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回湘西味道, 是那熏烘的酥香臘肉

  ◆

  前幾天老三休假,回了趟老家,帶父母去鳳凰走了一遭,給我郵寄了幾斤臘肉。

  龍蝦店打烊後,我把那黑黝黝、滋著油絲兒的大傢伙提回家。

  母親在客廳削蘋果,見我脫鞋,問我要不要來一塊,瞟了一眼我手上的臘肉,抱怨道,過年時熏的臘肉還在窗台上掛著,怎麼又去買。

  我把肉放在菜板上,這可是老同學寄的,正宗湘西臘肉。

  老三說,這是鳳凰古鎮的特產之一。學生時代我倆就討論過這個,那時說好了,以後誰要去了鳳凰,定要給對方寄幾斤湘西臘肉。沒想到十幾年過去了,老三還記得這個約定。

  ◆◆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年關前殺年豬的習俗。湘西人將豬肉切成條塊狀,細緻地塗抹上食鹽和香料,以繩穿之,懸掛在火堂上方的吊架上,點幾把柏葉松木,混之以炭薪林、用材林、鋸木粉等,熏制三個月之久,熏好的臘肉有很濃的臘香味,但煙熏味並不重,這也正是湘西臘肉的妙處。

  熏好的臘肉發黃髮紅,掛在風口處,一年半載,愈發黝黑油亮。吃時,將外面一層油膏刮掉,用刀切之,薄薄一片,晶瑩透亮。煎炒大可不必,放火上一蒸,臘油金黃,在精瘦的部分覆上薄薄的一層。用紅木筷夾輕輕夾起,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綿軟酥香。

  每年的大年三十,臘肉必然是重頭戲,雞、鴨、魚在金黃的臘肉前都黯然失色。

  據說湘西臘肉之所以讓人讚不絕口,在於它熏烤前有道複雜的腌制工藝。鹽、花椒、五香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將鹽椒粉拌勻備用。對每一塊肉擦抹鹽椒粉,裝入大缸腌漬,等到一個月之後,鹽椒充分溶粘在肉上了。再把大塊肉條放下部,小塊、薄肉條放上部,裝滿後用木板或薄膜蓋住。

  在速食時代,我們容易被塵世的浮華影響,濃妝艷抹,紫醉金迷,勤懇的湘西人民還能沉心於傳統的食品製作,採用祖輩們傳承下來的腌制和熏烤方法,延續這一條中華美食之路。

  有一塊地,植被豐厚,生產木材,千百年來用柴火熏制出來的臘肉,其味香醇;有一群人,雙手沾滿了花椒和五香粉,對柔軟的豬肉耐心地扭捏、拍打,將肉一塊一塊提上吊架,綁實。耐得住那份等待,也耐得住等待中的寂寞,生活中的那一份本和真,被他們世代堅守,從未變遷。

  ◆◆◆

我把臘肉切下三分之一,用熱水洗凈,刮掉表層的油脂,這臘肉因時間的沉澱已經變成了深紅色,讓人胃口大增。洗好肉,放在蒸鍋的隔層上,鍋底倒了些水,點火。

  我拍了張照片,發給老三以表謝意。他說客氣了,兄弟之間,不言謝。

  閑聊了一會兒,惠子已經將飯菜都準備完畢,招呼我們過去。臘肉切成片狀,整齊的擺放在白釉瓷盤中。我夾了些給父母,自己也嘗了嘗,口味咸香,油而不膩,嚼在口裡滿嘴生津,齒頰留香。

  這臘肉裡面,有歲月的味道,有汗水的味道,風的味道,也有著期盼的味道,堅守的味道。我似乎從中悟到了什麼。

  不管你屬於那種類型的吃貨,美食家歡迎關注我的新浪微博

  @味博士的小龍蝦

  或者我的公眾號

  五味食國

  以及我的個人微信(weiboshi01)

  有更多的故事和美食製作方法等你來學習哦,以及原創美食微電影,還有機會吃到免費小龍蝦哦


推薦閱讀:

算命先生騙了你——江相派起底揭秘(1)
隱岐奈和諏訪子的淵源——折口信夫的日本「神明」觀
各地有哪些習俗屬於貧窮年代的烙印?
地壇廟會 一方攝記No.1mDbQ

TAG:美食 | 民俗 | 生活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