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10-11世紀的帝國軍隊
翻譯者:@孫夢迪(我只負責添堵和玩梗)
來源:GEORGIOS THEOTOKIS的《The Norman Campaigns in the Balkans, 1081–1108》
10-11世紀的拜占庭軍隊
nn在拜占庭帝國的千年歷史上,她的軍隊一直在持續進化著。作為羅馬人留下的龐大軍事體系的優秀繼承者,拜占庭體系最顯著的特質是它良好的適應性,軍事長官們的創新精神以及在戰場上層出不窮的計策。大量遺留的軍事著作,像莫里斯的《戰略》(Strategikon)、利奧六世的《戰術》(Taktika)、尼基弗魯斯.福卡斯的《軍事學》(PraeceptanMilitaria)、尼基弗魯斯.烏拉諾斯的《戰術》(Taktika)和科卡曼努斯 (Cecaumenus)的《戰略》(Strategikon),使我們得以一窺拜占庭將領們的軍事思想,和他們對敵之時的臨陣表現。拜占庭軍隊由從八世紀開始建立的功能不同但互為補充的兩套系統構成:在軍區駐防的地方軍(themata,也可以說是軍區部隊),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接觸和騷擾入侵的敵軍;和戰團(tagmata),主要負責給敵軍制勝一擊,在已經傾斜的天平上放上最後一枚砝碼。
nnnn阿萊克修斯.科穆寧在1108年用以對抗諾曼人的軍隊,從結構和裝備上都和1071年曼茲克特戰役時羅曼努斯四世的軍隊有很大不同。原來的地方軍——戰團體系(之前數個世紀本土軍隊的結構骨架)已經解體,軍隊中充斥著各路僱傭軍。阿萊克修斯僱傭 「來自天南海北的騎兵走卒」 為自己服務,比如著名的瓦蘭吉衛隊(1081年之後主要由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和一些來自日耳曼和法蘭克的軍團。除此之外帝國也經常從周邊國家和盟友那裡短期僱傭軍隊,時間通常持續數場戰役或者一個季度,其中包括尼西亞的塞爾柱人、佩臣涅格人、庫曼人和威尼斯人。然後,還是會有一些組織形式類似過去戰團的本土軍隊參戰,他們通常頂著先輩的名號,比如馬其頓軍團、色薩利軍團和色雷斯軍團。以上這些武裝力量共同組成了1081-1108年間阿萊克修斯麾下大軍的主體。
nn
軍區制的建立與發展——從希拉克略時期到馬其頓王朝
nn歷史學家使用軍區(themata)一詞來描述一種特定的行省組織結構,由時代背景決定,軍區制一個主要的特徵就是地方軍事長官統管當地軍政大權。軍區制首先由希拉克略大帝的繼承者,君士坦斯二世在小亞細亞施行,用以應付當時斯拉夫人和波斯人的入侵。「themata」 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希臘動詞 」tithemi」,意思是部署,通常代指駐紮在新成立省份的軍事序列,之後則代指有軍隊駐紮的省份。除此之外,正如哈爾頓(Haldon)所說,更古老的辭彙n「eparkhai」 (行省)直到8世紀還在使用,更有一些古羅馬重要的行政管理機構(比如禁衛長官,dioiketes)直到9世紀還在運轉。
nnnn這個防禦體系中的個體來自於本地的農兵(stratiotai),平時務農、戰時赴戎,他們以世襲的兵役來換取土地。他們的土地通常隸屬於某一個據點,兵營或重要的城鎮,而這些土地則提供了維持全家生計和武器裝備所必須的經濟收入。軍區將軍(strategos)和他的下屬有責任挑選出那些真正有能力完成兵役的家庭。而兵役土地最基本的原則是,保證這些家庭對所屬土地不可侵犯的世襲權力 (stratiotikos oikos)。
