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與人格心理學的聯繫初探

這是少華在16年4月寫的文章,不知不覺已經一年多了。隨著學習的加深,目前對整理與心理學的研究,覺得它們的聯繫真是千絲萬縷,複雜得很。

我還一直在路上。遲些再寫研究一年後的心得吧。

先和大家分享一年前我的心路歷程——

BTW,當時還被老師點名表揚喲~~

主要是表揚我的認真和努力,嘻嘻

忍不住嘚瑟一下哈~~

經過了兩個月的學習,對人格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義流派、認知流派、行為主義/社會學習流派、特質流派和生物學流派有了基本的認識。

我比較欣賞人本主義流派和認知流派。

相對於其他流派,它們脫離傳統心理學模式,而且更強調人的主觀意願對人格的影響,並且都有追求並成全自我的願望。人本主義相信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而認知流派則認為人具有理解周邊世界的強烈動機,人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家,可以準確地預測發生在自己的事情。

這兩個流派都相對比較積極,而且一直在變化。同時它們都比較簡單,與生活聯繫也比較密切。

我叫少華,16年在gapyear(間隔年),不是北大的學生,也不是心理系學生,現在只是在旁聽。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覺得姚萍老師講解的人格心理學非常有趣,每一次上課都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滋養,所以一直也在課室里賴著不走,現在又賴著寫了篇作業求老師指點指點。

我目前是一個整理師,關於整理的心得在豆瓣上發表了六萬多字。整理在現象學的理解是把物品收拾整齊,流派也非常多。而我所喜愛的山下英子「斷舍離」和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理念與人本主義流派和認知流派某些地方是可以直接翻譯,非常有意思。

接下來我將以整理和這兩個流派的聯繫展開論述。

人本主義流派

人本主義的核心觀點——

1.強調個人責任;2.強調此時此地;3.對個體的現象學的關注;4.強調個人成長。

優點:

1.積極地關注人格的健康方面

2.把注意力轉向創造性、快樂和幸福感上的研究

3.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得到相當好的效果

4.其影響不限於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更往教育、傳播、企業管理甚至日常生活里推廣。

缺點:

1.以人的自由意志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與科學研究不相適應

2.理論的概念難以界定,不能被研究和統計

3.人本主義更接近信仰,而非科學事實

4.人本主義治療對嚴重心理障礙的人幫助不大

5.對人性本善的假設過於天真

我喜歡的主要觀點

1.以人為本

日本山下英子提出的「斷舍離」理念,與人本主義幾乎可以相互翻譯的。

它的核心理念: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把時間軸拉到當下,把重點放在我自己。在物慾橫流,好多人家裡物品囤積到失控混亂的社會環境里,斷舍離是一種變式的人本主義。

為什麼家裡會亂得失控,無疑是我自己的責任;

物品有沒有用並不由它本身的功能決定,而是此時此地它是否為我所用決定,我才是最重要的;物品的去留的決定與他人無關,只和我有關;

物品是應該為了成全我,幫助我成長的,讓我更積極健康幸福地生活,否則為無用之物。

我以前以前生活習慣不好,加上設計師的工作非常忙碌,經常加班到深夜一兩點。家裡亂得就像垃圾堆。最恐怖的時候衣服擠爆了衣櫃,每天把衣服從桌子和床上挪來挪去。過了三天人就崩潰了。當時下定決心改變混亂,專心學習斷舍離,花了10天時間把家裡徹底整理了一遍。整理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精神利索了很多,拖延症、焦慮症也慢慢好轉。後來就辭職了,今年3月從廣州來到了北京。

以人為本,我才發現這些年來的生活從來沒有好好地考慮過自己本來的真實感受,沒有好好地接納自己,或者說好好地愛過自己。

衣服和物品不會說謊,它們很誠實地投射著我的生活——混亂、疲憊不堪。整理是一個很疼痛的過程,在斷舍離的過程中面對著物品需要一層層地表露我自己,啊,為什麼我就買了這麼便宜的衣服過這麼將就的生活……為什麼那些貴一點好一點的衣服就永遠掛在衣櫃里,因為我配不得上穿嗎?

那個胖胖的我,害羞的我,臭美的我,愛裝逼的我,不自信的我,漸漸也被自己接納了;我不偽裝了,開心就會笑,難過就流眼淚,不會昧著良心說一些恭維的場合話。也越來越坦誠,也越來越容易與別人共情:尤其是家裡同樣亂亂的親戚朋友。

慢慢從一個很粗糙的女漢子開始變得有點女人味了。

尤其每次疊衣服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溫柔。

把所有關注點從別人的意見眼光拉回到自己的時候,原來世界會變得如此溫柔。當自己開啟整理師旅程,無論對待客戶還是同行,都是以對方為中心、非常坦誠交流的時候,好運也會接踵而來:接觸過的客戶們都很喜歡和接納這個生活新概念,老師邀請我一起出席北京衛視的節目拍攝,和豆瓣簽約專欄作家,收到澎湃問吧的合作邀請……

以前我一直都覺得世界很美好,但障礙也不少。但當我學習了斷舍離,並以人本主義的理念認真生活的時候,會覺得連困難都變得可愛了,因為全世界都在幫我。

2.無條件積極關注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我最欣賞的一個概念。

這不就是愛嗎?

