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有些東西沒用,為什麼我們還很著迷?

引言 | Who is your Rachel?

美劇《老友記》里有一集,男主Ross面臨一個選擇:新歡Julie,舊愛Rachel。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列出二人的優缺點,進行理性比較。

Ross這個二貨就真的一條條列下去了。在Rachel的名單上,全是缺點:比較膚淺、只是服務生、甚至連腳踝比較胖也列出來了。在Julie的名單上,幾乎全是優點:大方得體、名校博士、相處融洽,但在列缺點時,Ross喃喃說了一句:She is not Rachel.(她不是Rachel)

你看,人生而感性。你很難用「有用」、「無用」等純理性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或事。這在汽車設計中會形成一大困惑。

那,一起來看一下汽車設計中的Rachel吧?

一、汽車既是代步工具也是品味的象徵

汽車作為移動載體,陪我們走過了131年。這是幸福的131年,人們得以用生物能以外的能量,以車輪為單位,驅動我們不斷向前。

會不會很感動?

當然,不少感性的人,雙眼都已在熱淚里泡了個澡。

但某種角度來看,汽車與湯匙、碗筷一樣,只是完成了最簡單的功能使命而已。

但一副精緻的碗筷,吃出的絕非只是美味。

Robbe&Berking德國手工銀質餐具品牌,成立於1874年,每件作品不僅至少歷經100道的手工精細加工,而且還能達令人驚嘆的60微米鍍銀厚度。許多知名高級旅館、頂級餐廳,甚至是皇室宮廷、領事館等都對Robbe&Berking情有獨鍾。

▲愛奢華這事兒,全世界都一樣

就如smart是賓士與Swatch的跨界碰撞的產物一樣,BMW也曾嘗試與這位餐具里的「皇后」合作。不同於堆砌高科技的手法,設計師劍走偏鋒,在BMW 760Li(定製版)上以純銀雕琢雙腎型水箱護罩、門坎與車尾飾板等內外飾,並配以純銀打造、搪瓷手工雕琢的藍白廠徽。

事實上,銀相比傳統的材質譬如鍍鉻塑料並沒有實用性上的提升且更容易老化,但BMW 760Li(定製版)的品味瞬間提升的不止一點點。

▲BMW的私人訂製部門深知這個道理,寶馬7系施坦威限量版就是與世界著名鋼琴品牌施坦威(Steinway & Sons)攜手打造的車型

通過與著名廠家合作來提升高級感多少有些難操作,使用高檔材料因而成為了廠家最慣用的手法。比如賓士S級車會在方向盤和中控台上採用胡桃木裝飾,捷豹XJ/XF的木質飾板甚至必須從同一棵樹上的相鄰部位截取,只為成品的紋路和色樣能更為吻合統一。

▲這樣的設計會比塑料材質更耐用嗎?可是高級啊!

二、極具辨識度的文化讓心靈共鳴

BMW Art Car的構想誕生於1975年。BMW希望通過這個系列真實反應出獨特且具有辨識性的文化。南非母系秘傳圖案傳承者Esther Mahlangu因而受BMW之邀,先後用古老的恩德貝勒民族畫法,彩繪了BMW 525i和BMW 740Li。

古老部落藝術的神秘感究竟能對這鋼鐵之軀帶來哪種性能提升?但當你坐入車內,一切也就釋然了。四周環繞的異族色彩能頓時讓你返璞歸真,逃離工業文明帶來的冰冷感和重複感,這樣的感覺獨一無二。工業社會體系下,個性派變得彌足珍貴。

▲這是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渴望

2016年底洛杉磯venus gallery畫廊舉辦了一場名為「piston head II」的展覽,旨在體現汽車在實體與文化上的兩面性。

會上展出的比如斑馬紋定製款沃爾沃240(1993)、埃及元素哈雷戴維森(1962)、叢林捷豹版捷豹XJ6(1994)等等各個都是特色十足。

用車來表達獨特且具有辨識性的文化或許是個風雅的說法,通俗點說,當我們在選擇一輛車時,也是在對自我個性和偏好的宣誓,比如絕望主婦的主演之一泰瑞·海切爾最愛像大公共汽車的房車,碩大的圓形前鼻特色十足。

三、「無用」或許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小小夢想

都知道賽車和跑車上漂亮的尾翼能給汽車高速飛奔時提供強大的下壓力,這讓不少車主艷羨不已,於是也紛紛給自己的愛車加裝上誇張的尾翼。且不論這些尾翼的質量如何,龜速前行的城市似乎也並不需要它們。

▲這些無用的配置,就算是自我安慰,但真的管用

有意思的是,即便我們知道這只是個裝飾,但並不影響我們幻想汽車跑的更快了。可別說,小時候小編披著斗篷、整條內褲外穿,真覺得自己就是超人。

對「無用」的追求並不是新時代的產物,對於有百餘年歷史的汽車來說,曾經出現過很多有意思的設計,比如發光輪胎。上世紀六十年代,固特異將燈泡安裝在輪輞內部,輪胎採用特殊配方製成半透明合成橡膠,通上電後就會發光,一輛夢寐以求的發光汽車就誕生了。

那麼,發光輪胎有什麼好處呢?

嗯…

似乎沒有。

因為有易碎、易燃和漏電風險,發光輪胎最終消失了,但這樣奇特的設計,每每追溯汽車史,都讓人無法忽略它留下的一抹異彩。

設計師James Tristram也曾受此啟發,在自行車輪胎上加入LED燈,依靠車輪的轉動提供電力,在夜間會發出一圈或紅或藍閃爍或常亮的光環,也算是向歷史致敬了。

不同於功能至上的地氣,有時無用反而會釋放出脫俗的美。誠然,無用而美並不能成為每件「無用品」的借口,但只要這背後是有獨特的心思,同時文化氛圍又能讓你感同身受,在某天它或許就會觸動你。

車聚小結:

《道德經》第十一章的標題就是「無用」。它不是形容詞Unuseful,而是一個片語:Meaning of Nothing,即無的用處。

開頭就和車相關:三十輻共一榖,當其無,有車之周。是說車輪的輻條之間有很多「無」,輪轂與車軸相連之處也是空心的「無」,正是這些無和有結合在一起,才能讓車往前跑。

所以,Less is more在汽車設計中固然重要,但一些特定情況下的「無用」設計,也會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與不舍,那這種無用就成了有用了。

簡單點,那也算一種汽車文化。


推薦閱讀:

前端中的 Pipeline
怎樣的腳踝才是好看的?

TAG:汽车设计 | | 汽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