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溫度計的古代,是如何控制窯溫燒制瓷器的呢?

過去燒窯是有專人把管的,稱之為把頭,又叫把樁,

那是相當牛逼的職業,既有高工資,又有高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高級HR。

一個小工混到把頭至少需要二十年的經驗,還不一定能夠當上。

燒窯首先要判斷窯里大概的溫度。

這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和技巧,這是只有把頭才有能力做到的。

燒窯時是用磚把窯封起來的,留兩個孔,一個進柴,一個觀察。

不同的火焰顏色表現不同的溫度,木柴的質量和乾濕度,窯里氧氣的濃度等因素都影響火焰顏色。這時就需要把頭的經驗了。

判斷窯溫有好幾個辦法。

1、有一個常用的辦法。在窯里近觀察口處放若干瓷土捏的圓錐,尖頭圓底,叫火照。它在高溫時會變紅變軟,彎下來。把頭隔一段時間用鐵鉗夾出一個,看它變軟的程度,就可以來判斷大概的溫度。

2、還有一個不可為外人道的辦法。朝窯口裡吐口水,口水在蒸發前會變成跳動小水珠。把頭能夠根據水珠跳動的高度判斷溫度。

判斷溫度只是燒窯的一個環節,把頭還要掌控溫度的變化。

即升溫和降溫的速度,和最高溫的持續時間,這是燒制瓷器的過程中很為重要的。

1、要控制窯里的氧氣濃度。比如銅釉,在高濃度氧氣時是紅色,反之是綠色。著名的青花釉里紅,紅色只能在1345至1355度的區間(低了是黑色,高了是無色),和特定的氧氣濃度時,才能出現,而且還要保證青花的發色,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民國時說:青花帶紅,價值連城。

2、合理擺放瓷器的位置。窯裡面不同的位置,溫度也不同。把頭需要把不同溫度要求的瓷器安排在合適的位置,有時這工作由專門的師傅完成,叫滿窯,也是經驗活。

曾在一本晚清筆記里看到過一個典故。

一個大窯突然壞了,連續幾窯出的都是廢品,老闆急了,拿二十兩銀子請一位著名把頭去診斷。把頭要五十兩,老闆一狠心給了。結果把頭走到壞窯的院子門口就掉頭回去了。老闆追去問,把頭說,你叫工人進院前把鞋底擦乾淨。老闆回去照辦,果然好了。原來此前有運礦土的車隊經過,把大概重金屬一類的東西灑在路上,被工人帶進坯房,污染了坯和釉。

所以,過去的把頭就是活生生的溫度計,

他們靠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與技巧,

來判斷、掌控著窯溫,盡全力燒制出好瓷器,

在艱苦的環境里堅守著,傳承著,這大概就是一種匠人精神罷。

想了解更多景德鎮和陶瓷的資訊,敬請關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電車難題的四種中國傳統式解答

TAG:陶瓷 | 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