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去愛,

而人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教會我們「愛」的方法論——

無條件積極關注他,接納他,共情他,成全他。

被足夠無條件關注了,才能夠無條件關注別人。

當我在一次次的斷舍離中把自己給照顧好了之後,自己才會很想去照顧別人——教別人整理,把她們從混亂中拉出來。整理並不是簡單的現象學中的把物品收拾整齊,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她們一起去審視她們的物品,分類,篩選,總結,收納和捨棄。

這個過程其實也非常考驗整理師本身的能力,很多人在開始的時候是很抗拒表露自己的,甚至不大願意被別人知道自己那麼亂,更加不願意承認家裡這麼亂是因為自己沒辦法平衡慾望,囤那麼多東西是因為不安全感。整理師就像人本主義治療師一樣,從來不評價求助者本人,只評論行為。並且真誠地傾聽她們的感受,哪怕有些觀點很可笑,也非常認真地回應她們,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她們。

我有好多上學時代很幼稚的衣服,該成熟點了。不過我又很喜歡覺得可以偶爾穿一下。你說我該不該扔?我長胖了,以前瘦的時候的衣服都不能穿了。不過我我覺得是會瘦回去的。你說我該不該扔?我有好多穿了很久都快磨壞的衣服。我覺得該扔了,可是扔了我又心疼。你說我該不該扔?

以上是好多委託人的疑惑,但我從來不幫她們決定哪件衣服該扔,哪件不該扔,讓她們決定。如果實在很難決定,就從分類開始。

你看,牛仔褲有十幾二十條,你真的都很喜歡穿嗎?嗯,好的,最喜歡的幾條挑出來,放在最方便的位置。其他的呢?我們可以考慮一下要不要跟別人分享?如果真的捨不得,就打包起來,過段時間再換著來穿。整個整理的過程,我不會替她們做任何的決定,而是鼓勵她們思考,為什麼要留下?背後是不是有特別的原因?(有點精神分析偏向)

本來好多人是很抗拒整理的,覺得這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情。但在這個愉快有趣的氣氛里,她們都有很好的反思的機會和空間。

衣服其實也是一種投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但是都為了同一個原因——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我不喜歡的主要觀點 :

1.無條件積極關注來自他人,自己難以啟動

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理解,這三種手段都是來自他人的,是一種相互的關係。也好像整理一樣,自己進行斷舍離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能量,對於家裡實在太混亂的人來講實在沒有辦法一個人去啟動。

如果沒有整理師的陪伴和指導,這個時候可能用行為主義(收拾整齊的行為糾正)會比較合適。

2.過於強調個人意志容易引起無序

以人為本的「人」,到底是指自然人的「人」還是社會人的「人」?這裡是一個悖論。人本主義認為所有行為都是個人的選擇,而忽略了人是社會人的本質。一個人不工作,啃老,這是逃避自己社會責任的行為,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意志;如果每個人都強調自己的想法和利益,社會就會失去秩序,變得非常混亂。

有不少人覺得自己家裡亂亂的也挺好的,屬於個人選擇。但他不知道這種行為已經默默地為家人朋友帶來壓力,影響了共同的生活工作環境;

有不少人覺得衝動消費、大量囤積物品是個人選擇,沒有問題,但他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非常的不可持續,而且給自然環境也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3.成為理想中的自我還需要其他的努力

光是得到無條件關注是不夠的,一個人要成為完整的自己還需要非常多的努力:比如了解自己個性特長(特質流派),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認知體系(認知流派),尋找合適的發展環境(生物學流派)等等。

就好像好多人得到整理師的鼓勵之後開始學習整理,但是由於個性比較懶散(特質流派),沒有隨之建立全新的「物品為我所用」的生活觀念(認知流派),缺乏系統的行為訓練(行為流派),沒有了解清楚每一件物品背後投射的情感而捨不得丟棄(精神分析),最後還是沒有學會整理,跌入整理——混亂——整理的常規圈子。

認知流派

定義:認知流派從人的信息加工角度看待人的穩定行為方式。

優點:1.強大的實證背景

2.符合心理學的現代趨勢或時代精神

3.更簡約地解釋人格

缺點:1.缺乏統一的模型將該流派所有的研究組織起來

2.構建過程模糊不清,尚未成熟

3.建構不穩定,同一個行為差異可以用多個建構解釋

我喜歡的主要觀點 :

