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中小資產階級們的焦慮,每月總要被消費數次,成就幾篇100000+
昨天,朋友圈又被一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給刷屏了,看了一下朋友圈轉發的人,都屬於「北京、有點錢、但買不起房」的中小資產階級們,在我看來,是他們在大城市裡的焦慮,養活了這篇100000+的文章。
這篇文章寫得好嗎?在我看來,既寫得好,又寫得不好。寫得好的地方在於,他用一種直接而感嘆的手法,寫出了中國的一個群體——中小資產階級的憂愁,講真,這樣的寫作方式很適合當下互聯網上的快餐式閱讀:只需要表達情緒、站好立場就行了,不需要講邏輯和道理。
中小資產階級,一個在中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群體,月薪從數千到幾萬不等,他們CHANEL、萬寶龍、BV纏身,談事的地點經常在星巴克,出入的是寫字樓,可是,他們唯一買不起的就是房子,這使得他們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裡,很沒有歸宿感。北京、排外、房價、工資、加班、關門歇業……一系列的關鍵詞堆砌起來,被這些外地過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看到,簡直就是觸動了敏感的神經,一把老淚掉了下來:還說什麼呢?趕緊的!轉。
他寫得不好的地方在於:太過於矯情,把生活的選擇當成了必須,把生活的愁苦放大到全部。文章的結尾,作者甚至還定義了生活的真諦:
沒有五套房,你憑什麼氣定神閑?憑什麼感受生活氣息?憑什麼像北京大爺一樣逗鳥下棋,聽戲喝茶?
這篇文章不僅僅定義了生活,還定義了「什麼叫非生活」:假如你在北京沒有五套房,那麼對不起,你屬於假裝生活的那2000萬人。
作者崩塌的三觀和撩起讀者情緒的本領,讓人不禁想起了咪蒙。從情感上來講,你會被他所打動,可是如果你掰開揉碎了說,你會發現他的三觀是崩塌的:
沒有人情味的,其實不止北京。
作者在文中說:
北京人很忙,忙到晚上11點,還在三環路上堵著;北京社交時間成本真的太高,高到從石景山去通州吃飯,還不如去天津來得快;北京真的太大,大到根本就不像一個城市。
講真,不是北京人忙,而是現代都市的年輕人都忙。大家忙著掙錢、忙著結婚、忙著帶小孩照顧家庭。假如實在沒東西可忙了,他們也會裝作很忙的樣子,低頭不停地按手機,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爛。可能他們是真忙,也可能是他們喜歡別人看到自己很忙的樣子,總之,一切印合了《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句話:
人活一輩子,不是忙著生,就是忙著死。
城市的增大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必定造成城市的擁堵和擴大,以及人情的疏遠。我最近買房,就深刻的感覺得到:新建的電梯房,很明顯沒有樓梯房有「人情味兒」了:大家門窗緊閉,互不干擾,頂多出門的時候不小心撞見,打個招呼、寒暄一下。
不像樓梯房,隔著對面就能互相打招呼,下樓去會有人叫你坐會兒、閑聊會——可是,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啊,雖然沒有了人情味,但你也獲得了難得的清靜、獨處的空間,還記得以前住樓梯房時,被樓下大聲講話吵醒的午睡嗎?還記得做作業時被對面走廊的人唱歌打擾但是礙於鄰居臉面不敢吱聲的時候嗎?是的,你沒有了人情味,但是你也多了份私人空間。
與城市現代化一起崛起的,是個人主義的抬頭:人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需要不被人打擾。你得到了這方面,必定損失那方面,別得了便宜又賣乖。
你說北京的社交時間成本很高,晚上11點,還在三環是哪個堵著。可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這麼堵,這麼糟糕,你還是捨不得離開北京?很顯然,你捨不得北京的資源:他有全國最好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還有最好最耀眼的公司、一起共事的人才,你相信,你的才能在這裡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可是,資源一集中,人必定多,人一多,必定堵,凡事不可佔兩面,別得了便宜不說,只說差的,這不公平。
文章的作者張先生說:北京太大,以至於西安的同學給他打電話,也說自己在北京,他問同學在北京哪裡?同學說:我在北京十三環。
其實,沒有哪個同學,會因為你隔得遠而覺得你疏遠,只覺得你沒有花時間陪他而覺得惋惜。
在北京買房的,不一定是北京人。就像在長沙買房的,不一定是長沙人一樣。
從文章的第二段開始,作者的邏輯就有點開始錯亂了。首先說:「北京其實是外地人的北京」,因為「如果要讓中國人評選一生中必去的城市,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北京。」
又說:「北京是終歸是北京人的北京。」,因為「老北京人的這點生活氣息是從基因里傳下來的,也是從屁股下面五套房子里升騰起來的。」
總結下來就是:北京涌動的大都是外地人,但是真正屬於這裡的,是擁有五套房的老北京。
其實我想說,在房價面前,不分北京人和外地人,只分有錢人和沒錢人,有遠見和沒遠見的人。就拿作者本人來說,張先生自述「2006年,張先生來北京……」
如果我沒記錯,2006年的一天下午,我們的選修課老師推進教室的門來,驚訝地告訴我們:「你們知道嗎?北京上海的房價已經到1萬塊錢一個方啦!真是嚇死人!」如今11年過去了,你連個首付都沒付得起,這能夠怪誰?
