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書單 | 他們在島嶼寫作
上半年在台灣交換,吃喝玩樂做鹹魚之餘,還是啃了幾本書,以製造「看吧我沒有浪費生命」的幻覺。是以為記。
1.《這些人,那些事》
吳念真
「午夜讀此書,頓覺人生海海。」
並不是從文字認識吳念真。先在楊德昌的《一一》里看見他,中年男人,一家之主,沉默地應付波瀾混亂的生活。接著發現他是侯孝賢《悲情城市》的編劇之一,兩個半小時說盡轟轟烈烈的大歷史下,一個普通家族的悲歡離合。再搜索他近期的訪談,吳念真已是吳老,鬢角斑白,姿態從容,半生波瀾都藏進嘴邊那絲雲淡風輕的笑。
最後才是此書。我感激這相遇的軌跡。
始終覺得吳老像個說書人。打開《這些人,那些事》最好的方式,不是閱讀,而是聽。
書和說書人是分不開的。想像吳老的姿態,想像吳老的語調,讓故事進入你的耳朵:《茄子》里三五十年吃不下茄子的小兵,《思念》里孩子手中輕輕飄動的同桌女孩的髮絲,《寂寞》里抱著妻子、兒子、女兒三人相框自拍的男人……你會明白什麼是娓娓道來,什麼是意猶未盡,人生海海。
然後你會知道,說這本書像《故事會》、像《知音》的人,他們所忽略的,正是背後那個說書人。
麥兜說,其實他也不知道什麼叫感動,只是心裡直翻騰著,有一點兒想哭,很難受,又很開心。這本書安靜,剋制,不渲染大悲大喜。
微妙往往比激烈更豐富。
家長里短,市井人生,一字一句,皆是情義。故事如同火柴,在寒夜裡燒起來,給長途跋涉的旅人看見了,取個暖,能接著上路。
2.《孽子》
白先勇
▲ 《孽子》連續劇DVD封面
《蓮花落》——《孽子》舞台劇主題曲
唱:楊宗緯 詞:林夕記住了你輪廓
忘掉了我死活冰涼的淚該往哪裡流落擁抱曾經暖和命運何曾承諾用情夠深就不忍心逼迫夢在胸膛醒來卻流離失所本來只要倆人填滿一個角落如今都是錯找對了人為什麼更難過
愛 因為愛上了誰 變齷齪倘若 慈悲的陽光眷顧我能否照耀著我們直到慾望隨蓮花開落夢本單純只有怪呼吸混濁生來只要撐住沒有你的寂寞就不會有錯擁有過你為什麼要懦弱天 怎麼要比誓言還執著倘若 旱天雷能保持緘默
讓我赤裸裸愛一場赤條條來去也不用誰為我解脫
前不久,白先勇到台灣師範大學演講,從《紅樓夢》談到《孽子》。說起《孽子》發表三十多年來,改編過電視劇、電影,也排過舞台劇,各有各的藝術成就。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舞台劇版本。他當場放了舞台劇的主題曲,楊宗緯演唱,林夕作詞,就是上面的《蓮花落》。
情感濃烈的歌詞,配上楊宗緯的哭腔,像火紅的蓮花一下子開到人心裡去。
白先勇談過他創作的啟蒙:「一個冬天的雪夜,我在宿舍里看完《卡拉馬佐夫兄弟》,已是天明,只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心中突然湧起一陣奇異的感動,我不是基督徒,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那一刻我的確相信宇宙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正在默默地垂憐著世上的芸芸眾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部驚心動魄的曠世傑作,激起了我那片刻幾近神秘的宗教情感,猛然間我好像聽到了悠悠一聲從中古教堂傳出來的格里利聖歌,不禁一陣憫然。
我想,我之所以創作,是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的痛楚變成文字。」
白先勇以極大的悲憫,寫了一群在「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這群青春鳥們,背負著「無希望的貧窮及無未來的愛情」,繞著新公園的蓮花池,一圈,又一圈。
書里的郭老說:「這些鳥兒,不動情則已,一動起情來,就要大禍降臨了!」按白先勇自己的話講,他「一向喜歡寫愛得死去活來的感情。」所以有了龍子和阿鳳。