1.個人建構論

在個人建構論里,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我看到的世界和別人不一樣。原來世界觀就是一個建構,它會不斷變化,調整和成熟。

在我以前的構建里,整理就是一件家務,把物品收拾整齊乾淨,就好了。因為自己也比較男孩子氣,大大咧咧的,我從來不認為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情,也不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可是,當有一天凌亂到極致了我徹底被混亂打敗的時候,這個構建對我來講沒有意義了。我急需重新建立一個有效的構建,去解決眼前的危機,因為我已經非常非常焦慮了。

無助的我就去找書看,當時看的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她第一句就說:不會整理經常亂糟糟的,不是你的錯。沒有人天生就會整理,它是一門技能,我們都需要學習。

然後我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孜孜不倦地把書給看完,重新對整理進行構建——

整理不是一件簡單的家務活,而是一個把所有物品歸類的系統,而評判標準是你——你喜不喜歡它,需不需要它。

這個新的構建為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再也沒有因為找不到東西而隨便發脾氣了。因為扔掉了很多雞肋的物品,剩下的所有物品都在我的掌控中,過上了少而豐富的生活。除了物品,人際關係、回憶、想法、計劃要做的事情、花錢的項目都可以通過整理進行資源調配,從而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

2.理性情緒療法

認知治療師的角色往往處於侵入式的精神分析治療和無為式的人本主義治療之間,溫和而有力量的。治療師首先讓來訪者認識到,他們是怎樣依賴於非理性觀念的,並找出他們推理中的錯誤;其次,治療師雨來訪者一起用理性觀念取代非理性觀念。

整理指導的過程中,好多客戶會覺得物品都是好的能用的,扔掉非常可惜,沒有辦法扔掉。

我就會引導他們思考,那這些東西如果你不用的話,它們就會一直放著放到漚爛為止,那不是更可惜嗎?

可是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也許就會用上了。

它們已經放了好幾年了,我猜你之後也不會再用了,而且你還會買新的。你可以試試再放一年,要是還是沒有用上的話,我們就不要它們了。勇敢地和它們說再見。我們需要的物品其實並不多。與其放到爛為止,還不如在它們還好好的時候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是不是會更好更環保?

我不喜歡的主要觀點 :

1.建構時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選擇這個而不是其他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個人構建系統,可是這個系統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同了。可能是因為遺傳物質不同(生物學流派),生長環境不同(行為主義/社會學習流派),氣質不同(特質流派),他想成為的目標不同(人本主義流派),也可能是兒童時期經歷不同(精神分析流派),甚至可能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性別不同等原因。

認知流派的建構模型比較模糊,不可以系統地解釋這一系列的問題。

當回到整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男人和女人,南北方的人,甚至中國和美國、日本、德國,對整理的認識和標準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的建構不同。在溝通的時候更要考慮性別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溝通效果。

2.重構後保證知行合一還需要很多其他努力

當我們知道哪些構建更適合自己其實是並不夠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行動(行為主義)去練習和支持的話,很難做到知行合一。思而不學則怠。行動也非常重要。

好多人都完整看過《斷舍離》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知道減持一些物品更有利於生活,但是在具體的整理中卻無法做到。可能是構建得不夠完整,也可能是缺少有效的整理行動去支持這個構建。所以,整理師在過程中需要手把手地把斷舍離的理念傳遞,通過分類、總結、篩選等行為模式(行為主義)去構建新的整理模式,進一步充實整理的構建。

六種流派並非在每一個問題都正確,但每一個流派都在幫助我們理解「我是誰」「我為什麼要整理」「整理之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上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王梅.無條件積極關注在心理諮詢中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價值[J].法制與社會.2009(32)

[2] 陳丹.「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人性觀及其中國化[J].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3).

[3] 藺桂瑞.以人為中心療法與中國傳統文化[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

[4] 馮暉.助人自助——羅傑「求助者中心療法」的理論與方法[J].伊犁師範學院.2009(2)

[5] 張新立.論羅傑斯心理治療思想與老子哲學的關係[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9(2)

[6] 高峰強.凱利個人建構理論探析[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7] 高峰強.個人建構論與認知失調論的對比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1997(5)

[8][美]Jerry M. Burger .人格心理學(第八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9][日]山下英子.斷舍離[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10][日]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M].譯林出版社.2012

我猜你還會喜歡少華進行自我探索的文章

我對事勇敢對人害羞,你呢?

越反思越相信愛情

整理是勇敢者的遊戲

第7期訓練營第一課:自我探索的模型


推薦閱讀:

支持你每天勤奮努力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學習的原動力是什麼?
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30. 摸著石頭過河:有了大方向,就趕緊行動
如果我們是《金鎖記》里的長安或長白,如何避免七巧帶來的影響,形成健全的人格?

TAG:自我认知 | 个人成长 | 认识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