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在長沙生活了20多年的長沙人,在拆遷的時候,也見過很多4口之家擠在50平米屋子、上公共廁所的長沙土著,甚至還看見過本來就有房的長沙人,但是為了有錢供自己花銷,房子拆了以後不再打算買房,只打算租廉租房的人。
與此同時,我也見過在長沙買四套房的外地人。結婚幾年,從沒有見過1萬元的現金,生活永遠過得緊緊巴巴,錢永遠用於房貸上面。但是談及房子,他們已經擁有了4套,當年3000買的房子,現在漲到了10000一個方。令我這個拼盡全力好不容易買了兩套房的土著羞愧不已。
我想這種現象不僅僅是長沙,同樣也發生在北京。在房價面前,至少在作者來北京的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只分有錢人和沒錢人。
一次又一次被消費的北上廣深的中小資產階級們
幾乎每個月,中國北上廣深的中小資產階級們,他們的焦慮都要被自媒體消費幾次:
前有《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對已經在北京買了套50平米房子的夫婦,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們一個重要的道理:其實有房沒房無所謂,愛情才是。
後有新世相組織的「逃離北上廣「的活動:
這個活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你逃離了的北上廣,最後終究還是要回來的。
現在又有《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一文告訴你一個崩塌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了生活:
沒有五套房,你憑什麼氣定神閑?憑什麼感受生活氣息?憑什麼像北京大爺一樣逗鳥下棋,聽戲喝茶?
於此同時,他還定義了非生活:假如你在北京,沒有5套房,那麼對不起,你是在假裝生活。
不僅如此,現在誕生出了一個「北京,北京套餐」系列,總有一款適合您:
北上廣的中小資們,在這些莫名其妙的文章里被一次又一次地消費。你們覺得這些作者是在為你表達心聲,其實是在消費你們的焦慮。與其說是在吐槽中獲得快感,不如說是在崩塌的三觀中接受一種絕望:有五套房,你就能生活,沒有五套房,你就是在假裝生活。而事實上,在這些看文章的人中間,有幾個人能在北京買五套房呢?恐怕99%的人,就是傾盡三代人的力量,都買不起吧?
實際上,生活都是選擇的結果。你們說「故鄉是回不去的遠方」,誠然,從農村和偏僻小城市出來的你們,讀完大學以後,回到故鄉去種地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但是,也沒有人逼你們非要留在北上廣深:一年前,我覺得自己非得留在廣州不可。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我的人生還有很多東西要追求,我不能把自己一輩子的時間都綁在房價上面。一年後,我在這個城市裡買了房,心頭最大的石頭放下,感覺終於能追自己想追逐的東西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歡迎你來長沙一樣的二三線城市生活,這裡只需要你有本科學歷和工作就能買房,關鍵還很便宜:均價不到10000一個方。
如果你堅定留在北上廣深,那麼擁擠的交通、擠占的資源、高企的房價,這些都是你要承受的,這些是你選擇的結果,並不是生活強加給你的。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生活不是一場苦大仇深》,在這裡我還是想說,生活不是一場苦大仇深,一邊享受著大城市帶給你的便利:24小時便利店、隨處可見的好吃的飯館、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邊抱怨著這裡的一切不好,沒必要,生活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變得更好——相反,你只會因此而變得更悲觀。
眼下,北京這2000萬人的可悲之處已經不單單是他們在北京活的好不好的問題,可悲的是,這2000萬活不好的人成了自媒體人的寫作素材。而他們,還在這些自媒體人支離破碎的價值觀里,一次又一次地沉淪。
推薦閱讀:
※全美1月公寓租金市場趨勢:冬季過後租金或將回升
※技術貼:我是如何決定買一套房的?
※2018年你的月供會增加嗎?一文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