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長文:細數《最強癌症深度科普》文中的錯誤

前言

前一陣子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了一篇名為《可能是關於癌症最好的深度科普》、或《給你最好的:最強癌症深度科普》、又或為《關於癌症的最強深度科普,看了腦洞大開》的文章,當時就覺得震驚了!因為其中出現了不少科學上的錯誤。但由於第二天約了朋友爬山,就沒寫文批判一番。最近在微信群中又看到有人轉,百度和Google一查才知道,這篇文章的傳播面也是夠廣的。雖然最近很忙,但是很抱歉,還是決定抽時間寫篇文章指出其中的錯誤,讓大眾能接觸到正確的知識。

當然在打臉之前,首先對原作者李博士致予敬意。辛苦碼字不容易,更別說拋開那些錯誤、裡面還是有不少正確的內容。其中,關於「癌症是基因疾病」以及「癌症發病風險與年齡成正相關」的重要結論,更是說到重點上了。所以,這篇打臉文並非全盤否定原作者的勞動成果,而更像是同行審閱。

這一篇打臉文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重大錯誤;二、其他不嚴謹之處;三、給讀者的補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網上流傳的版本眾多,篇幅不一,但基本都是根據原作者在科學網的博客整理而來。我個人時間有限,沒辦法把原始的幾十篇博客全部看一遍。本文以發表在「生物探索」網站的版本為基礎。傳送門見下方:

biodiscover.com/activit

一、重大錯誤

1、小孩子不會得肺癌、肝癌?錯!

儘管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神經母細胞瘤佔了所有小兒腫瘤類型的50%以上,但這並不代表著小孩子就不會得成年人常見的肺癌和肝癌。

要反駁這個謬誤實在太簡單了,僅需在學術論文資料庫或搜索引擎,輸入pediatric/childhood,以及lung cancer或liver cancer的組合,只要找到相關論文,便可證明小兒肺癌與肝癌的存在。這裡我就隨手貼幾篇論文的題目截圖:

不過,肺癌和肝癌等癌種,在小兒中確實不常見。但「不常見」以及「沒見過」,不等於「不存在」。

2、「為啥蒼蠅很少得癌症?因為他們壽命很短,還沒得癌症就掛了。我們的寵物狗和貓都會得癌症,原因是他們的壽命可以到10多年,相當於人的70~100歲,因此得癌症概率不低。」這段話存在邏輯問題。

首先,關於「蒼蠅是否真的很少得癌症」,還沒有人拿出確實的數據。畢竟,沒有人去對蒼蠅腫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納稅人不噴死才怪)不過,科學家早就拿果蠅來建立癌症研究的模型了,因為這種模型生物在簡單的同時,又與人類腫瘤的病理機制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感興趣的可以閱讀這篇文獻:

第二句話中,拿貓狗來做例子。然而在邏輯上,卻將貓狗的10多年等同於人類的70-100歲,強行論證貓狗也會得癌症的理由,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不同動物預期壽命的長短,跟它們罹患癌症風險的高低之間是否存在強相關性,目前爭議還是不小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人類中,年紀越大,罹患癌症的概率就越高。但絕對不要跨物種來舉例。

3、「癌症發生概率 (p) = 細胞分裂次數 (a) X 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 (b) X 突變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 (e)」?大錯特錯!

首先要肯定的一點是,細胞分裂時,DNA的複製是會存在一定的錯誤幾率的,而這本身也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動力之一。然而這公式存在五個重大科學錯誤:

第一,DNA的突變除了是內源性產生的、即DNA複製時產生的隨機錯誤之外,還可以由外部因素、即環境引致的。典型的環境誘變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紫外線,化學因素如苯類、醛類,生物因素比如病毒。

第二,DNA複製的錯誤是可以被修復。細胞面對DNA突變,並不是熟視無睹。從低等的細菌,到高等人類細胞,都存在DNA修復機制,以移除不正確的或受損的DNA序列。

第三,不可修復的DNA損傷,可以誘導細胞死亡。這也是細胞(特別是高等生物細胞)內建的防禦機制。當DNA損傷過於嚴重不可修復時,自殺機制比如凋亡便會啟動,保證這些錯誤的遺傳信息不會遺傳給子代細胞。此外,部分原癌突變,也可以在特定遺傳背景中導致細胞衰老、死亡。

