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房價大幅上漲的幾點因素
因為主觀上已經不相信房價繼續上漲了,逛了幾天「知乎」,希望找一些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最後結合自己的想法總結如下:
1 房價過高,依賴於預期收入供房
對於普通人來說,大城市房價已經遠超過其工資的承受能力,肯定屬於極其昂貴的商品。之所以仍有大批購房者,願意過著拮据的生活供房,源於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參考70年代「萬元戶」貶值速度,和「4萬億」帶來的收入與物價齊漲。買房後每月數千元的按揭貸款,十年後可能不會再對生活質量造成太大影響。
所以現在的很多人買房,依照的不是現有收入水平,而是對未來的收入增長預期。而這種預期,即不精準,也沒有太大的主觀提升空間。多數還是把過去若干年的通脹率做一次拉長。而這條延長線,基本決定了人們對房價的最高承受能力。
2 需求量降低,供需關係趨於飽和
市場中所有商品的價格應該是反映的供給與需求,稀缺的東西才能賣高價。之所以現在房價這麼高,是因為有很多人願意花這麼多錢買。一方面,高價買了房的人,其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面對高價買不起房的人,多數是有能力自我調節,將購房的需求改為租房,剛需的是居住而不是購買。加上人口紅利耗盡,醫療教育費用暴漲,社會福利完善,二線城市崛起,甚至科技進步、年輕人消費觀的轉變。購房的需求量不可避免的處在快速耗散的過程中。
3理想的發展趨勢為靠溫和通脹抵消高房價
房價的絕對值肯定是可以用「高」來描述,如果繼續大漲,一方面增加崩盤的經濟風險,另一方面加劇社會矛盾。至於房價下跌,更加不可以。一旦民眾認為未來房價必然下跌,那當下所有人都會捂住口袋不在買房。隨之進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不消費-經濟不景氣-更加不消費。
所以不管房價暴漲還是下跌,都是國家和個人不願意看到的。而最理想的走勢是,通過長期的溫和通脹,逐步緩和高房價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4 經濟轉型成功與否,決定討論房價是否仍有意義
隨著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繼續搞製造已經比不過印度、孟加拉等後發國家;靠賣地賣房拉動經濟,顯然不是一個可持方式。要保經濟增長,就不能再做製造大國,而要完成一次經濟轉型,不管轉成什麼樣,成功了才有未來的增長,那房價再漲幾波也依然有人站出來買單。如果失敗了,來個二十年的停滯,房價問題也只能算作那時眾多社會問題中的一個而已了。
5 生活方式轉變,現有住宅布局不符合新的生活方式
從設計的角度看,現在很多房屋的布局其實非常老舊,不符合現在的生活方式的。尤其是戶型的設置,客廳、飯廳、門廊、廚房、陽台,功能劃分的太明確也太死板,造成利用率的不合理。在這個會上網的人都已經不看電視了的時代,再留20平方的客廳那就太浪費了。再試想以下,如果抽油煙機能100%的吸走油煙,那廚房是不是可以和其他某購區域合併了。如果洗衣機具有良好的烘乾功能,或者衣櫃自帶紫外線燈殺菌功能,那陽台是不是可以省略。
就像電腦一樣,以前的電腦分CDFE盤,後來發現只分CD盤就夠了,最近新買的筆記本就只有C盤了。每個人對各種功能空間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能按自己需求靈活變化的空間才是利用率最高也最經濟的。面對上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價,相信很能激發人們這方面的需求。但現在的戶型設置顯然存在很大問題,極有可能在未來因為戶型老舊而極大貶值。
6 沒有窮人接盤
普通房屋最終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但房產炒來炒去,最終走向是卻不會變。有那麼一些錢炒的起房的人,賣給窮一些但願意高價買一套房來住的人,因為窮人始終是多數。可又有什麼方法來保證在未來會源源不斷的出現願意花半輩子積蓄,又沒有窮到買不起一套房的人呢。
7 折舊率
房屋的折舊速度有多快,現在還沒多少人提及。隨著時間,會慢慢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一個設計專業畢業的人,我需要指出一點「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忽視人對審美的要求」。如果小兩口看二手房時,女方默默流淚,表示寧願日子苦一點也不想下半輩子住在這箇舊小區里。那經濟學上的一切算計都瞬間失效了。
8 公共交通與遠程辦公
對於住在大城市的人,每天花2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已經比較常見。閉著眼睛想也知道這是一個極不合理的狀態。讓人嘆息的是,這個問題在未來終會被解決,而我們這一代人卻註定還要在上下班的路上消耗很多時間。便捷的公共交通擴展了人們的可居住範圍,更重要的是發達的網路系統,為遠程辦公提供可能。網路可以瞬間為任何一群人提供辦公級別的交流,僱員不需要再花2小時上下班,足不出戶,只要完成工作可以隨意刷微博逛淘寶做兼職,老闆也不用再高價租用寫字樓,公司規模的擴張和收縮都更加自有。順帶還解決了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的問題。
可以預見,騰訊、百度、微軟這些IT巨頭,不久就會推出「網路辦公室」這種軟體。谷歌說不定也希望藉此重回中國。
9 未來仍有挑戰
每個時代都的人都有讓後人看起來可笑的目標。從三轉一響,或是彩電冰箱,到現在的房產。每個時代都有讓人為之瘋狂的商品被追逐。隨著住房問題的緩解,教育、健康、生活環境、移民問題會是下一代人頭疼的問題。即使買房不再是多麼昂貴的開支,也會有新的東西讓他們耗盡財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