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時,我們在想什麼

我是喜歡讀書的,雖然我讀書少,但是這並不影響我成為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很小的時候,我就整天在家讀《萌芽》、《收穫》,上小學的時候,讀完了《水滸傳》和《西遊記》,初中時候讀《三國》和《紅與黑》《巴黎聖母院》,高中時候,讀金庸,古龍,卧龍生,瓊瑤和三毛,除了《紅樓夢》,我幾乎對一切書籍有興趣,這大概跟我的家庭有關係——我家不是書香門第,而是因為太窮,買不起玩具,就只能看書了。關於書的來源,那是另一段曲折的歲月,不在這說——這種興趣一直伴隨著我,而且大有愈演愈「惡劣」的趨勢,工作後,讀心理學,成功學,邏輯推理,醫療病理,名家散文,唐詩宋詞,五行算命,八卦星座,乃至服裝搭配,菜譜大全,幾乎是包羅萬象,什麼都喜歡讀一點,最後什麼都記不住,若是生在古時候,我可能是個雜家,簡直是太雜了。

關於讀書,有一個現象,在我看來有點矛盾。表面上,我國一直以文化大國自居,尤其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簡直如雨後春筍,網路上到處是盜版書,各大書店裡熙熙攘攘如同貿易市場,一切都是欣欣然,繁榮的跟不要錢似的,同樣如雨後春筍的,是「作家」和「寫手」井噴,似乎現在寫書成了一項門檻很低的廉價事兒。另一方面,看書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運動,周圍的業餘生活都是唱歌,喝酒,勾搭異性,看個電影就算是接受文化熏陶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的業餘愛好是讀書,抱歉,你是異類,你跟這個世界有點不搭界。於是讀書的成了異類,不讀書的成了主流。這是我的一點牢騷,大概跟本文沒有多大關係。

回到主題中來,讀書的時候,我們在想些什麼。這個問題有點大,也沒有標準答案,我要說的是,你想著什麼是你的問題,重要的是,你得想,千萬不要失去思考的能力。有句話說的好,雖然你讀過的書最後都忘掉了,但是你所有讀過的書都會反映在你的氣質里,這話有點偏頗,但不無道理,拿我來說,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披著流氓外套的文化痞子,這大概是拜王朔,王小波,慕容雪村和姜文所賜。故此,讀什麼書,就顯得尤為重要,怎麼讀書,也成了一大問題。

有一件事,是你我必須要明白的,無論是在書店,或者是網路,你所能看到的任何書籍,都是別人讓你看到的,這裡邊的別人,包括了編輯,出版商,文化監管的部門,市場需要,以及部分用腳投票的粉絲們,沒有例外,任何地方都是如此,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雖然是百花齊放,書籍遍地,但是其中良莠不齊,口水文學,反智主義,雞湯段子盛行,這些東拼西湊的東西大部分千篇一律,筆下無物,三觀極歪,如猛獸洪水,在腐蝕著本就缺乏耐心的讀者,那些字字珠璣,熬心熬夜寫出來的故事就隱藏在了這些別有用心的垃圾文字之下,如珍珠蒙塵一般跟沙礫混為一體,此乃文學之不幸,此乃寫作者之不幸,此乃讀書人之大不幸也。

