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這樣的「淚奔」不再有,科研不應以透支身體健康為前提

閱讀提示:近日,微信上的一篇文章傳遍了網路:淚奔|航天博士「戰死沙場」 生命定格在41歲,又有一位科研工作者倒在了科研崗位上,年僅四十一歲。

在病重期間,劉博士依然堅持工作,為了不拖累項目的進度,他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未及數月,便溘然長逝。

對劉博士的這種科研精神,我們深感敬佩,但我們真心地希望,那些科研人才在為國家奉獻的同時,也能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

本文1300字,歡迎大家閱讀!

以下文章內容搬運自我在這篇題目下寫的答案:

如何看待航天博士劉從新「戰死沙場」?

有些職業,是需要有奉獻精神才能做下去的,因為如果按照市場價值去衡量,這些工作是不會有人去做的,因為回報付出比要低於平均水平,但這些職業又必須有人去做,比如軍人和科研工作者。

想想看,在遙遠的國境線上,惡劣的環境和氣候,放眼望去,空無人煙,和家人也是聚少離多,這樣的工作一個月只有幾千塊工資,又有誰願意去干呢?但國家的邊境需要有人守衛,那些最可愛的人為了讓我們能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默默在國境線上奉獻著自己的無悔青春。

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這是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獻精神,這份職業是堅持不下去的。

信念要有,但人都會有七情六慾,也都會和周圍的環境作對比,那麼面對這種正常的人性需求,政府又該怎麼做呢?

一般而言,政府會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從精神層面:通過宣傳教育讓軍人葆有崇高的使命感,同時在社會上宣傳擁軍愛軍,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在有些窗口單位,還有「軍人優先」通道,讓軍人無論是在軍營還是外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份使命。

二是從物質層面:近些年軍人工資大幅提高,這讓軍人不再有後顧之憂,即使家屬專職照顧家中事務,也不用再擔心經濟問題,從部隊轉業後,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基本上都會分配工作,確保從部隊出去後能夠儘快融入社會。

國家對軍人的撫慰做的還是很好的,但對那些科研工作者,我覺得真的是虧欠了他們很多。

這些科研工作者,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竭盡所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位劉博士畢業後就進了科研所,為了儘快掌握前沿技術,沒日沒夜地學習工作,帶領自己的團隊攻堅克難,取得了一項項傑出的成果,在自己研究的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他工作兢兢業業,對待團隊成員也是愛護有加,有什麼榮譽了都會首先想到自己的組員,他是大家眼中的好組長,獲得了周圍人的一致好評。

即使他已經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儘快治療,而是在思考下一個項目該怎麼做,他甚至為了加班工作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劉博士是「戰死沙場」了,也應了他說的那句話「將軍就要戰死在沙場上」,毫無疑問,劉博士是有著非常崇高的人格的,這種無私奉獻的品質正是…

省略號後面的話,不是我想說的話,我想說的是:

將軍是要戰死在沙場上,但將軍的使命是保家衛國,戰役一開始你就死了,那後面的仗又該怎麼打呢?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是毛主席的名言,老人家總結的很到位,身體都垮了,革命事業自然也就不能繼續了,想想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真是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四十一歲,實在是太年輕了,人生的輝煌才剛剛開始,劉博士就與世長辭了,留下一家老小,失去了家中的這個頂樑柱,不知家裡人要用多久才能走出來。

以劉博士的個人能力,如果去到互聯網公司工作,年薪五十萬是不成問題的,而在科研所,可能也就是十萬上下的收入,劉博士淡泊名利,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使命感,願意去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奉獻一輩子,但沒想到才奉獻了幾年,自己就先走一步了。

希望國家能撫慰好劉博士的家人,畢竟也是為國家做過巨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言語上的關懷是必要的,物質上的關懷也同樣必要,他的家人已經流過一次淚了,就別讓他們再流第二次淚了。


推薦閱讀:

TAG:职业发展 | 科技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