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錐穿心消滅的不過是死屍,真正的「吸血鬼」在我們身邊卻飽受折磨
在我們印象中吸血鬼總是與神秘、恐懼聯繫在一起。
他們長生不老卻又懼怕陽光,法力強大卻有著致命弱點。
各種藝術作品賦予了吸血鬼不同的特性,從中世紀開始就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羅馬尼亞的馬里內斯庫和他的五名親友對此深信不疑。
他們借著夜色潛入了一個小村莊的墓園裡。
一行人目標很明確,很快就聚集到6周前下葬的彼得·托馬墓前。
12點鐘聲敲響,六人毫不遲疑地破開墳墓,將屍體從棺材拖出。
他們把屍體開膛破肚,並在路邊焚燒取出的死者心臟,隨後竟將灰燼兌水一飲而盡。
據馬里內斯庫說,死者是他們的親戚。
托馬死後,眾人日漸感到虛弱,而且時常生病做噩夢。
他們堅信是托馬變成了吸血鬼,並在晚上襲擊了大家。
最終六人因非法掘屍罪被判處6個月的監禁。
羅馬尼亞當地相信吸血鬼確實存在的居民不在少數,焚燒飲用吸血鬼心臟是他們非常傳統的民俗做法。
那麼這世上真的有吸血鬼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18世紀另一起古怪事件說起。
在1731年的冬天,奧地利北塞爾維亞地區的小鎮梅德韋賈突發了一場流行病。
短短几周內就有十幾人死亡,死者涵蓋了從新生兒到老婦人的各年齡段。
據推測該地很有可能是發生了瘟疫,於是軍醫格雷澤(Glaser)被派往調查這起事件。
格雷澤檢查了村民及其房屋,卻沒有發現任何傳染性疾病的跡象。
他在12月12日的報告中指出,所有患者都有胸腔化膿以及側腹刺痛的癥狀。
格雷澤猜想,也許是這個地區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的死亡。
*註:當地人在齋戒期開始前有暴飲暴食的習慣。
可是對於格雷澤的解釋村民並不買賬。
他們認為一連串死亡事件跟老婦人米莉莎(Miliza)的死亡有直接的關係。
米莉莎是六年前搬到這個村子的。
她一直是大家的好鄰居,也從未信奉過「邪惡的東西」。
然而,米莉莎在閑聊中提到過,以前她曾吃過兩隻被吸血鬼殺死的羊。
村民們相信這導致米莉莎死亡後變成了吸血鬼,並引發了後來的事件。
隨著恐慌蔓延,村裡的家庭開始組織待在一起過夜。
人們在夜裡輪流值班,提防著吸血鬼的襲擊。
他們堅持認為如果不「處決」吸血鬼的話,會有更多人陸續死去。
格雷澤是受過科學教育的醫生,他當然不相信村民的說法。
可是村民的抗議聲越來越大,甚至有人提出整村搬遷躲避災厄的打算。
無奈之下,他同意了村民挖掘死者的請求。
萬萬沒想到,這次挖掘讓格雷澤也嚇了一跳。
當棺木打開時,七周前下葬的米莉莎並沒有腐爛。
屍體的嘴巴和鼻子旁還殘留著鮮紅的血跡,就像吸食過血液一樣。
此外屍身高度腫脹,皮膚因擴張而變得很薄。
米莉莎的頭髮和指甲也變得更長了,看起來非常瘮人。
格雷澤非常震驚,這跟他對屍體的認知並不一樣。
越來越多的棺木被打開,17名死者中有12人的屍體相當完好,並展現出傳言中的吸血鬼特徵。
儘管不願相信,格雷澤也不得不承認,有某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
在向上級提交的報告中格雷澤概述了他的調查結果,並建議當局同意「處決」吸血鬼的請求。
最終人們將疑似吸血鬼的屍體斬首,並焚燒了頭部和身體。
燃燒的灰燼被投進了摩拉瓦河中。
圖:關於村民Petar Blagojevic變成吸血鬼的報導,《維也納日誌》1725年
這起事件因奧地利當局的直接參与以及醫生和官員的文件記錄而聞名。
他們向當時的人們「證實」了吸血鬼的存在。
事件的報告在西歐流傳甚廣,甚至動搖了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吸血鬼信仰起源於社會工業化之前,人們試圖解釋死亡和屍體分解的自然現象,卻無法解釋。」
——保羅·巴博,《吸血鬼,埋葬與死亡》
現在我們知道,米莉莎沒有變成吸血鬼。
屍體的分解程度會因環境而異,這讓人們產生屍體沒有腐爛,甚至獲得了重生的錯覺。
當分解產生的氣體在屍體內聚集時,屍身會因此膨脹腫大。
而不斷增加的壓力會使血液從屍體的嘴和鼻子滲出。
這就使屍體顯得「豐腴」和「飽食」,就像喝了血一樣。
另外人在死亡後,皮膚和牙齦會失水收縮,露出髮根和指甲根以及牙根,這也會讓人覺得屍體還在繼續生長。
到了某個階段,指甲和皮膚會剝落,露出的甲床和下皮就容易被前來調查的人認作「新的指甲」、「新的皮膚」。
在18世紀期間,東歐興起了指認吸血鬼的熱潮。
