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理化,真能走天下?——兼論未來的高薪工作究竟需要些什麼技能

全民學計算機的年代,STEM這四個字看著都硬氣了幾分——不僅有機會拿豐厚的收入,抽籤也能多梭幾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事實嗎?Deming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即將刊出的研究發現:近年來,社交技能對獲取高收入越來越重要工作的智力含量越高,提高社交技能對收入帶來的正面效益越大

圖1 近年來各崗位數量的變化,可見教師、經理、醫生等溝通密集型職業增加最多

這裡的社交技能究竟指什麼呢?作者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生產最終產品需要完成一系列步驟。每個人可以自己完成這些步驟,獲得最終產品;也可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其他人貿易,各自為對方完成一些步驟。大家的「技能包」——完成不同步驟的能力——的差異越大,貿易帶來的好處就越大。為了完成貿易,雙方要溝通各自的需求,確保最終結果合意。作者在這裡定義:社交技能越強,和別人貿易的成本就越低。

這個概念在實際工作中有很直觀的對應: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技能。有許多研究顯示僱主認為這是應聘者最難得(hard-to-find)的特質。為衡量社交能力,結合已有的數據(全國青年調查,NLSY,頗常用),作者綜合考慮了以下四個指標,構造了社交能力指數:對自己當前個性的評價(很害羞/害羞/外向/很外向);對自己6歲時個性的評價;高中時加入社團的數量;是否校隊成員。最後一點可以捕捉個人的團隊合作技能。

作者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結果,在此簡單概述:首先,社交能力與認知技能(接近智商)和非認知技能(包含一部分情商所指的內容,如責任感、領導力等)相關性都不強,大致在0.2-0.3之前;其次,社交能力和認知技能都與日後的高收入顯著相關;最後,非常有意思的一點,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可以相互錦上添花——如果你有較高的認知技能,提高社交能力的正面收益更大;如果你有較高的社交能力,認知技能的正面收益也更大。

另外一點是:「學好數理化」,曾經能夠打天下,但現在不夠了。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前後,高認知技能的回報確實在提高,但這個趨勢現在已經減緩;相反,高社交能力的回報近年來卻一直在上升,沒有停滯的跡象。為進一步考察這一點,作者藉助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工作分成循規蹈矩型和非循規蹈矩型兩類,前者多單調而重複的體力任務。後者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其中的分析型指倚重推理和計算,覆蓋了許多STEM專業。

利用招聘網站O*Net的數據,崗位又可以按「是否社交密集」分類。結果:首先,社交能力強的人更多從事非循規蹈矩的崗位;其次,雖然非循規蹈矩型的崗位近年來數量上升,待遇也有明顯增長,其中的分析型崗位尤甚。但是,如果把分析型崗位拿出來,分成社交密集型分析崗和非社交密集型分析崗兩位,風光的是前者——後者不但沒有擴張,數量近年來還有下降趨勢。這不是供給不足導致的,因為工資並沒有顯著上升。

總之,文章的結論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死宅在職場未必有春天。即使有聰明的大腦,也要加上社交能力才能飛得更高。文章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社交能力這個指標或許有改進空間;其次,原文揭示了很多有趣的關係,但也留下了進一步驗證的空間。總之,這是一篇很有趣,也很有啟發的研究,相信會啟發很多後繼的研究者。另外一點很有意思的是:認知技能、非認知技能和社交能力,兩兩之間都沒有比較強的正相關。

參考文獻:Deming D J.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skills in the labor market[J]. Forthcom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推薦閱讀:

與熊家長聊聊什麼叫正常的打鬧?
打開情商之窗

TAG:劳动经济学 | 社交能力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