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是最令人作嘔的中國人

各位讀者大家好。

盛夏炎炎,每天都在高溫酷暑和突如其來的暴雨中打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瘦了?

今天我們的故事,不是殺人案:我來掛一掛一位我們的同胞,一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他的名字是:孫向文。

================

孫向文,1983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杭州,目前旅居日本。他在日本的職業是漫畫家,專欄作者等等。

我相信很多喜歡日本動漫的人,恐怕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原因很簡單,他畫的東西的畫風是這樣的:

《中國惡劣的真正面貌》—— 宣傳語是「由中國漫畫家拚死畫成」

《中國絕對無法超越日本的理由》

是不是看到這裡就感到畫風很清奇了?

孫向文同學在上學時,就很喜歡看漫畫,當然這個和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中國青年沒什麼區別。從小愛畫畫,對學業幾乎完全放棄的他,在高中畢業後並沒能考上國內的藝術院校,於是便隻身來到了日本。

然而,最初他也只是打打工,業餘時間畫畫漫畫而已。讓他畫風突變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日本的一家漫畫雜誌舉辦的新人新作評選賽,並且拿到了名次。以為從此踏入職業漫畫家世界的他,卻發現僅僅憑一個新人獎的名次,離成為一名成功的漫畫家的目標還差得相當遠。放下畫功不說,從漫畫內容的構思和故事的敘事上,都是孫向文的大軟肋。從那之後,他的投稿基本上全部被退稿,生活愈發困苦,事業也毫無希望。

在漫壇沉寂了相當久的時間之後,孫向文在2013年,突然找到了一個「迅速成名」的方法:罵中國。

這就是上面那本《中國惡劣的真正面貌》的出版背景。封面上那句「中國漫畫家拚死畫成」,應該不是遭遇了什麼政治迫害,而是他那時在日本快餓死了。

這本《中國惡劣的真正面貌》,在amazon上就可以買到(說實話,這也是我在日本這麼多年,發現的唯一一個能夠買到這本書的渠道...),從銷量來看非常一般。然而,因為孫向文的身份是「一名來自中國的普通漫畫家」,所以馬上被那些對中國心懷不滿的人,拿來當做「這就是中國真實情況」的參考書。

-------------------------

給他出版這些書籍的,是一家叫做「大洋圖書」的出版社。

這家出版社以出版成人色情雜誌為主,內容大部分為「戀童癖」和「50歲左右熟女」。

除此之外,這家出版社也輔助出版一些蹭熱點的圖書。2008年,該社出版的「貓咪寫真集」,因為使用圖片全部來自日本知名的4個寵物BBS論壇,被大量的寵物主告上法庭,抵制該書籍及出版社。最終導致該出版社被迫賠償後,召回了所有相關圖書。

-------------------------

但是,孫向文對中國的「真實情況」,了解了多少呢?我們來挖一挖好了。

「淘寶上買東西的履歷都被阿里巴巴交給中國政府了。有個人三年前買了啞鈴,結果有警察上門來問啞鈴怎麼用。」

孫同學,把段子寫得這麼冷,難怪你漫畫賣不出去。

-------------------------

「把日本的牛奶加入1/4的水,再加糖,就是中國產牛奶的味道。」

孫同學,原來你家以前用奶粉騙你是鮮牛奶呀?一般孩子是親生的話,家長是不會這麼乾的。

----------------------------

「中國的巡邏警車都是豐田,反日遊行的人看到了警車,卻不敢砸。」

先不說反日砸車的事兒,中國的警車都是豐田???

最常見的警車品牌是 現代、大眾、依維柯。好尷尬,臉好腫。(後兩張是西安警車)

「日本的調整型牛奶為了瘦身、補充鈣質、防止過敏才進行調整的。中國的調整型牛奶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加了尿酸、自來水以及神秘的化學物質,其實是毒牛奶。」

來給你個啪啪啪:

2000年,日本雪印集團牛奶製品導致了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受害者14780人,是二戰之後全世界最大的食品中毒案。

1996年,日本全國奶業聯合會宮城工廠,對自家工廠的牛奶標識進行了私自篡改,為降低成本,將復原乳混入鮮牛奶中後統一打包為「鮮牛奶」進行出售。

-------------------------

「蘋果CEO庫克的男朋友叫 Benjamin Lin,長得像華人。如果他真的是美籍華人的話,那麼蘋果公司的親華政策就可以理解了。」

(我表示不想吐槽如此腦殘的一條...)

-----------------------

「我上中學的時候,喜歡看日本動漫,結果學校食堂每天都放日本兵的電影,讓我產生了罪惡感。中國人都在進行反日的活體實驗。」

(我表示也不想吐槽如此腦殘的一條... 你真的上過中學嗎?哪個精神正常的中學生會在食堂坐一中午看電視啊??)

--------------------

「我在自己的書里想要引用椎名林檎的歌詞,但是被否了,日本的版權制度真要命。」

抱歉,腦殘如你,是不配用椎名林檎的歌詞的。

====================

當然,真正讓我覺得作嘔的,是孫向文最近關於「北海道失蹤的女教師」的推文:

7月28日:中國人來日本失蹤,其實就是黑下來了。估計在哪兒當小姐賣身了吧?