這場恐慌始於1721年的東普魯士和1725年到1734的哈布斯堡君主國。
人們通過掘屍來認出並殺死潛在的吸血鬼,就連一些政府部門都加入了獵殺吸血鬼的行列。
圖:19世紀用來「獵殺吸血鬼」的工具箱
除了我們熟知的給屍體釘上木釘,撒上大蒜等香辛料的方法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方式。
有些人會割斷屍體膝蓋上的筋脈,指望能讓吸血鬼失去行動力。
有的則會將屍體的頭砍下來放到其兩腿之間,以達到加快屍體靈魂離去的目的。
還有些地方會在墓地上放置罌粟花籽、穀粒或者沙子,這是為了使吸血鬼整夜忙於數掉下來的穀粒*。
*註:這種做法表明吸血鬼很可能有計數的強迫症。
儘管歐洲當時正處於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廣為傳播,但民眾對吸血鬼的迷信卻是愈演愈烈。
其實當時也有許多學者聲稱吸血鬼並不存在,教會人士也站在理性立場上否認吸血鬼的真實性。
不過他們的努力實際上卻推動了吸血鬼文化的發展。
法國神學家卡爾梅特於1746年發表了一篇論述嚴謹的著述,希望駁斥關於吸血鬼的迷信和傳說,
但書中大量關於吸血鬼的案例和軼事,反而堅定了許多讀者對吸血鬼傳說的認可。
圖:安東尼·奧古斯汀·卡爾梅特(Antoine Augustine Calmet)
關於吸血鬼的恐慌和爭議直到1755年才漸漸消停。
當時奧地利女王瑪利亞·特蕾西亞派她的私人醫生傑拉德·凡·斯維騰去調查吸血鬼事件。
圖:瑪利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a)
經調查,斯維騰對連串死亡事件作出了科學的解釋。
比如缺氧和發酵很可能就是屍體沒有腐爛的原因。
他得出結論:吸血鬼並不存在,所有的傳言都是出自於迷信、想像力和無知。
於是女王頒布法令,禁止了民間褻瀆屍體的行為。
儘管如此,吸血鬼依然在後世的藝術作品和地方迷信中佔有一席之地。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吸血鬼的種種特性只是奇幻作品中的有趣設定。
合上書本、走出影院後,他們就回到了現實世界。
但對於少數的不幸者,這卻是每天真實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1963年,英國醫生李·艾里斯曾向英國皇家醫學會提交一篇題為《論卟啉症和吸血鬼的病源》的論文,成為了第一位試圖以科學的觀點解釋吸血鬼傳說的人。
論文中提到的卟啉症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病,被人們視為吸血鬼的原型病。
當人體生成血紅素的機制發生紊亂時,會造成卟啉(porphyrin)這種物質的堆積,並引發一系列可怕癥狀。
卟啉是一種含氮有機化合物,是構成血紅素的組成部分。
當卟啉的代謝出現問題時,會在皮膚、骨骼和牙齒處堆積,使骨骼和尿液顏色變成紅色,牙齒則變成黑褐色或紫色。
而且它還對光敏感,在光照下會轉變為自由基,對細胞產生損害。
圖:血紅素
患者一旦受到日光照射,皮膚就會起泡潰爛。
因此卟啉症患者非常懼怕陽光,像吸血鬼一樣喜歡生活在黑暗中。
自由基還會腐蝕患者的嘴唇和牙齦,使他們的牙齦出血,牙齒也顯得更加細長尖利,給人帶血獠牙的印象。
此外由於腐蝕的作用,患者皮膚往往布滿疤痕,嚴重時甚至鼻子和耳朵都可能爛掉。
這就使得患者的面容格外蒼老,彷彿存活了數百年。
卟啉症患者也常伴有嚴重的貧血,再加上平日在暗處中生活,他們的臉色通常會非常慘白。
這也符合了人們對吸血鬼的一般印象。
對於卟啉症的急性危重患者,為其輸入血紅素是有效的搶救手段。
血紅素能夠通過反饋調節,減少卟啉等物質的生成。
據推測,早期的卟啉症患者可能通過吸食血液來緩解部分癥狀*,也許這就是他們傳說中嗜血習性的來源。
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若有卟啉症患者被誤認為是吸血鬼也不足為奇了。
*註:血紅素經口服後可被腸道吸收。
科學一直在發展,人們對吸血鬼的了解也越來越深。
如今我們明白了屍體分解的過程,也清楚了罕見疾病的癥狀。
但吸血鬼文化不會就此消亡,而且在未來還會以新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
因為它反映出的是人類對死亡和未知的恐懼。
在這一點上,馬里內斯庫和百年前的小鎮村民沒有區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