第四,原癌性的DNA層面的改變,除了突變之外,還可以是拷貝數的增加或減少,並非需要基因本身的序列發生變化。

第五,出現致癌性的突變,就算出現好幾個,也不代表會產生腫瘤。有關這一點,在我的另外一篇專欄文章 如何正確解讀「癌症」與「壞運氣」的關係 已經提到了,這裡簡要地搬運部分內容過來。

2015年有篇Science文章發現,陽光照射的眼蓋表皮細胞中,存在大量的DNA突變,甚至比不少腫瘤的突變負荷還要高。其中,超過1/4的正常眼蓋表皮細胞還攜帶著明確的腫瘤驅動性突變,涉及NOTCH家族基因及TP53基因。在每一平方厘米的表皮中,還存在著數百個互相競爭的突變克隆。然而,這樣的表皮,在組織病理學檢查中,卻依然是正常的,沒有任何癌變現象。

2003年一篇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文章指出,在正常的腦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也能發現在腫瘤中常見的非整倍染色體的細胞。其機制是,神經前體細胞在有絲分裂時,染色體分離異常。而約1/3的倍體異常的前體細胞存活了下來,並在隨後的發育過程中,分化成正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道理很簡單,任何生物學表型(比如是否癌變),都是由基因型(比如原癌性的基因突變)和環境來共同決定的。

因此,原文的那個等號,絕對是不成立的。

4、「歲數越大,細胞需要分裂次數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輕人容易得癌症。」錯!

雖然癌症的發病概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大,但這卻和細胞分裂次數沒有絕對關係。換句話講,細胞分裂次數是其中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或者主要的因素。

這個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去理解。衰老的細胞,其基因組穩定性會受損,因此更容易出現DNA序列上和表觀遺傳修飾上的異常。而這個過程未必和細胞分裂有關。其次,年紀越大,接受外界誘變因素的累計劑量也會增大,這同樣也是重要的因素。第三,個體的衰老是全身性的,會因此產生代謝、免疫方面的功能異常。而這些代謝和免疫功能的缺陷,本身也是促進癌症發生髮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不妨讀一讀這篇文章:

5、「攜帶BRAC1基因突變,有了這個突變,她的細胞分裂產生的突變比正常高百倍。」錯!

雖然攜帶BRCA1/2基因突變的細胞,其基因組的突變率會增加,但絕對不是原作者口中的高百倍。最近剛好有一篇Oncogene的文章在探討這個話題,結論是:針對不同類型的DNA變異,BRCA1/2缺陷的細胞的基因組變異率提升倍數不同,但基本上在2-20倍之間(見下表),絕對沒有100倍那麼誇張。

6、「嬰兒,或者幾歲的兒童得癌症必然有先天因素的:要不然就是父母遺傳了致癌基因,要不然就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胎兒產生了突變。」錯!

誠然,小兒癌症有先天因素,即從父母遺傳得到了原癌性的胚系突變,但這個因素,僅佔小兒癌症致病因素的5%。這個數據,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網頁就可以查到cancer.gov/types/childh

實際上,除了電離輻射這個實錘因素之外,以及部分文獻提及的地區性的物理、化學誘變劑暴露之外,絕大部分小兒癌症的致病因素,目前是不明確的。

7、「癌症是兒童死亡的第一殺手。」錯!

兒童死亡的第一殺手到底是誰,動動手查一下權威機構的數據便知道。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在世界範圍內,新生兒中的第一死亡因素是早產,而小兒第一死亡因素是肺炎。

但在發達國家中,這個數據就會發生變化。下面是一組來自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

發達國家由於經濟、衛生和醫護比較給力,因此諸如感染、早產致死的比例就會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美國兒童中,最重要的致死因素是意外傷,癌症頂多只能排老二。而且一直到45歲以前,意外傷害始終是第一致死因素。

因此,要讓癌症排上威脅兒童生命的第一殺手,還得加上「地域」(非常重要!)以及「死因」(疾病,以排除非疾病因素)這樣的限定條件。

8、「癌症的嚴重性和腫瘤的大小沒有相關性。」錯!

