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達為何加盟?無人車未來怎樣?全面對話這家矽谷明星公司的創始人和投資人

李根及分身 發自 兩岸三地

量子位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全球自動駕駛明星創業公司中,Drive.ai絕對是最受關注的一個。

昨天,這家打算以「工具包」解決方案實現L4自動駕駛的公司,宣布了B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美國矽谷一線VC恩頤投資(NEA)領投,紀源資本等跟投,原有的A輪投資方北極光等也跟投了這一輪融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吳恩達,也宣布加入了Drive.ai的董事會——當然,你可能也知道Drive.ai此前跟吳恩達之間的關係:

Drive.ai的創始團隊有一半是吳恩達的斯坦福高徒,任職總裁的Carol Reiley還是吳恩達的夫人。

此外,對於Drive.ai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前景,業內之前也有一些「激進」、「劍走偏鋒」之類的質疑,而這些評論似乎也因為沒有得到進一步回應,顯得懸而未決,令人好奇。

就在Drive.ai新一輪融資後,量子位連通兩岸三地,全面採訪了Drive.ai聯合創始人王弢、Drive.ai早期投資人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以及Drive.ai此輪新晉投資人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一起解讀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

關於融資:本可以選更高估值

△ Drive.ai聯合創始人王弢

Drive.ai聯合創始人王弢向量子位透露,本輪融資進展較快,開始於今年前幾個月,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推進技術開發、商業拓展和全球化應用,但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涉及軟體工程和自動駕駛方面人才的招募。

至於本輪融資後是否會就此來到中國開拓市場,目前Drive.ai方面表示還不能透露,但王弢認為可以明確的是:無人駕駛是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事件,所以我們也是在放眼國際市場,中國市場是我們目前在調研的重點之一。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則表示,當時投資Drive.ai,就有未來幫助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打算,而且就目前Drive.ai的實際進展來看,在城市障礙的場景下已經跑得很順暢。

楊磊還透露稱,其實在本輪融資中,明星公司Drive.ai可以要更高的估值,但為了引入矽谷一線VC,創始團隊採用了相對合理的估值。他對這種做法表示讚賞,在目前AI項目火熱的情況下,創始團隊的這種心態能夠幫助自身更快速成長。「還需要考慮的是,美國公司還比中國估值便宜,基本就是後者的1/3估值,所以Drive.ai很理性,真心希望儘快實現目標。」

此輪新晉投資人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她說GGV團隊在全球範圍內觀察了一年,把利用深度學習解決無人駕駛的團隊看了個遍,最後得出結論:Drive.ai是比較超前的一家。

李宏瑋向量子位表示:「這個板塊屬於前沿科技,是在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所以這個行業到底什麼時候起來?是3年、5年,大家給你的答案都不一樣。而且在技術成熟度、國家政策法規方面,都需要配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希望企業能夠理解它要做的事情是長線業務,如果這麼看問題,那估值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於找到合適的投資人、理解這個板塊的投資人,然後一起把很好的事情做起來。」

當然,之前融資中Drive.ai背後都是中國背景的投資方,王弢對此也做出了說明,他表示Drive.ai並沒有刻意選擇投資方背景如何,而且此次NEA恩頤投資、GGV紀源資本,也都是美國矽谷一線VC,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不過對於Drive.ai來說,他們內部的共識是中國在自動駕駛方面擁有巨大的市場及政策支持,所以未來肯定會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及可能性展開。

關於吳恩達:獨立董事、顧問身份

此外,此次受人關注的還有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的加入。在官方宣布的消息中,吳恩達進入董事會,將幫助Drive.ai推進深度學習和自動駕駛方面的實際進展。

對此,Drive.ai聯合創始人王弢向量子位明確:吳恩達加入的身份是獨立董事,他將以顧問的身份幫助公司進行成長。

王弢還表示,這家公司和吳恩達之前就有交情,創立至今一直有交流,但就在吳恩達離職百度首席科學家後,Drive.ai團隊進一步向他發出了邀請,說服他以顧問的形式,為Drive.ai在推進人工智慧戰略部署方面,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方面提供幫助。

△ 吳恩達個人主頁截圖

上面這張圖片,截取自吳恩達的個人網站。其中Sameep Tandon是Drive.ai的現任CEO,而Tao Wang就是王弢。

談技術突破和當前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對話中,王弢也向我們分享了Drive.ai目前的最新技術進展。

他表示在這一年來,Drive.ai的技術進展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展開:

  • 一是無人車本身。Drive.ai實現了L4無人駕駛的公路路測,並且可以解決下雨、夜晚和上下班高峰期等無人車較為困難的應用場景。

  • 二是公司內部。Drive.ai在一年時間內做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鋪建及數據標註的工作。

王弢認為後者是Drive.ai「深度學習優先」的最好體現。「車載也好、線下也好,在涉及軟硬體系統的時候,我們都把深度學習作為優先選項來考慮。這意味著我們在線下,需要有基礎設施來承載我們的數據,然後高效標註搜集到的數據。」

他進一步解釋稱,深度學習之所以在各個領域都有強勁的表現,主要是因為它對於數據的可擴展性特別好,你數據越多,你深度學習的潛力就越強。

「所以在車載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來保證車上我們可以搜集到高質量的數據,於是在路測的時候,不光是測試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如何,我們也是同時也在搜集大量的路測的數據。這些數據我們拿下來以後,通過我們智能的標註系統,能夠生成大量的有高質量的數據,來進行深度學習的訓練。 同時在運算平台方面,我們內部也搭建了深度學習訓練的機器,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進行深度學習的迭代和實驗。」

