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四品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 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 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一些乞討的人,可能我們會心生憐憫,馬上掏腰包拿出一點錢給他們,希望他們這一頓飯有個著落。或者我們平時會幫助一些失學兒童,希望他們能夠讀上書,將來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作為佛教徒的可能會供養出家眾或上師,因為我們尊敬他們,也因為他們是僧寶。這些都是布施。但是對於菩薩來說,這些是有相的布施。

就好像香港人買馬買攪珠六合彩,或者是國內、台灣或新加坡的買數字或福利彩票,我們可以看作是為了公益,可是有多少人真的是把錢投入到裡面為了公益呢?都是為了私益。我們認為自己要從中獲利,要有一個發財的機會,所以將錢投入到裡面去搏一下。一般人輸了錢也不會認為這是布施了賽馬場的一些草皮或者給福利基金添了資金。這個動機可能容易看出,可是我們平時的一些布施背後的動機可能我們自己也看不出來。為什麼去布施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種福田,因為聽說或看到經書裡面說這樣那樣的福德或功德很大,所以就希望能夠沾上點邊。就如我現在長得難看,下輩子想要這幅長相好的話就應該佛前供花。又或者是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很殊勝,就拼了老命念阿彌陀佛名號,希望快點往生。可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經典裡面說吃糖能生極樂,那麼我們可能也拚命吃糖去了。說白了,我們每每都是以攀緣心來布施來做功德。念佛號的同修如果念到「念而無念、不念而念」這可不得了了,因為連這個攀緣的心都給念掉了,連個「相」也沒有了,這才是「實相」。

所以佛陀說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就是不住相布施了。沒有這個色身,沒有什麼莊嚴不莊嚴的境緣,布施就布施,也沒有什麼菩薩在行布施。可是我們往往就做不到。每次供養寺院完了還要在功德本上寫上自己的大名,在功德芳名錄裡面有時還可能因為排名問題和人家不和或有意見,鬧得不歡而散。就算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會強調要不放名字的人,其實也是著相了,但是這是著在「不住相」上。有時候弄巧反拙。就如以前已故出家不久的法師妙真師父(即曾飾演林黛玉的前演員俗名陳曉旭),因為是名人關係,希望低調處理出家事宜,一切都非常保密,但是還是因為被知道了反而弄得更多人的猜測和不良傳聞。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覺悟的人是非常輕鬆自在,雖然這不是末學能夠體會到的,但是因為任何事上面都不會因為「相」而生煩惱,這已經可以令到生活無限自在。同樣道理,布施也是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帥哥美女比較容易得到異性的幫忙,工作起來也比較方便。這就是因為人家於色上住了相。我們自己也可能會有這個傾向。看到美女帥哥就大獻殷勤,看到人家長得丑就不予理會。這些都是有偏見有分別的布施,而這些分別就是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所以才衍生出對好醜的偏好。

再說佛陀接著就以虛空作比喻,不住相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點可以住,其福德遍虛空不可思量。記得有一次我的基督教朋友問我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依託的神,我們就失去目的,人生也沒有意義。末學自作主張舉了一個例子,就叫他把目光注視在自己的大拇指上,他能夠很清楚看到大拇指的指紋、指甲和皮膚細節。就在此時我叫他把目光放鬆,不要注視任何一點,有點像似看非看的時候,我問他看到什麼。結果當然是看到更多了,身邊一切發生的事,眼角處有人走過,遠方的是男是女都能夠知道清楚。於是末學就說佛教裡面常常說「無所住」不是代表惘然,也不是代表失去方向,而是一切方向皆為妙用。同樣地,布施目的在一處時,如果住於相上,這就限於相上,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於布施相方是實相布施,其福德如同虛空遍一切處。

我們下次布施或作什麼事時如果真正能夠無我及法,這就同菩薩了。其實布施就布施,這麼多纏繞束縛都與布施無關。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13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

既然佛說無差別,那麼當天人和餓鬼有區別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中說極樂國土要說七重欄楯,七寶池,金沙鋪地?
怎麼看丁嘉麗採訪凈空法師中講狐狸精這段視頻?

TAG:佛法 | 佛教 | 金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