臨床上,描述腫瘤的嚴重性有兩種指標:Tumor grading(腫瘤分級)和Tumor staging(腫瘤分期)。用俗話來說,我們經常聽到的「高級別的」和「晚期的」腫瘤,其實是不同的描述系統。

腫瘤的分級,是為了看腫瘤組織到底和正常組織有多大的不同,並進而推測它會長多快,會不會侵襲、轉移。而腫瘤的分期,則是在分級的基礎上,考慮更多的指標,用於評價腫瘤的嚴重程度。

對於腫瘤分級來說,通常確實不考慮腫瘤的大小,而會考察形態學上的指標,比如核形態、是否有壞死、血管形態等。但是,腫瘤分期,則是除了考慮腫瘤分級之外,還會加以考慮:腫瘤的體積,生長部位,是否轉移到臨近淋巴結,是否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等等諸多指標。所以,癌症的嚴重性,當然是和腫瘤的大小相關的!特別地,腫瘤越大,就越容易壓迫周遭正常組織,越容易競爭營養,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

因此,我們可以說,腫瘤的嚴重程度不僅由腫瘤的大小來決定,但絕對不能說,和大小沒有相關性。

9、「免疫療法針對的是免疫細胞,而不是癌症細胞。」錯!

正確的說法是:免疫療法不光針對免疫細胞,還針對腫瘤細胞,以及腫瘤微環境。

廣義的腫瘤免疫療法,首先包括了抗體療法,即運用針對腫瘤表面抗原的抗體,比如靶向HER2的Trastuzumab(曲妥珠單抗)。

其次,是解除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比如說,有些腫瘤細胞表面會表達PDL1蛋白,抑制T細胞的活性。而使用PDL1的抗體,則能解除這種抑制。此外,腫瘤細胞還會分泌一些抑制免疫細胞活性的因子,而這些都是免疫治療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三,那就是原文作者所說的,是針對免疫系統本身的方案。這包括了目前比較火熱的CAR-T,還有腫瘤疫苗。

此外,溶瘤病毒則是一種多機制的免疫療法,它既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也可增強免疫效應。

10、「免疫療法可以治療多種癌症,對很多病人都會有效;可以抑制癌細胞進化,複發率低。」錯!

這兩點敘述放在當下,還只是空想,尚沒有實踐證明。實際上,當前的免疫療法的響應率(response rate,即有效果的比例)並不高。此外,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免疫療法可以抑制癌細胞進化,降低複發率。

二、其他不嚴謹之處:

1、「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是前列腺癌。」舉例不當。

這不是明顯欺負女性沒有前列腺嗎?[滑稽]

抖機靈完畢,來看正經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老年男性的癌症發病風險,確實比女性高。這個結論無論是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在具體的國家地區,基本都是成立的。比如說,在美國大於等於70歲的人群中,男性罹患癌症的概率是33.3%,而女性是25.9%。但是,拿前列腺癌來舉例就不妥當了。我這裡直接給大家放數據:

這是來自Cancer statistics, 2017的權威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無論是結直腸、腎、肺等部位的腫瘤,都是男性的發病概率高。不過甲狀腺腫瘤,則是老年女性高。對了,宮頸癌是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喲。[微笑]

但為何老年男性罹患腫瘤的概率比女性高呢?很遺憾的是,目前並沒有找到實錘的機制。眼下能夠推測的是,與環境暴露、內源性激素等因素可能具有相關性。

2、「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是啥?是看腫瘤是否轉移。」不完全正確。

劃分腫瘤良性和惡性的其中一條標準,確實有「是否轉移」,但這條標準是不夠的。其他還應該考慮,是否有清晰的邊界、包膜,是否浸潤到周圍組織(浸潤、侵襲不等於轉移),是否出現異型細胞核等多種指標。此外,腦腫瘤通常是不轉移的,即使是最高級最致命的惡性膠質母細胞瘤。