回想這一對新公園的傳奇,我不由想起程蝶衣,想起那句「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了,龍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以近乎朝聖的心態體味這般激烈,因為它太稀有。社會學家約翰﹒漢尼根(John Hannigan)說,瑰麗壯觀的新都市文化向我們承諾的,是一種安全性刺激——動物園裡的獅子,遊樂場里的鬼屋、魔法主題的咖啡館,至多到迪士尼的90度過山車——沒有風險的冒險。
生活方式如此,人際關係亦然。我們活得太安全,安全到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可能更大的危險——心靈的麻木與荒蕪。
「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這是簡媜送給讀者的一句話。藉由《孽子》,我們看見真正熾熱的心靈是如何遍體鱗傷地,認真地活著。
3.《複眼人》
吳明益
掌海師說,瓦憂瓦憂島人曾為所有的星星寫歌,因為星星是在太多了,所以瓦憂瓦憂的歌也沒有人真正學得完。如果有人聲稱自己唱了一首新的歌,那人必定說謊,所有的歌都是舊歌,這是為什麼有時候你聽到一首陌生的瓦憂瓦憂歌曲也會掉淚的緣故。」——《複眼人》
若想進行台灣環島游,蘇花公路是必經之路。背包客念茲在茲的清水斷崖即在此路。駛在繞於峭壁山腰的細絲帶上,右手邊太平洋藍得憂傷,回頭望,左邊山壁蔥蔥鬱郁,恍如山神居所。
那試問,此番山海面前,拍完風景照你還願意停留多久?若目的地是台北,你會選沿海岸線的北宜公路開三個多小時,還是走橫貫山脈的雪山隧道,不到一個小時?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對觀光客如此,本地人更不消說。宜蘭人呼籲政府解決交通問題,於是1989年,政府敲定修建北宜高速公路。其中,就包括橫貫中央山脈的雪山隧道。
13公里的隧道,修了整整15年,比預計時間晚了8年。
13人殉職。
美國探索頻道特地為雪山隧道拍攝了紀錄片,片頭第一句話:「台灣雪山隧道,人對抗山。意志,毅力,科技的終極挑戰。」
科學贏了。人贏了。
但我們忘了問,該不該打這場仗。
於是吳明益問了,「快速到達一個地方是一種生活形態,繞過去則是另一種生活形態,我們以為自己在進行一種科學的選擇,其實是在進行一種生活形態的選擇。」
改造自然,戰勝太平洋,征服喜馬拉雅……我們對這套話語習以為常。我們征服山海,接著征服星空,還想征服死亡,彷彿征服成了我們和世界相處的唯一方式。
事物一旦對立,自我就立刻抽離出來,使其變成他者。剩下的價值判斷標準,便只有功利:有用,留之;無用,棄之。於是我們沒有理由為其憂傷。
吳明益讓《複眼人》替我們憂傷。在這本詩意、魔幻又哀傷的未來小說里,瓦憂瓦憂島的次子、喪夫喪子的阿莉思替我們憂傷。在憂傷中,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和山海的關係,再推及生命與生命的關係。
楊照在序里寫,「對待環境的態度,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勢必影響人如何看待生命中其他事物,包括人際關係,包括愛情,包括自我生命的選擇。」
我們丟東西的速度越來越快。垃圾可以丟,簡訊可以丟,家鄉可以丟,夢想可以丟,愛人也不難丟了。但莫忘了,「我們曾經以為已然棄絕的記憶與物事,終將在海的某處默默聚成島,重新隨著堅定的浪,擱淺在憂傷的海灘上。」
但願那時,我們還沒丟掉自己。
4.《無傷時代》
童偉格
也許,偌長的一生,如果都能那樣專註地等待消失,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是必須擔憂,必須懼怕的了。——《無傷時代》
