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嘗試探索用戶群體的特徵和需求,可以得出很多有價值的結論

這兩天在看《痛點》這本書,作者的觀點正如書的小標題:挖掘小數據滿足用戶需求。

他這裡說的「小數據」,是針對大數據而言的。也就是不依賴大數據或調研來去判斷用戶需求,而是通過自己大量的走訪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去挖掘用戶需求。

比如,作者進入過77個國家的家庭中,一起交談、吃飯、看電視,去看家裡冰箱放置的食物、抽屜里的書籍雜誌等等,以此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家庭關係,甚至分析每個人很具體的行為和表情。

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出用戶需求的結論,再用於產品設計或者營銷推廣。

大言不慚的說,我很認同這樣的方式。我一直很不信任用戶調研,覺得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導致結論的偏差。

我更願意去和用戶面對面,找到典型的代表人物,和他們吃飯、聊天、一塊玩等等,去觀察他們的年齡、工作、籍貫、服飾,以及對待一些敏感問題的態度。這樣積累一定的數量之後,得出以此樣本為代表的用戶群體的特徵和需求,再去做出對應的運營策略。

人,是社會性動物,體現很強的群體屬性。所以,做運營時需要關注群體的特徵和需求。也就是,什麼樣的人組成了一個什麼樣的群體,這些人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和行為,在追求什麼。

群體不會是簡單的「金字塔型」那樣層層疊加,也不一定是「九宮格」那種很規則的展現,而很可能是無序的一個個群體。

從國家的角度說,群體往往體現為階層。在巴西,政府按照家庭收入,把人們劃分成五個階層,A級是富裕、B級是比較富裕、C級是中等、D級是下層中產階級、E級是貧窮和文盲。

巴西人出生之後,就會被按照這樣的標準劃分,而且這輩子很可能都不會變。因為你一旦被歸屬在低level的階層里,你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崗位都會被影響,甚至包括你去哪吃飯、去哪個商店。如果一個人身處的環境和接觸的人受到了限制,那麼這個人也很難做出超出所屬階層的成績。

這讓我想到《異類》那本書里提到的,分析了很多成功人士的原因,除了個人天賦、努力和時機之外,還包括環境。這個環境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比爾蓋茨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受過很好的教育,經濟條件也很好,比爾蓋茨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接受父母的言傳身教,這肯定要比貧苦家庭的條件好太多,本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在說「付出就有收穫」和「平等」的思想,我認為這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認為自己只要努力就是有希望的,而且人類社會也需要這樣的積極正能量,否則豈不是就亂成一團。

因為階層的存在,每個人肯定是不平等的,肯定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的。所謂「平等」,就是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付出之後都會有屬於自己相應的收穫,但收穫的多少是不同的。

這讓我想到最近很火的「北京高考狀元」的採訪,我覺得他說的很對,只是現實太殘酷,會傷害到別人,揭露了很多人不願意提到的現實。簡單的說,受到很好教育、有很好人脈資源、有雄厚經濟基礎家庭的孩子,肯定會更有出息。這是從整體情況來說的,肯定會有個別情況,但改變不了這個結論。

上面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運營從業者多以這個視角去看自己的用戶,認識到階層或群體的存在,再從中挖掘需求。

比如,階層有向上流動的需求,群體之間也有鄙視鏈。巴西C級肯定希望能向上走到B級,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收入就是核心因素,是階層的標識。

舉例,有的女孩買奢侈品牌,一方面可能是取悅自己,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為了把自己「提升」到某個階層。因為奢侈品牌就是一個標識,是一個相互認可的載體,至少可以拉進距離。

還有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就是把鞋賣給習慣光腳的非洲人。這時候鞋就是階層的標識和晉陞的載體。

所以,如果你做的產品恰恰是這個階層流通的「載體」,那肯定會廣受歡迎的,因為這就是硬需求,這是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去研究群體特徵和需求,可以得出很多有價值的結論,這只是舉了其中一個案例,希望這篇「散」文能對大家有幫助。

————————————————————————————————

我的新書《超級運營術》在京東、噹噹、亞馬遜可以下單了,歡迎點擊本鏈接購買。


推薦閱讀:

TAG: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