所以,用「是否轉移」來一刀切,是不嚴謹的。

3、「癌症是內源性疾病。」不夠準確。

原文中用外源和內源來描述疾病的類型,把細菌等病原體感染導致的疾病歸類為外源性疾病。然而實際上,許多腫瘤也是由感染引起的,比如EBV、HPV、HCV、HIV等多種病毒均可導致癌症。上回我在一篇胃癌的答案也提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導致的慢性炎症,也是引起胃癌的重要因素。也正因為如此,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介入,預防病原體感染,是預防癌症的重要舉措。

4、「所有的蛋白質都是20種基本氨基酸構成的,在人的胃和小腸里都會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而被吸收。」不夠準確。

實際上,蛋白質在胃腸道被消化後,除了以單個氨基酸被吸收之外,還能夠以短肽(通常是二肽、三肽)的形式被吸收。並且,以短肽的形式吸收,效率比單個氨基酸更高。

當然,這個事實並不影響原文圍繞轉基因食品的論述。

5、「有個好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砒霜 (三氧化二砷)」。不準確。

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機制是,靶向原癌性的PML/RARα融合蛋白,導致其降解,並誘導APL細胞分化和凋亡。因此,也有人將三氧化二砷(以及具有類似機制的反式維甲酸)歸為靶向葯,但沒有人將其歸為細胞毒性化療葯。這一點是公認的,包括美國癌症協會在內的許多權威機構,都將這兩種化合物列為「非化療葯」。

若要給傳統細胞毒化療葯的非選擇毒性舉個例子,其實遍地都是。比如DNA烷化劑類是直接損傷DNA的,然而無論快速增殖的癌細胞,還是緩慢增殖甚至不增殖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影響。

三、給讀者的補充

1、原文有一段提及胎兒的致癌基因檢測,我這裡順便給大家提供一個數據: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會有1名攜帶致淋巴瘤的融合基因TEL-AML1。但是,每8000名攜帶TEL-AML1融合基因的新生兒,只有1名會最終罹患淋巴瘤(感興趣的自查文獻DOI:10.1016/j.bcmd.2008.10.006)。基因檢測最終會登上舞台,但絕對不會是現在。這一點,原文作者也有提到,我只是拿數據強調一下而已。

2、原文中提及肺癌患者平均攜帶5000個突變。這沒多大錯誤,但我要強調的是,這幾千個突變之中,絕大多數是和癌症本身無關的。要更進一步說的話,是要看那些能夠改變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的突變,叫非同義突變(nonsynonymous mutation)。非同義突變在不同腫瘤中的中位數是不一樣的,具體看下面這張來自一篇Science文章的圖(DOI: 10.1126/science.1235122),圖中括弧裡面的數字就是各瘤種的非同義突變的中位數:

我們同時還能可以看到,有許多腫瘤,並沒有像肺癌、皮膚癌那麼高的突變載量。更進一步地,我們還要去看所謂的驅動性突變,即真正能夠使正常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突變。而這個數字,會變得更小,通常只是個位數。

結語

1、引用某知友的話:科普真的不是那麼好寫。在照顧通俗易懂的同時,又不犯科學錯誤,真的非常困難。但這不代表可以為了通俗化,便在科學性上無限制打折。

2、據說原作者李博士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不知道是幾度人脈中的人。我沒有冒犯原作者的意思,但我自覺有那麼一點責任,阻止錯誤觀點的流傳。共勉!

推薦閱讀:

腫瘤標誌物,遠不是指標高低這麼簡單
腫瘤為什麼難以治癒?
讀懂基因,更好的了解癌症
肺癌患者應該了解的診斷和檢查大全
惡性腫瘤能否最終被攻克,如果可以,最佳方案是什麼?

TAG:肿瘤 | 癌症 | 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