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品經理閉門會_第1期_乾貨分享_AI產品經理大本營

昨晚的閉門會,大家討論太投入了,原定1個半小時,結果足足進行了2個小時!

非常感謝6位「AI產品經理大本營」團員和特邀嘉賓@趙帥前微軟小冰創始團隊產品經理,現優護家聯合創始人/COO)的參與!下面是乾貨整理(文末有現場照片),分享給大家:

話題1:AI產品經理與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區別

A:計算機發展百年,本質是信息連接……使用高效的方式(機器+交互),使信息知識的傳遞達到同頻。第一批產品經理大量產生於web1.0,第二批產品經理產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而第三批將產生於AI時代。

產品經理的批量化湧現,源於流量方式的改變(而流量又和交互息息相關)。

而AI,正是帶來了交互方式的本質改變。從智能手機到物聯網,人不再跟一款產品進行對話,而是可以同時與多種產品進行對話。每一次交互,就是一個流量(流量的場景、定義和價值,都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流量的方式由點到線的改變,再由線到面的進化,人類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正在變化。

百度開發Duer OS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數據(流量)資源枯絕。通過Duer OS連接智能終端,每個智能硬體終端鏈接一個人(或多個),機器可以獲取的信息規模變大 。

AI需要的是人才、場景、數據、演算法。

B:AI產品經理與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共同性在於,都需要考慮產品、用戶、場景。在互聯網的時代,用戶對已知生態圈產生了熟悉感,而AI產品經理需要考慮如何設計產品才能讓用戶很快適應新的生態圈——新的場景,具有很深的可挖掘性。

C:互聯網是線性結構,而AI是非結構化,不好對信息進行歸類。把AI比作人的神經元,需要通過終端來進行聲光電的信息採集,並且需要大的存儲空間。AI需要比互聯網更強大的計算能力,且需要行業的業務專家把知識灌輸到機器中,用可量化的數據模型進行總結,投入演算法,再通過機器獲取新的經驗。

D:AI產品經理工作的複雜度比互聯網產品經理要大得多。

打個比方來說,產品經理的工作產出是一個拳頭,那麼互聯網產品經理的第一步MVP,是做一個目標拳頭的mini版,是一個小的、明確的目標,並且可被拆分、倒推、可控。而AI產品經理,第一步MVP,是做一個握拳70%的拳頭,還沒有完全握緊,需要一點點的聚攏(大家自己腦補一下吧,哈哈……),是一個大概的雛形,從目標、效果、方案等等,都有各種不確定性。

比如從「數據」這個角度來說,從收集(TTS,3個月)、分析(看大量聊天對話數據,才能自己提煉規則feature)、應用(產品早期,數據的價值甚至大過技術模型演算法)到測試(產品需求、TE測試、用戶使用,數據集都是不一樣的,越來越不可控)等等,每個環節都有很大不同。

從結果看,即使是大公司中級產品經理(總監級),也至少3-6個月來適用AI產品工作,甚至都很難有自己真正獨到而深入的理解認知。因為即使前人把AI產品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總結成文檔,ta看了之後,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會遇到各種長尾問題,還是得去問老同事;慢慢的,才能逐漸對各種AI技術概念和工作環節的信息內化成自己的認知。

話題2:語音交互會不會成為下一代的交互標準

A:語音交互解放雙手,不受限制設備,可以在可穿戴設備,居家設備,音箱等上實現。音箱是一個非常好的設備選擇,因為人不會和音箱聊天,但人會發號施令,語言很具體,使機器可以準確地接收到很多指令。

D:下一代交互標準可能是「多模態交互」,不僅是語音,還會延續文字,加上肢體,圖像,表情傳遞等。這背後的原因在於:

1、AI的核心差異化方向,不是效率最優,而是情感最優。並且,人的決策,更容易受到感性影響,而非理性。(註:人類不尋求實現決策的最優化,而是採取令人滿意的結果就夠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Herb Simon)

2、而情感表達,僅靠語言文字遠遠不夠,長期來說,更重要的會是「多模態交互」。(註:梅拉比安模型,感情表達=內容7%+語調語氣38%+表情肢體語言55%)

3、好比飛機擁有多個引擎,其中一個引擎出了故障,飛機仍然可以飛行。比如,運用多模態交互的話,在極端情況下,比如語言功能disable了,仍然可以通過眼神、肢體、表情等表達。

話題3:聊天機器人

A:小冰在早期設計時,PM們先對地址欄,聊天對話框等帶有輸入框的產品進行體驗,看哪個框的輸入最不疲勞。得出的答案是聊天對話框。因為搜索帶有目的性,而面對聊天對話框是無目的,無壓力感的。所以確定了聊天對話是最佳人機交互方式。制定了小冰的產品方向是用聊天的方式做搜索。但如何能不能讓用戶聊的話題跑出控制,如何在聊天中控制用戶的話題方向成了重點。所以小冰這方面的設計是使用自由聊天加兜底聊天的方式。

