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我行,敗了我認,旁觀者,隨便你說。
成了我行,敗了我認。
旁觀者,隨便你說。
很多人,即使活到了很大歲數,依然沒有弄懂這個道理,人是在為自己而活。
剛入職的設計師,笨手笨腳的,會的東西不多。實習期三個月過了,感覺自己做的也就是其他人做一個月的水平。加上一些老員工的批評,年輕人就坐不住了,自暴自棄的,想要辭職回老家了。想讓我說幾句話安慰她,也告訴她接下來怎麼辦。
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你就這樣的放棄了。不過是成長的慢一些,別人批評了幾句,稍微有點被辭退的風險。可有幾個一開始就能得心應手呢,大家不都是摸爬滾打的過來嗎。專業技能的提高,可以請教前輩,一個煩了就多說點好話,再問其他人。成長的慢一點,但是自己平時多付出一些,慢慢也就趕上來了。自己不行,還不讓別人說,這並不現實。總有人是喜歡多說幾句,批評幾句的。
可這畢竟是你自己的一生,別人會說很多話,難道你要放棄自己的一生,別人一直說你不行,就一直逃避下去嗎?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學習很一般。班主任又恨刻薄。都快初中入學考試了,但我的成績還是一塌糊塗,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小崔,你肯定是考不上好中學了,班級里哄堂大笑。現在這個畫面,對我來說,還記憶猶新。
老師說的果然很對,那一年我真就沒考上。因為實力確實不行啊,自己心智還不成熟,無法專心學習。可是去了一般的初中後我逐漸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中考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高考成績也很棒,現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老師的那句話我是記住了,但是並沒有讓我有絲毫對自己的懷疑。雖然那時很小,我依然認識到了,我要努力變得更好,即使失敗,也要繼續走下去。
就像現在,隨著朋友圈公眾號的興起,很多人開始寫文章。我在知乎論壇寫了一年多了,公眾號也半年了。最開始其實並沒有人關注。連我爸都說我,你專心工作吧,你寫的東西非常普通,不會有人看的。我非常好的朋友也告訴我,現在公眾號太多了,根本沒機會出頭了,別浪費時間了。
最開始寫作,確實有難度。一篇文章要準備幾個小時,回過頭來看,我都覺得爛。細細想來,爸爸和朋友說的都挺對的。可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想把自己走難闖北的經歷寫出來,是對自己的經歷和知識的總結,也是希望能找到更多人的共鳴,幫助到更多的人。我在打造我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要被其他人的話勸回去呢?
我的知乎賬號在半年的時候,突破了1萬的關注量,到現在突破了3.3萬;我的公眾號,從零開始,現在也有了7千左右的關注量。有原創,有打賞,還成為了騰訊廣告的流量主,在大家還在為王者榮耀充錢的時候,騰訊爸爸每個月都會給我廣告費了。
我現在開始研究人格,發現人的思維方式確實有不同。我和那位設計師朋友就是兩種類型的人格。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不一樣。人格心理學上將我的表現劃分為高自尊類型,那位設計師朋友就屬於低自尊類型。
自尊強有力的影響著人們的期望、行動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高自尊的人願意檢驗他們對自己的推斷的有效性。高自尊的人自我認可程度很高(肯定自己的整體價值),他們往往傾向於接受其他人,甚至包括那些和他們意見相左的人,並且一般具有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高自尊的人期望把事情做好,他們會努力嘗試,很可能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功。他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自尊的人有很強的自信心,並且對自己的優缺點也有很現實的評價。與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常常把事情往壞處想,而且付出的努力較少――尤其當任務充滿挑戰而且費力的時候。因此他們在學業、事業中取得的成功也較少。通常低自尊的人用不斷地批評來勝過他人,因而常常使自己變得孤立。同時,低自尊的人又常常過分專註於這些不被接受和拒絕,這又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自尊,形成惡性循環。低自尊的人會抗拒變化,因為低自尊的人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正面反饋。
有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少,導致我們並不能清晰的看清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如果自己是那種非常容易放棄的低自尊人格,可能生活會對你更殘酷一些。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墨菲定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當壞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往往會發生更壞的事情,其實這也很符合一般的規律。如果你總是期望奇蹟發生,而不是靠自己主動去爭取,真的很容易走下坡路,難以逆轉。這個時候你更應該理智,用堅強的內心,鎮定下來,逆轉潮流。
為自己而活,不單單是強調獨特性,走自己的路。
而是你要對自己負責,承擔風險,掌聲鮮花、嘲笑譏諷甚至是打擊謾罵,你都要扛過去。
人為自己而活,旁觀者,隨便你說。
推廣內容
我們有三個職業社群,設計師、程序員和金融家,等你來加入。加我微信290764023拉你入群
另外為了篩選,我們有一個付費社群,精英共進社,都是行業精英和積極進取的年輕人,關注公眾號,讓時間慢下來,後台有入群方法。
這個付費群,要求必須是精英人士或致力於成為精英人士的上進青年
1、你將隨時可以在群里提問或直接向崔叔提問,因為彼此更了解,回答更有針對性。
2、每天早報速讀,定期資源討論以及圓桌會議。
3、你的精英人脈從此開始。
推薦閱讀:
※處好人際關係的經驗有哪些?
※求助:無法被壓抑的真實
※中國人是否能內省?
※056 人性模型——核心動機
※你能改變你是誰么?|人格學家推翻了自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