子有多麼的辛苦。我有一個朋友,女兒交給奶奶帶,下面是奶奶的一天的日記:
6點:起來,吃高血壓葯。出門去買菜,兒媳婦說過,盡量要買綠色肉、有機蔬菜。可是今天買什麼菜?做什麼吃?怎麼不重樣?這事特別費腦筋。
7點:大包小包趕回來,做早飯。兒子兒媳吃好出門。7點半:給寶寶泡好奶,做好他的早飯。8點:把中午要做的菜,先清洗好,等寶寶醒了就沒時間了。8點半:寶寶醒來,餵奶,喂飯,各種哄。9點半(有時吃得慢要10點):帶寶寶下樓去遛彎。一出門,寶寶變成小瘋子,又是追又是哄,上下樓還得抱。
11點半:腰酸背痛回到家。用背帶備著寶寶做飯——看不到奶奶,小傢伙會哭鬧。12點:給寶寶喂飯,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飯扒拉完。飯一般是就腐乳或者前一天剩菜——自己吃的菜沒力氣弄了。13點半:哄寶寶午睡。這是個午睡困難戶,為了哄睡,經常要抱著28斤的她悠上好久。好不容易等寶寶睡著,抓緊時間把她的衣服給洗了——孩子出去一趟回來,這衣服就沒樣子了。15點:寶寶醒來,按照兒子、女兒的要求,陪寶寶玩積木、聽音樂。最累的是讀繪本,寶寶常常要連著聽六七本,講得嗓子痛。這期間,上廁所都要小跑,孩子見不到人要鬧。17點:用背帶背著寶寶,做晚飯。
18點半:兒子、媳婦回家,一家人吃飯,奶奶給寶寶喂飯。然後把孩子交給兒媳。20點:自己吃飯。吃完洗刷碗筷,打掃衛生。21點:自己洗漱,看會兒電視,同時給寶寶打著毛衣。22點:睡覺
這份老人的作息表會不會讓你有點觸動?我們總是仗著父母的愛,卻忘了感恩。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絕大部分從大學時候就和父母分離,之後找工作、戀愛、結婚,也都是自己在外面過。我們已經適應了和志同道合的老公過著瀟洒自在的二人世界。孩子出生後,閑慣了懶慣了的我們一下子就被打倒了。幸好還有父母公婆伸出援手,一家三代人,又重新回到一個屋檐下生活。
這種「新歸巢生活」,感到不適應的不光是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終於退休返家,明明可以頤養天年,擁有自己的生活,卻要承擔起養育孫兒的責任,跳跳廣場舞,組團旅旅遊,哪個不比帶娃輕鬆呢。但為了最愛的我們,他們甘願付出。
我們是不是該反省一下自己——
沒注意老人嗓子沙啞、口乾舌燥,還怪他們給寶寶讀繪本時普通話不標準。
看不到老人輾轉菜場、超市,扛回大包小包我們愛吃的食物,卻埋怨他們給寶寶買零食糖果。
看不到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貓著腰陪寶寶學走路,卻抱怨他們教育寶寶走路的方式不夠科學……
反思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認可老人的付出
老人幫我們帶娃,除了餵奶哄睡陪玩洗屁屁,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家庭的瑣事要承擔(全職媽媽也是一樣)。養育孩子是幸福的,但日子過到每一天里,又變成一番無窮無盡的糾纏。就如一位全職媽媽的感慨「這些無聊無趣的事情,不是我做,就是別人做」。你是孩子的親爹媽,除了你,沒有人理所應當被孩子的事所困擾。
第二,抓大放小,適當放權
新媒體時代,觸手可及的各種育兒知識,讓新晉媽媽都華麗轉身為全能媽媽,餵養的指南恨不得一條一條寫下來貼在冰箱門上,白天睡幾次睡幾個小時都叮嚀好交代好,要怎麼陪孩子玩才能更好發展大運動、精細動作都有講究……
那些複雜的理論,我們看著都暈更何況老人?放鬆點,每天大概吃多少奶量,輔食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孩子差不多到哪個點睡覺,交代一下就好,具體怎麼執行、操作,交給老人來決定。親生的孫兒,不會待ta不好。
第三, 你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這篇日記讓你感慨良多,你也應該做些什麼,來感謝一下辛勞的老人。不妨讓老人徹底地歇幾天,周末的時候、小長假的時候,把孩子徹底接手過來,讓老人回老家或者自己出去轉轉,過幾天屬於自己的生活。
「說是主人吧,說了都不算;說是客人吧,啥活都要干;說是傭人吧,工錢沒得賺。」幫忙帶娃的老人有太多不易,多一份體諒比什麼都來得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