作為一個愛好寫點東西的我來說,就深受其苦,我寫一篇文章,首先要看兩遍大綱,再看一遍前文,最後一邊揪著頭髮,一邊聽著音樂,熬夜寫個幾千字,然後再修改兩遍,朗讀一遍,最後才發到網路上去,然後就看著我的文章撲通一聲石沉大海,那些在我看來狗屁不通的某某同人文,修仙文,抄襲文點擊率卻一路上漲,我除了在心裡罵一句XXXX之外,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只能歸功於自己文學水平不夠,寫的東西狗屁不通,再到最後,我就開始覺得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是這塊料,這段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寫的東西有多麼好,只是覺得有點不太公平。或者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公平的事,畢竟大部分人寫出來的東西都是需要人來認同的,那些口水文學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讀者,這不是虛榮心,是認同感,是歸屬感。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需要有一個能保持文學的純粹性的地方,來繼續著我們自己的夢想。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好書總是不太容易發現。網路上的書籍,大部分都是掛著一個書的名頭而已,有相當多的所謂「作品」,都是流水線工程,這些作者寫書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想出名,他們的「作品」內容空洞,文筆稚嫩,情節老套,邏輯不同,抄襲,借鑒成風!而他們僅僅滿足於那些虛無縹緲的點擊率,收藏,評論,推薦,為了那些虛無的數字,幾乎可以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當然現在寫東西很容易,入門的門檻低,可是如果這些虛無飄渺的東西值得誇耀,這些所謂的「作品」也能堂而皇之的佔領文學之高地,最為一個喜歡文學喜歡寫點東西的讀書人,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必要的保持時刻清醒的同時,把那些我覺得讀來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的好作品分享出去,如若不然,旁人還以為我們只會讀死書,死讀書,後人也會以為我們這一代讀的書,都是垃圾,垃圾倒也罷了,若是讓垃圾也變成不朽,才是最糟糕的。

我喜歡分享大部分美好的東西,(除了女人)一首好聽的歌,一部好看的電影,一首雋永的詩,或者一篇精妙的小說,分享出去,推薦出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大概也是一種歸屬感吧。但是發現一本好書的過程,其實挺掙扎的,猶如在茫茫人海中發現那個心動的姑娘,總要你追我趕,敵進我退;我的另一個毛病,就是有點兒崇尚俠客精神,對於三觀不正,或者是抄襲而來的文章,經常不計後果的痛罵之,於是我也得罪了不少人,當然,也交到了不少朋友,這是個挺壞的習慣,但是我不會改的,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若是人人都失去稜角,人人都變成唯利是圖,豈不是都變成了一顆顆橢圓的蛋了?我真的想在這個蛋蛋遍地的世界,多找到幾個能思考的人,儘管經常思考的人是孤獨的,很多時候不被理解,被人當成異類,但是我覺得,做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異類,也挺美好的——你看,熱血和文化,並不衝突。

我希望有一天,認真寫書的人不再是孤獨的,讀書的人也不再是迷茫的。

我希望有一天,真正的好書,不會再被埋藏在砂石之中等著被人發現,或者寫到一半,半途而廢,親手擊碎夢想。

我希望有一天,每一個認真讀書的人,都能「詩酒趁年華」,「一口一個盛唐」,都有詩書滿腹的朋友,下酒的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和「寂靜的牆和寂靜的我之間,野花膨脹著花蕾,不盡的沿途在不盡的牆間延展……」以及「玻璃晴朗,橘子輝煌」……

有點煽情,非是我的風格。通篇語句不順,放任自流的文風如我人生一般荒唐。翻來覆去的說了一點想法,諸君若笑,也是沒法子的事兒。

最後,總要說點什麼當做結束語: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讀書會讓我們看見更大的世界,讀一本書,讀一本好書,你會得到誰也奪不走的財富。你我的肉體總會消亡,但書中的精神世界,才是永垂不朽的。時代越來越進步,生活越來越倉促,選擇越來越多,路卻越走越迷,只有讀書,讀好書才會讓我們不再迷失。儘管生活如此操蛋,但我們還是有選擇讀好書的和認真思考的能力,世界之大,人情之美,此中萬言,盡在書中。洋洋千言,與君共勉。

最後,推薦我最近正在閱讀的幾本書。

季羨林《集外集》

沈從文《邊城》(第二遍)

《唐宋八大家文鈔》

樸素《京城讀書錄》

王小波《萬壽寺》(第三遍)

杜拉斯《情人》(第二遍)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胡適?
都說讀書上學對開闊視野有幫助,但具體有哪些幫助呢?
怎樣通過借鑒名家的著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賊子的睡前小故事-《貓》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