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00億美元的眾創空間Wework,其實不是一家共享辦公公司

近幾年共享經濟大熱,有一家做共享辦公的眾創空間Wework發展迅猛。

這家2010年在美國成立的公司,專註於聯合辦公租賃市場,最開始,WeWork做的是用折扣價格租下整層寫字樓,然後進行二次設計,再以工位為單位分租給願意挨著辦公的初創企業,每月向他們收取會員費,並提供運營服務,是眾創空間的鼻祖。

過去幾年時間,WeWork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投資方包括高盛、Benchmark和弘毅投資,最近一輪融資對WeWork的估值約為170億美元。

最近據外媒報道,日本軟銀集團正要敲定一項投資計劃,擬斥資30億美元投資WeWork,如果這筆交易完成,WeWork的估值將超過200億美元。

許多人一方面驚訝於WeWork的發展速度和估值,另一方面也很激動,這個很簡單啊,不就是二房東嗎,租下寫字樓,裝修設計漂亮一些,分租給創業者,那我們也可以做啊,於是共享辦公的眾創空間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了,但很多都過的不怎麼樣,Wework憑什麼獲得這麼高的估值呢?

最近我看了一篇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的分享,發現了其中的奧秘,Wework本質上並不是一家共享辦公公司,共享辦公只是他的手段,它本質上應該是投資公司和房地產信託公司。

WeWork在全球出租辦公室的收入一年只有8億美元左右,光靠這個很難支撐起近200億美金的估值,但這個收入只是明面上的收入,WeWork另一方面還在投資在自家場地辦公的創業公司,創業五年半的時候,WeWork就投資了92家公司,有21個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在運營聯合辦公空間的過程中,空間里彙集了這麼多企業,有不少公司是給別的企業提供服務的,許多入駐企業也需要各種各樣的服務,WeWork就投資那些入駐公司需要的服務的公司,收購這些公司5%到10%的股份,讓他們繼續加大對入駐公司的服務。

比如WeWork投資了一家為所有WeWork公司提供訪客登記系統的數據公司,買了10%的股份,這家公司就可以為共享空間提供訪客登記服務。

WeWork有一個四人團隊天天在世界各地WeWork的空間里找能值得投的公司,這些公司都在他們的辦公空間里,因此可以很容易接觸到,有更深刻的了解。

Wework從只有100家公司入駐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做,現在已經買了92個公司的股份,不但賺了這些公司的租金,還賺了這些公司成長的股權收益。

如果說作為一家投資公司,這樣的高估值就有一定道理了,但能支撐200億的估值嗎,如果說Wework還是一家房地產信託公司呢,就就像麥當勞有一部分收益來自地產一樣,Wework也有類似的套路,它最開始的房屋都是租來的,但現在大概四分之一的房子都是自有的。

買房需要大筆資金,WeWork有一支不動產基金,它的房子都是用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買的。

Wework的規模大,又有品牌效應,去各個地方找的房子的租金都比別人便宜,可能只是周圍同類寫字樓租金的60%,它計算出每個場地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比如EBITDA三年5%,六年8%,這就符合美國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退出的標準了,然後用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把租的房子買下來。

Wework每次融完資就干兩件事兒:一筆錢到手,先買七八家公司5%-20%的股權,再做REITs買樓。

所以Wework本質上是一個輕資產運營加上資產證券化和資產資本化的投資公司,除了租金收入、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運營,還有股權投資的收益,這樣看近200億美元的高估值就很容易理解了。

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同樣的二房東生意,Wework就能形成更深層次的投資閉環,這樣的公司最後勝出就是理所當然的。

創業者要做的是多學習Wework的作法,看能不能把它的打法嫁接到自己所在的行業。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富日記原創,如轉載請標明!


推薦閱讀:

上海購物中心協會&睿意德聯合發布上海購物中心2017發展報告
做軟體,蘋果不及微軟;做電腦,蘋果不及...但是,蘋果卻創造性地整合了硬體、軟體、內容,形成1+1+1>3的效應,也造就了震撼世界的商業模式。這說明了什麼?

TAG:众创空间 | wework | 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