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學家拚命守護的禁區,正被一群生物材料學家逆向打破
文章來源:機器人家 http://www.robot360.cn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利用機器實現了生產力的巨大跨越,但科學家們並不滿足,他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更靈活、更高效的機器形態,能夠替代人類完成許多人類懶於從事的工作。而世界上還有什麼機器形態比人類形態更靈活,更高效的呢?於是,機器人學從此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仿人機器人研究。
然而,仿人機器人研究,一直存在一個不可觸犯的禁區,所有觸及這個禁區的研究人員,都將遭受道德的譴責與倫理的批判。想要說清楚這個禁區並不容易,小編嘗試用一個簡單的假設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設有一個老科學家,數十年如一日研究仿人機器人,卻一直沒有出成果。直到有一天,他收到自己大學同學寄來的邀請函,請他務必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帶著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老科學家參加了聚會。到場時他才發現,曾經的老同學們早已成為了各領域的科學權威,當問及自己的研究近況時,只推說不值一提,便不再多言。而邀請他參加聚會的同學,則宣布了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好消息。大家都在祝賀那位同學,只有老科學家在祝賀的同時,感受到自己內心裡的一絲落寞與冷意。
難道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就真的不值一提?難道自己到死研究了一輩子,也只能默默無聞的死去?老科學家不甘心,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方向。回到家裡,他忽然想到,既然仿人機器人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某種程度甚至完全程度上使用機器替代人類,而替代人類的終極意義就在於將人類從無聊繁重的日常勞動中解放出來時,老科學家心頭忽的一顫,一個前所未有的念頭,從他心底滋生出來。
既然仿人機器人研究的終極意義是替代人類,那與其耗費大量精力去創造像人的機器,為何不反過來,直接製造大量的人,來把他們變成機器?這樣所有仿人機器人研究中的技術難點就都將不復存在,而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抹去實驗體的自由意識從而突破倫理困境,同時讓它們順從人類主人的命令,代替人類主人完成人類主人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在誕生之初,就對世界抱有一絲惡意的想法,然而這個想法就像一顆惡魔的種子,在老科學家心裡紮下了根腳,生根發芽越長越大,彷彿充滿了誘惑,讓老科學家無法抗拒。而就在這時候,老科學家可愛的孫女推門進來,喊老科學家吃飯,她驚奇的發現,老科學家盯著她,眼裡散發出異乎尋常的光彩……
故事講到這裡,想必一些讀者們已經猜到所謂的機器人學的禁區是什麼了,就是機器人的生物化研究,也就是企圖用人工培養的血肉組織替代機械構造,實現更靈活自然的運動控制。然而,機器人圈的學者們近乎本能的避開了這個研究方向,即便這個方向可能有比現有的純機械化研究方向具備更可觀的投入收益比。
但是,在生物材料醫學圈裡,這個禁區正被以一種截然相反的研究思路打破,即生物的機械化研究。這並不是一個很艱澀的概念,這個方向的研究成果諸如人造子宮、人造心臟、義肢等成果均已普遍運用到現代醫學當中,幫助器官損傷和肢體殘疾的人們得到更好的救治。這看起來並不是一件壞事,然而卻引起了機器人學家們的激烈反對。
生物的機械化研究,針對人體方向,還有一個特殊名字,叫做「生化人」研究。
2013年,一個名叫瑞克斯的「人」在紐約的一場活動中亮相。「他」身高1米9,會呼吸和走路,能說話,具備60%-70%的人體功能,而「他」的身體全部由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組裝而成。而瑞克斯的原型,則是蘇黎世大學一位36歲的社會心理學家,貝托爾特·梅爾,他本人天生就沒有左下臂,裝配了仿生義肢。這個瑞克斯包括人造腎臟、心臟、血液,循環系統,耳蝸和視網膜等人造器官來自全球17家廠商,造價僅約為100萬美元。瑞克斯的出現在科學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瑞士心理學家貝托爾特·邁耶說到:「這讓人興奮中帶點害怕,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讓我們走到了人類進化的臨界點,甚至看到了進化以外的一點東西。」而波士頓大學的生物倫理和人權教授喬治·亞那警告道:「當假肢被植入我們身體時,我們就有了變成『非人』的危險。」
生化人,或者說人類的機械化研究,正對人類甚至生命的定義產生影響。
譬如電影《攻殼機動隊》里的主角草薙素子,她是一個女性改造義體人。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肉體,只有靈魂不斷在新的人造義體中轉生,因此她可以不斷地冒險去完成極端危險的任務,即便身體被彈藥打成了篩子,只要靈魂不被抹殺,她就可以在新的義體中復活。
這時候的人或者說生命,顯然不再是傳統生物學上定義的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而既然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這種定義不再適用於人類,是否意味著通過生物手段培養出來的血肉之軀,也不再受限於人類社會道德的束縛,只要控制得當,向有益的方向服務於整個人類社會即可?顯然,機器人學家們拚命守護的禁區,正被一群生物材料醫學家們逆向打破。
前不久,《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芬蘭譚佩雷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光敏液晶彈性體,成功研發出了仿生虹膜裝置,可以完全地模仿人類眼睛,自動調節進光量,這種裝置可用於治療虹膜疾病,也可用於未來的眼窩植入式人造機械相機的開發。
看,生化人的發展似乎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它似乎可以幫助人類生活得更好。既然如此,在可預見的生化人研究的未來,肉體也許不再具備與靈魂對應的特殊唯一意義,而機器人學家們一直守護的禁區,也許在多年以後,將成為科學界的經典嘲諷梗:「機器人學家們的禁區」——一群跟不上時代的保守派傻瓜!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機器人家公眾號:Robot360
推薦閱讀:
※「術」的原力與「道」的回歸
※源於自然,從這幾款仿生機器人上可以看見機器人設計的未來 | 科技有意思
※這個擁有機械手臂的女模特,比維密秀更有看頭
※生活中哪些仿生學的應用?你認為還有哪些仿生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