閱讀《無傷時代》,是一次很特殊的體驗。讀理工科學術書籍時,偶爾會遇到一些段落,每個字都看得懂,但連成一句話時你不知道它在講什麼。讀《無傷時代》呢,每句話你都看得懂,文辭柔軟而詩意,不一會兒就想拿筆摘抄下來,但連成一本書時,你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這是一本情節連貫性不強的書。從主角的母親發現耳後有腫瘤到送她就醫之間,穿插進許許多多光怪陸離的片斷,譬如背著父親的屍首消失了二十年又出現的游萬忠,還有整個荒村停電後把自家玻璃全部砸碎的老伯……這些片段作為故事中的故事,遊離於主線之外,似乎可以無限地填充。而浮光掠影的插曲又在空間和時間上呈現一種荒誕,或是無中生有,或是邏輯不同,或是因果矛盾……它們與主線故事形成音樂般的復調,塑造出一個錯亂離奇的荒村。在這樣的土地上,空間、時間的規律被改變,因果變得模糊,人物的生死從而也曖昧起來。
這是一種迷人的氛圍。等待,時間,死亡,在場,不在場,這些關鍵詞被包裹進語詞織就的世界,形成作者獨特的標識。就好似塔科夫斯基的電影,想像奇詭,情節破碎,難以理解,但只要你接受邀請,進入他的世界,那氛圍之迷人,會令人終生難忘。
由此出發,你就可以啟程去理解,那複雜的文字迷宮背後,遠大於等待的沉傷。就像走進下著細雨的森林,撥開濕噠噠的重重樹葉,終於找到藏身其中的憂傷小孩,然後你可以蹲下,陪著他,靜靜地落下淚來。
5.《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簡媜
「我們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願意麵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然而,不管願不願意,無論如何掙扎、號叫,『老病死』聯合賬單終會找上門——先找上我們的父母,再找我們。」——《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讀簡媜,是從《四月裂帛》開始。看完後驚為天人,不曾想竟有人能把字詞駕馭到這般鬼斧神工的地步,以至於我心生羞愧——拿翻朋友圈的心態閱讀此文,簡直是暴殄天物。
若是順藤摸瓜,找來《水問》、《空靈》、《女兒紅》……你會讀出簡媜文氣中一以貫之的靈動和詩意,以及對才氣毫不吝惜的揮灑,甚至漫溢而出也並不在意。
可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事情有了變化。
有人讀後說,這是一本有老人味的書。
什麼是老人味?
是簡媜筆下 「八旬老婦努力想扣衣服的扣子,卻怎麼也扣不上」。
是張泉靈口中「一個人老了老了,就不敢洗澡了」。
中國人忌談生死,大陸如此,台灣亦是。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於是面對死亡成了我們所有漢文化裡面的人都缺的一課。簡媜想要補課,卻買不到課本。
於是她開始自編教材。
簡媜一貫用情至深,「生老病死」的題一開,我便做好迎接重墨濃悲的準備。但出乎意料的是,簡媜反而用了打趣的方式,去消解「死生亦大矣」的文化包袱。莊重而不沉重,珍惜而不痛惜,輕鬆地談「生固然不易,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未雨綢繆,才是對生命負責的表現。」 此刻,調侃比嚴肅更真誠。直到最後,簡媜翻轉了孔子的箴言——未知死,焉知生?
從面對老去和死亡里,我們才能真正學會面對生活——「我說人生吶,如果嘗過了一回痛快淋漓的風景,寫過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與一個賞心悅目的人錯肩,也就夠了。」
「一個不快樂的年輕人,不可能變成快樂的老人。」
向死而生,由生入死,是一堂必修課。
End.
——————————————————
微信公眾號:寧不默(ID:ningbumo)
關心書影、故事和如何做鹹魚,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