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東京大學暑期研修
檢查完了發給Shiomi老師的總結郵件點了發送鍵,突然發現窗外依然紛紛揚揚地下著雨,有一種暫時如釋重負的感覺。聽著雨聲,不由得想起這兩個月來的點點滴滴,在這不長不短的兩個月里,我思考了很多,無論是關乎當下所做的科研,還是自己接下來的安排,還有一些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事情,或許在這個時間點,的確是很有必要想清楚一些事情,做出一些決定。
剛剛來研究室的時候,生宏師兄還在休假,那個時候,在和Shiomi老師的第一次的討論上,我就知道自己面臨著一個需要改變研究的內容的問題,實際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相當於是擱置了原來的計劃,重新開啟一個我沒有涉足的領域,就現在看來,儘管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了解遠遠不夠,並且由於我自己的規劃,在ORIC結題後應當不再會涉足這樣一個領域的研究,但是就像我在發給老師的總結郵件中所言,我從這裡學到的,遠遠不止我所完成的一系列計算和模擬,還有那大量的數據和曲線。
我自己可能不會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但是,能在Shiomi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暑期的研究,並且作為他們研究組的一個研究計劃的開端並且很有可能繼續參與其中,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儘管,我自己沒有很多做研究的經驗,但是我從Shiomi老師這裡看到了是一個科學家的洞見和踏實。數次討論,他總能讓被眼前的難題和數據所迷惑的我找到自己所應該真正關心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幾天前的總結報告上,他對於我接下來如何處理數據的預想(我當時講可能會用PCA等方法做分析處理)這樣說道,You are the first one in the world to gain these data, but what you should care about is not only the application, for example, use ML to gain the Minimum ITC, I strongly recommend you that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physics using something like regression. You know, regression is a very old tool but you need remember regression can but the Machine Learning cannot tell you, is the physics. 記得道勝師兄發給我一篇Scientific Report的文章,我又這樣的想法也是受了其影響,但是實際上沒有認真分析自己的數據的數據的豐富度、數據的特點以及研究的目標。同樣是在討論上,在談論到我用到的一個經驗勢的參數和構成的時候,老師不僅詳細地問到了Mixing rule的由來和參數的驗證,在我提到在這篇文章之後,有不少工作基於這個工作做了研究——當時我就被問到,那麼這些工作究竟研究了什麼性質,對那些材料,那些參數做了怎樣的研究,其實我在說這些後續的工作的時候,也只是讀了大概,所以一時被問住了。想一想自己在之前做研究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想,作為本科生也不能要求那麼嚴格,想來想來真是慚愧,大抵有的時候做研究淺嘗輒止是我的一個很大的缺點。
關於我的工作,在日本的這段時間,加上之前的工作,幾乎是把整個微納尺度傳熱的模擬的方法都研究了一些,無論是MC,MD,AGF,First Principle,還有BTE(和MC等有交叉),都多多少少做過一些,做久了模擬,一方面是幾乎沒有實驗的經驗,此處先不講這個,另外就是理論跟不上,說到理論的問題,很有意思的是,剛剛學習完量子力學,我就遇到了如何做微擾展開的問題,我還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了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對於能帶的影響,何況我所得到的數據,其分析都需要非常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甚至是洞見。
關於這段在日本的研究生活,就科研和自己的未來的規劃還有想法等方面,其實已經並且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就科研本身的而言,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實際上的確是dirty work而已,但是就像shiomi老師所言,that is where the science begins,我之所以希望能繼續參與這個研究項目,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善始善終,畢竟這個項目最起初的這部分工作是我來做起的,另外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方法和知識,因為很大程度上而言,這接下來的工作涉及到諸多學科的交叉,必有裨益。
說一句題外話,在日本的這段海外之旅,我遇到了很多事,也認識了新朋友,也重新結實了老朋友,也對很多問題更加想清楚,也做了重要的取捨和抉擇。我深深的知道,在很多方面,我都還很有欠缺,甚至遠遠不及,但是我一直對未來懷有最大的希望,審慎抉擇,堅定向前,我以為這便是我所能做的全部。當然,對我而言,這也是因為,有人在一直鼓舞著我,讓我能不斷奮力向前,這些都是我莫大的幸運。
關於科研,這一階段的總結就寫這麼多吧,最後,想著我這兩年來其實大多都是做的是模擬和計算的工作,而自己也算是學習了一些理論上的東西,無論是比較泛的物理學的相關基礎,還是相關課題的專著、論文,想用我在我的ORIC項目論文的最開始引用的那段話在這裡,以為結尾:
I owe a lot to my engineering training because it [taught] me to tolerate approximations.
Previously to that I thought...one should just concentrate on exact equations all the time.Then I got the idea that in the actual world all our equations are only approximate. We must just tend to greater and greater accuracy. In spite of the equations being approximate,they can be beautiful.
推薦閱讀:
※為什麼 PNAS 的圖畫得往往沒有《Nature》、《Science》精緻?
※什麼是理想的科研經費分配方式?如何評價現有的制度?
※若韓春雨造假被確認(或得到業內外公認)將對中國科研造成多大損失。?
※直博一年級,科研無力,論文看不進去,想好好學,可是沒有動力,求支招?
※讀博所需要的專註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