多輪,開放域聊天,容易聊斷。起初可能是因為語氣詞(哦、好吧、啊等),在改善後發現聊天的實質是用戶與機器人在聊一個主題故事,當一輪話題結束,設計小冰回溯前5~8句對話,提取一個小冰擅長的話題對用戶進行發問,使話題重新展開,CPS增加效果顯著。

聊天產品中CPS是唯一參考,但還可以參考的指標有:哪些用戶群體在聊,性別分布,時間分布,活躍態度,所在環境等。了解用戶是在什麼場景下與機器人聊天最多有很大的影響。

聊天產品的挑戰是:

技術 - 兩端看產品,回答準不準,回答傻不傻(太傻不像人)。

產品化 - 能不能找到更貼近場景的機器人

商業化 - 如何使B端C端的用戶買單。

B:可否通過指令形式,讓用戶思維發生轉化使聊天更可控。

C:目前技術受限,產品需要用產品設計來規避技術上實現不了的效果。

D:CPS是不是最終的唯一評判標準?不一定。未來,更應該從「效果」角度出發,比如小孩半夜哭了,那陪伴兒童機器人能否通過幾輪交互讓小孩不哭?如果能達到效果,其實交互輪次越少越好,不應該為了交互輪次而提高交互輪次。

話題4:AI與醫療結合的可能落地點

E:1、文本識別。僅滿足了提升效率,仍不能從本質上提升診斷正確率。

2、影像識別。眼底判斷糖尿病(準確率能達到90%以上,但其實人也能做到) 、皮膚癌。目前對內部器官的疾病診斷尚難實現。

3、輔助診斷

A:AI在醫療上有兩部分比較成熟的應用,一個是純工具性質,以輔助識別為主,比如文本識別,影像識別。另一個是知識圖譜性質,以輔助決策為主,比如梅奧診所在做的輔助決策系統。

目前醫療監管太深,並沒有很多可以在公眾分享的大數據。個人身上的生命指標數據多,但到醫療範圍,僅能通過數據的趨同性去進行判斷。

至於優護家,是做基層醫療數據平台的公司,主要的產品是居民智能評估引擎。

F:健康APP希望能提供運動處方,但目前數據來源比較單一,僅能通過體感設備進行睡眠數據、運動數據、器械數據的採集,指標單一;缺乏日常數據,需要結合心跳儀、血糖儀等醫療儀器才能獲得更貼切用戶的健康數據,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處方建議。

D:有家「AI+醫療」公司,想用機器學習做醫療影像識別,提高醫生的看片效率、降低誤診率。但在走了彎路後,他們第一步真正產生價值的是,做專門給醫院提供影像圖片的雲存儲服務(因為這個領域的圖片太大,但每年只看1、2次,存在阿里雲上非常貴、不划算);有了這個基礎,第二步,他們給一線城市主任醫師提供指導二三線曾是醫院醫生的機會,增加其業務數據和收入;有了前兩步,積累了信任(還有數據),各家醫院才慢慢願意接受其真正想做的醫療影像識別AI服務。

話題5: AI或大數據與人事檔案/資源信息管理的結合點

C:檔案不能對外公布,需要去挖掘對系統的幫助,找不到良好的入口點。方向:1)一個崗位,需要什麼人來匹配,任職經歷。2)考評時,通過評級打分;3)記錄操作日誌信息,再分析哪些系統可以優化,簡化流程,通過流程組合減少漏洞,提高效率。

A:To B 的BI,解決內部的決策問題+運營問題

B端客戶,其實是to Business Person,買單決策人+使用角色人

行業定了,行業功能就定了,不容易增減,解決大運營效率+小運營效率

注1、「AI產品經理閉門會」,是僅限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成員可報名參加的線下閉門交流機會;每期邀請5~7名AI產品經理(或有產品sense的AI技術人才)參加。

我會根據團員的背景和需求,來match每次參加人員,甚至會另外邀請重量級嘉賓(比如本期的@趙帥 )。

注2: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 ,是黃釗hanniman建立的、行業內第一個「AI產品經理成長交流社區」,通過每天乾貨分享、每月線下交流、每季職位內推等方式,幫助大家完成「AI產品經理成長的實操路徑」,詳情可見 fantuan.guokr.net/group

-------------------

作者:黃釗,圖靈機器人-人才戰略官,前騰訊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知乎/在行ID「hanniman」,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分享人工智慧相關原創乾貨;200頁PPT《人工智慧產品經理的新起點》被業內廣泛好評,下載量1萬+。


推薦閱讀:

TAG:人工智能 | 产品经理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