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薦幾本來自群里的好書(第一季)

每個月都被無數看過的和沒有看過的好書淹沒,其實早就想推薦一些來自群里的好書了。但總感覺列書單這個事情不那麼討好,每個人都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也有自己的偏好。不過有些好書既然接受了時間的考驗,也不必藏著掖著了。除了暢銷書的榜單,我們總歸還需要一些好書的來源。

這次我介紹5本書,分別是:

  • 伯羅奔尼撒戰爭 [美] 唐納德·卡根
  • 娛樂至死 [美] 尼爾·波茲曼
  • 性別是條毛毛蟲 [美] 凱特·伯恩斯坦

  • 野蠻大陸 [英]基思?羅威(Keith Lowe)
  • 我們最幸福 [美] 芭芭拉·德米克

伯羅奔尼撒戰爭

這本書是我的首推。講述斯巴達與雅典那場恢弘的戰爭,這是一場2000年前的世界大戰,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衰敗的開端。任何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都應該看一看這本書。

娛樂至死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是震撼,為了寫讀書筆記我先後讀了4遍,許多初讀時不懂的地方也逐漸都理解或是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然這本書寫於30年前,很多觀點卻並沒有過時,把電視換成互聯網,大多都還是成立的。

「網紅效應」、「粉絲經濟」、直播的興起,我們的文化似乎在娛樂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同的是,30年前,電視是一種國家宗教,把控在少數人手中,大眾只是被動的受眾;而互聯網時代將內容製作的權利還給了大眾,從前我們看著別人娛樂自己,現在我們親自上陣娛樂別人。

電視時代以來不到百年,我們創造的文化垃圾超過了人類數千年歷史的總和,在這樣一個世界想要尋找一片凈土談何容易?唯有閱讀,嚴肅的閱讀,就像卡夫卡說的:

「我想,我們應該只讀哪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的大海的斧頭。」

性別是條毛毛蟲

這本書講的是性別,性別到底是我們天生的生理特徵,還是後天社會觀念加給我們的腳色定位?作者簡述了在做手術前的生理和心理準備。我們試圖尋找對性別的定義來幫助我們。但定義的作用,不過是像路牌為旅途增添便利;它們指明方向,但如果你只是站在路牌下面,肯定是哪裡也去不了的,因為路牌不會告訴你,應該做什麼。

性別意味著階級。通過把性別視為一種分類系統,我們得以拆開這個階級。幾個基礎的性別現象。

性別指派:當文化向你宣布你是什麼時候,性別指派出現了。多少文化我們一出生會被指派一種性別。在中國,孩子一出生,通過有沒有陰莖來決定性別。

性別認同:存在和歸屬。性別認同回答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是男人或者女人或者其他什麼人?性別認同是幾乎每個人都會做出的決定,同時它也會受到任何一種外力的影響:同時,性別認同回答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想要屬於哪一個性別(階級)?」

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是一系列因素的集合,是指他在社會中所負擔責任、義務、身份、行為舉止。他回答的問題是:「為了讓社會認可我屬於某一種性別,我需要如何行事?」

性別歸類: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並認定是男還是女。我們會因為對一個人的性別感知影響我們對待這個人的方式,吊軌的是,我們會不自覺的給每一個人進行性別歸類,而自身卻不自知。

蠻荒大陸

如果不看副標題的話,我是想不到這是一本講述歐洲歷史的書。雖然歐洲也有長時間的蠻荒時期,但是在當今語境下,歐洲更多地是現代文明發源地的代名詞。本書講述的是,二戰結束前後很短但觸目驚心的一段歷史,在空前巨大的勝利喜悅下,卻是還未停止的苦難。高曉松的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就曾經做過一個系列——《勝利陰影下》,講述那些勝利光環照耀下被忽視的一群人。出發點和本書類似,建議可以配合觀看。

全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展示戰爭創傷,無論是物質創傷還是精神創傷,只有理解在戰爭中人們失去了什麼,才能理解當戰爭結束後他們會做什麼。第二部分,刻畫歐洲戰後的復仇浪潮,本書的主線,通過自發甚至官方的暴力復仇行動,來理解和解釋歐洲的戰後氣氛。第三、四部分,展示復仇行動帶來的後果,種族清洗、政治暴力、國內戰爭,這些組成了二戰剛剛結束的一小段時間內歐洲的歷史主體,這些歐戰餘波構成了歐洲歷史上某些最具決定意義的重大事件。總體而言,全書會覆蓋1945年到1949年的歐洲歷史。

以和平時期的視角去觀察和評判戰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二戰,無論它有多偉大,或者多殘酷,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都是一段遙遠的歷史了。畢竟,德國已經和周邊國家修好,並且重新成為歐陸的中心。而那個時代帶來的民族和土地變遷,也被時間慢慢磨平了。

連戰爭本身都要被遺忘了,更別提這麼一小段動蕩的歷史,但這恰恰是作者寫本書的目的。戰後這一段歷史,是很多歷史學家不願意去碰的課題,一方面是史料不詳,各家各說各話,立場不同統計出來的數據相去甚遠,可信度都難以保證;另一方面是研究難以有討喜的結論,二戰本身被刻畫為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戰爭,但在這個「正義」的大背景下,在陰影中,卻發生過這麼多完全不亞於納粹的暴行,而施暴的恰恰是那些「正義」的一方,同時戰時的道德標準分崩離析,無法簡單地評判對錯,也得不到清晰的結論。因此這一部分的資料極其匱乏,但這段歷史又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對歷史的態度一向都是多了解、多體會、少評價,本書無疑非常符合這個標準。作者極力地還原歷史原貌,從各個方面的資料和視角去拼湊,引用了大量的文獻數據和第一手採訪資料。更可貴的是真正做到了不過多評價,而是讓你去體會到,這是一段歐洲大陸痛苦重生的歷史,也是一段人性光輝和黑暗共同籠罩的歷史。

我們最幸福

這本書是洛杉磯時報作者對去到韓國的脫北者的深度採訪的故事。而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這是我們平時了解的官方渠道所掩蓋的那一廣大區域,真正的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每一天都是如何渡過的。我保留我的評價,但是當我們調侃、甚至嘲諷人家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了解真相的權利。這就是我推薦的理由。

想對書中的內容做些評價,但又不知從何說起,畢竟沒有在那個國度、那個環境真實的生活過。這些逃離出來的「脫北者」們,即使在北朝經歷了那麼多我們無法想像的磨難,還是有人深深愛著自己的國家,愛著他們的領袖金日成,覺得在北朝的日子是最幸福的。一位被女兒「騙」到南韓的脫北者,即使經歷了眼睜睜看著丈夫,孩子在自己面前餓死,留在北朝的兩個女兒因為她們的「逃離」被政府強制離婚並抓走關進監獄,生死不明,依舊對她的國家充滿感激,認為能夠生在這個國家是「最幸福的」。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整理出<書架上的神明>的書單?
[書單] 楓言楓語?每周讀書 113期-120期
2017年我的閱讀書單(二)
如果在荒島度你餘生,你會帶哪10本書

TAG: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