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正宗的潮汕砂鍋粥是怎麼樣的?

工作很忙,這天氣也熱得討厭,一周裡面半島君最期待的,便是下班後,和朋友吃吃宵夜。一煲鮮甜的砂鍋粥、半打滋滋作響的炭燒生蚝,再加碟蒜蓉炒通菜,這樣的良辰美食,夫復何求啊~

北京的宵夜有望京小腰、北新橋鹵煮,相比起來,廣東的粥粉面、海鮮小炒雖然秀氣了些,但也使得全國吃貨為之折服。

拿砂鍋粥來說,蝦蟹肉菜與米粥同煮,沒有過多的烹調,卻好吃得幾乎吞掉舌頭。

從賣相來看,這鍋粥活色生香,那飽滿的蟹鉗、黃油蟹膏、大蝦子、香菜碎末,在咕嚕~咕嚕冒泡的粥湯里,翻滾個不停。

雖然都是粥,但在做法和味道上,潮汕砂鍋粥和廣州生滾粥卻是截然不同。

到底,砂鍋粥里蘊含了哪些飲食智慧和講究;這碗粥和深圳的改革開放又有著怎樣的聯繫...今期,半島君和你到大吃省,一起解開這些食的秘密。

大排檔是怎樣煲砂鍋粥的?

生滾粥與砂鍋粥的不同,得從粥底講起。廣州人煮白粥,會事先用油和皮蛋腌米,加腐竹同煮,務求米粒「爆花」,有綿滑糊口的質感。

潮汕人就不一樣了,爽口大米要落到胃袋才叫安心。平日里煮粥,他們喜歡用短胖的肥仔米(又叫珍珠米、粳米),加水煮至「開花」,也就是米粒剛熟的狀態,熄火,讓餘溫使粥熟透,並析出米油。

煮粥沒有巧,三十六下攪

攪拌也是煮潮州粥的技巧之一

以前的潮汕人重體力勞動,飲食上既要清爽又要飽肚,所以粒粒分明、粘稠軟香的米粥最適合他們。

老一輩又有筷子扒粥的吃法

當粥底熬到七、八成的時候,就要加入各種海鮮肉類提鮮,最經典的必定是蝦&蟹。平日里,我們兩到三個人吃的話,會柯打一斤九節蝦、一隻膏蟹(大概一斤六兩),鮮上加鮮,甜味絕對很足。

如果有朋友對海鮮過敏,點黃鱔排骨、鷓鴣雞肉也不錯,這些都是鮮味很凸出的食材。

等蝦蟹與白粥「纏綿」以後,米湯逐漸被蟹膏染成微黃,鮮味也融入進了每顆米粒之中,這時,倒入香菜和冬菜,用大勺子拌勻,就可以搓手開吃啦~

對了,吃蝦啃蟹的時候,一定要蘸點普寧豆醬,那發酵的醬香,會讓海鮮的滋味變得更加醇厚。

安利一家我常去的深夜食堂,深運潮州粥,在深圳東門附近。他們家放料不會摳摳搜搜,每一勺粥都能舀到蝦,而且是潮汕粥米水分離的口感,此外麻葉、魚飯、反沙芋頭等等的小菜甜品,我也超愛點的。

早上吃一碗番薯粥清清腸胃也不錯

改革開放帶來了砂鍋粥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批潮汕人走出家門,來到廣州、深圳創業,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一併把當地的飲食習慣帶了過來,這裡面也包括了一碗潮州粥。

80s的深圳火車站

一直以來,潮汕人把粥稱作「糜」(mǐ,粵語讀音和「微」相同),日常生活中人們吃得最多的,是白糜配雜咸,或者芳糜(加入蚝仔、豬骨的味粥)

砂鍋粥是在改革開放後,潮汕人在芳糜的基礎上,結合廣深的地域特色,稍作改良而成的美味。

(改良方面,像用了保溫效果更好的砂鍋煮粥;食材方面不局限於家鄉小海鮮,加進了龜、鱉、蛇等廣東的特色野味)

說到這裡,半島君不禁想起了上一次的大遷徙:50年代的香港,大批潮汕移民聚集在潮州巷,挑著扁擔賣凍粥、魚飯和滷味,這就是「潮州打冷」的前身,這兩次歷史都影響了新城市的飲食文化。

今時今日,在香港、深圳、廣州,這些有大量膠己人云集的城市,也能從中去探索潮汕飲食文化的精彩,吃到地道的潮菜,非常方便。

潮菜味鮮、價平、選擇多

我自己是很喜歡

一碗砂鍋粥,可以充饑,療胃,溯源到它的來歷,還能看到潮汕人在異鄉奮鬥的蹤跡,關於吃的意義和力量,我想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了。

有人說城市裡的生活無聊乏味,那麼希望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給到你半島便利店般的溫暖。

我的微信公眾號:半島便利店,歡迎來找我玩~

文 | 半島君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公開資料


推薦閱讀:

大陸客家話的現狀如何?
"客家人和潮汕本土人是百年宿敵"這個說法是因為什麼緣故產生的?
除了粵語區,還有哪些方言區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
廣東的河源為什麼這麼窮?
香港報紙期刊為何見不到粵語特有字?

TAG:广东省 | 美食 | 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