對於Drive.ai來說,外界之前關注最多的還有他們採用的硬體方案。

此前報道中稱,Drive.ai用了9個高清攝像頭、2個毫米波雷達、6個Velodyne Puck激光雷達。並希望通過這一套感測器方案,保證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而且最後以後裝工具包的形式實現商業化、規模化拓展——這個方案成本相對Google、百度等採取的方案相對「便宜」。

王弢確認,目前這套硬體方案還在沿用中,並表示多個相對低價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多個攝像頭可以通過融合、適應,去實現安全自動駕駛的目標。他說雖然不能透露具體成本,但數量級別外界是可以推算的。

而且這套方案對於Drive.ai的商業應用也相對適宜。王弢解釋說,Drive.ai目前的商業應用合作方式車隊,而全球範圍內的車隊,最核心的成本在於駕駛員的薪資,「所以在這個方面來考慮的話,我們是可以幫助他們降低成本的,商業車隊對於我們的工具包,接受程度應該是蠻高的。」

這也是Drive.ai從一開始就計算過的。王弢說,之所以採用「工具包」方案,最主要的想法是部署的速度,把握時間上的優勢。因為自動駕駛研發推進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過程,作為初創公司,Drive.ai並不希望5-6年之後才初次跟市場「接觸」,在後裝工具包、改裝現有車隊這塊,就能讓自己非常快地拓展產品和方案。

這位Drive.ai聯合創始人還透露,除了車隊,配送、貨運和短途載人相關的合作,都已經進入了「公司射程」,當然,未來跟車企的合作也會是很重要的一塊,但目前具體的合作還無法透露。

不過已知的是,現在Drive.ai已經有了尼桑、奧迪和福特三個平台的測試用車。

北極光楊磊

作為早期投資人,北極光楊磊認為Drive.ai的方案是目前高安全性和穩定性方案的代表。「它基本就是最穩定、最不激進的方案。」楊磊說。

他解釋稱,現在並沒有哪家L4是車廠原裝的,而Google等廠商的方案,只要任何感測器出問題,車就必須要停下來,因為Google的整個無人駕駛的模型是單個感測器對應單個場景的。

「然而Drive.ai是多個感測器融合之後,再建立的模型。如果有一個感測器的信息不那麼完整,其他的感測器可以補上。這個比較具體的例子是雨夜的場景中,激光雷達是要弱很多的,但如果是一般的無人駕駛公司,在雨夜就比較難開了,因為激光雷達的信號非常的弱。而且也非常不穩定。但是Drive.ai是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圖像感測器融合,信息是非常豐富的,它就知道怎麼開車,而且它知道如何做信息的備份。」

而談及技術挑戰,楊磊認為現在對於Drive.ai的挑戰在於沒有參照,一個領先的方案解決需要創新性的研發。

那無人車行業最大的挑戰呢?

王弢給出的答案是「怎麼解決這些邊緣情況」。不過他也表示Drive.ai已經有了應對之策,王弢說關鍵在於首先把應用場景放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也是Drive.ai首先通過商業車隊進行部署的原因,在此得到驗證後,就能不斷精進,大大提升深度學習的速度。

而作為投資方,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對此也談到看法。她認為涉及無人駕駛的整個版塊,難題還不少。

從技術角度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還缺乏成熟的感測器價格和方案,成本方面還有待進步。

其次,基於當前條件的感測器情況,要實現各種場景下的100%安全的無人駕駛,還需要時間,創業企業還得去路測、搜集數據,去實現軟體演算法的迭代和優化——「深度學習」還得繼續學習。

最後是商業模式整合上,未來是跟車廠合作、把車賣直接給消費者,或者跟滴滴這樣的平台結盟,目前還都沒有定論,而且滴滴等廠商現在也因為恐於被顛覆,紛紛展開了自己的儲備。

創業公司能玩好無人車么?

當然,因為目前自動駕駛百舸爭流,特別是Google、百度等巨頭紛紛加碼,Drive.ai這樣的創業項目未來是否可以獨立壯大,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

對於該問題,Drive.ai的早期投資人北極光楊磊回答說,雖然不能取消巨頭併購的可能,但本質上講未來可能還會是獨立公司,原因是無人駕駛是非常難的領域,而且還是全新的領域,單就創新的角度和歷史來說,大公司不一定能夠跑得過小公司,憑藉GPU崛起的英偉達就是典型案例。

楊磊披露現在L4自動駕駛方案投資中,北極光最看好的就是Drive.ai,該方向上並沒有再做其他布局。

GGV李宏瑋

GGV紀源資本李宏瑋則認為,未來能否獨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始團隊的耐心,因為對於巨頭來說,收購背後可能更多想藉此圈住頂尖人才,之前的歷史中,不乏巨頭為了人才收購創業項目的案例。

此外,李宏瑋還談及行業的承載性,她認為自動駕駛場景的多樣性,是GGV選擇在該賽道進行生態鏈式布局的原因。「中國、美國、歐洲等等地區會有路況上的不一樣。而且高速公路上的自動駕駛、園區的駕駛、低速自動駕駛等場景的解決方案要求也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家獨大,會有很多玩家在裡面。」

【完】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專欄:量子位 - 知乎專欄

一則通知

量子位正在組建自動駕駛技術群,面向研究自動駕駛相關領域的在校學生或一線工程師。李開復、王詠剛、王乃岩、王弢等大牛都在群里。歡迎大家加量子位微信(qbitbot),備註「自動駕駛」申請加入哈~

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運營、產品等崗位,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相關細節,請在公眾號對話界面,回復:「招聘」。


推薦閱讀:

全面剖析無人車三大基本技術:計算、動力和電傳線控
人工智慧一周動態|20171001-20171007
威脅預警!不用再黑進系統,只要在指示牌上貼紙就可以擾亂自駕車!

TAG:吴恩达AndrewNg | 无人车 | 风险投资V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