然後這位同學在新浪微博上專門找了一條噴福建人的評論...

7月30日:日本媒體發布「遺書」,就是為了換取日本人的同情。中國的報道是「謝謝父母,準備開始新生活了。」所以說她不是自殺,就是拋棄了父母,在日本黑下來了。

7月31日:這女人把行李什麼的都留在酒店,大家以為她遭遇了事故,但其實她留下的都是便宜的衣服和化妝品、旅行箱什麼的,為了造成「我還會回來的」的假象罷了。

7月31日:這女人閑著玩手機,卻不跟父母聯繫,這就是要永遠黑在日本的證據,這種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原來玩手機的時候必須跟父母聯繫,日本是這麼教給你的嗎?)

==================

同胞的性命安危與否尚未確認,孫向文這位同學卻一心一意地在用自己的推文,對日本的反華勢力大表忠心,在此刻我似乎看不到他身上任何人性的存在。

對這樣的人,我只想說兩點:

1. 我在日本認識的所有華人中,沒有任何人像他這樣無恥;

2. 我對「小粉紅」「精日」都沒有任何的好感,因為我認為,人不應該為了一個標籤就去跪舔什麼勢力。儘管如此,我也不會去主動攻擊任何一方,因為畢竟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人生信條。

但是在人命面前,一切意識形態之爭都是下流胚。

==================

關於失蹤的女教師的最新消息:

一名叫做「石川megumi」的日本女性轉發了這條消息:

「一名貌似是失蹤的危小姐的女性,23日上午出現在一家便利店的監控畫面里。附近的一家有名的麵包店也反映,她當天曾經來買過麵包。這應該不是要自殺的人會做的事情,讓我們不要放棄希望吧...」

=================

最後再給大家看下孫向文的新動態:

2016年7月16日,他發推說:「我要加入日本國籍。」

然而,他在7月30日又發了一條:「我的聽力水平不好,看電影的時候還得開字幕。」

去日本都10年了還得開字幕才看得懂電視... 嘖... 所以現在你知道為啥申請國籍被拒了嗎?

====================

後記

這是我自己關於上面內容「孫向文」的反思,算是說給我自己的,也算是給我所有的讀者的吧。

在我看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始終堅信這一點。儘管因為意識形態、政體的種種區別,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人民參政議政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總歸有一點是不變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讓人類彼此相處得更好。

所以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把國家看作是我們共同養育的孩子 —— 無論從稅收還是參政的角度來說,這都是事實 —— 那麼這個孩子如果在成長中遇到了問題,家長是有義務去幫他指出錯誤,並且協助他來改正錯誤的。我想,這樣的行為是出自於愛。

然而,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了錯誤,你選擇去別人家說「我的孩子又蠢又壞」,甚至在公開場合編造「我的孩子是個垃圾」的謊話,這會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而且只能顯示出你自己的無能和缺乏責任感。

同樣,一味地溺愛孩子,只給與表揚和稱讚,這也無法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放棄這個孩子的培養,但是對他的問題不聞不問,同樣是缺失責任心的表現。

做家長是否需要考試?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是所有人都應該明白的:做家長需要責任感。

我寫到的那許許多多殺人案,相信大部分讀者都能感受到一點:「成長環境缺失」造成了人的墮落,促成了犯罪行為的形成。缺乏責任心,甚至本身就存在嚴重問題的家長,在這些案子中難逃其咎。

這就是我想說的,我自己的反思。

-----------------

但是孫向文在這件事中,他做的最過火的,是用推文,對在北海道失蹤的女教師危秋潔進行的惡意揣測。

無論你對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人有怎樣先入為主的壞印象,但對於人命關天的事情,卻表現出一幅幸災樂禍甚至是落井下石的嘴臉,這不是任何心懷善良的人可以接受的行為。無論你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在屏幕後面鍵盤前面,當個看熱鬧、攪渾水的看客,這是缺乏人性的表現。

想入日本籍也好,想入任何一個國家的國籍也好,首先當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加入日本國籍的條款里,這一條你恐怕不會不知道:

素行が善良であること(素行要件)

也即是說,在加入國籍時的面試中,面試官會對你的品行進行詳細的判斷:是否有過違法行為、是否在申請中有隱瞞內容、是否從事過違反公眾良俗的職業、是否處於民事訴訟之中、是否與非法團體有所聯繫、是否有說謊的習慣等等。

孫向文在關於北海道失蹤女教師這件事中,對女教師行為的惡意揣測,其實已經構成了名譽損害。無論事件結果如何,危秋潔的親屬都有權對孫向文的這一行為進行起訴。而一旦民事訴訟成立,他未來的「歸化日本之路」,恐怕又會岌岌可危了。

恐怕他並沒有歸化律師,也沒有人會在事前告訴他這一點。作為證據的截圖我們大家都有,放心吧。

不過這樣挺好,嘴賤也有報應。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Twitter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