nnnn這些士兵由軍區將軍親自招募,當長官召喚他們時,不管是進攻、防禦任務還是日常訓練,他們都有義務立刻去報道。根據主要文獻的描述,他們的兵役沒有任何地理或時間上的限制。士兵們領取一份固定的微薄薪水 (rhoga),按照四年一輪換的制度(君士坦丁七世在十世紀稱之為 「舊制度」)發放,當然這項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同時不同兵種之間也有差別(比如戰團士兵是按月發放他們所需的食物、裝備和牲畜所需的飼料)。部隊也按種類分發各種口糧 (annonae) 和飼料 (capitus) ,或者在每次皇帝登基之時以及其後每五年一次,換算成等價的現金髮放(按照固定的匯率)。除此之外,他們也享受除了基本稅收、土地稅(synone)和房產稅(Kapnikon)以外的稅收豁免。
nnnn士兵的兵役 (strateia) 是世襲的(同時屬於家庭和個人)。在十世紀早期之前,兵役被認為附屬於兵役土地,以及土地的所有者。兵役土地制度與西歐騎士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並沒有將分封土地(homage)和授予爵位(investiture)結合起來。西歐的騎士們顯然比拜占庭的軍區士兵地位更高,相對而言,後者更類似於古羅馬的軍團士兵。
nnnn拜占庭軍隊
nn在開始的前一個半世紀內,軍區制只在小亞細亞地區實施,但隨著帝國在九世紀開始的擴張,新的軍區被建立起來,將皇帝的統治從安條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義大利的卡拉布里亞。除此之外,塞奧菲魯斯皇帝(829-842)在840年設立了山地軍區(kleisourai),用來防禦陶魯斯山道,並在西里西亞附近對抗阿拉伯人,這個軍區主要由一個較小的軍事要塞管理。約翰一世(969-976)將小亞細亞前線的30個小軍區整合為3個督軍區(ducates)(查爾迪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安條克),每一個軍區都督的權力高於本地的軍區將軍。通過建立這種新的軍區體系,約翰一世希望能在帝國的東西方前線都建立有效的防禦機制。然而這一策略嚴重消弱了帝國前線的縱深防禦能力,更偏向於應對小股部隊擾襲而不是敵軍的大舉來犯。
nnnn最後,每個軍區的實際人數是很難判定的。可以預期的是,軍區規模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每個軍區的人數最後趨於整數。所以,在東方有800人的小型山地軍區,1000人的小型軍區有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和凱法隆尼亞(Cephalonia),2000人的軍區有西西里和希臘,還有例如色雷斯軍區這樣10000人的大軍區。
nnnn戰團的精銳部隊
nn在君士坦丁五世(741-775)統治期間,拜占庭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之一——戰團的引入。戰團和地方軍最大的區別是地方軍士兵都不是全職士兵——這不是說他們在戰鬥技巧上一定有所欠缺,只是在描述他們的農兵屬性。與之相反的是,戰團則由經驗豐富、裝備精良、薪水豐厚的職業士兵組成。與他們的地方軍同儕相比,戰團士兵由首都附近的軍區招募,並由國家提供裝備。
nnnn
君士坦丁五世建立了六個戰團軍團,其中三個最高級的騎兵軍團分別是教導團(Scholae)、守夜人(Excubitores)、守望者(Vigla);其中教導團和守夜人的前身是古羅馬皇帝的衛隊,而守望者的前身是羅馬城的城管部隊。尼基弗魯斯一世(802-811)建立了第四個戰團騎兵團——冠軍團(Hicanati),而他的繼任者約翰一世在他的統治早期則建立了另一個戰團騎兵團——不朽軍(Athanatoi)。三個次級的戰團是步兵軍團,其中萬夫團(Numera,原譯名無盡軍團)和帝皇之拳(Walls)是首都戍衛部隊,而精英隊(Optimates)則負責戰役中輜重和糧草的運輸。每一個戰團軍團由一名軍團長(domesticus)和一名副軍團長(topoteretes)統帥,其中教導團的軍團長在皇帝沒有親征的時候負責擔任帝國軍隊的總司令。
nnnn在此之後,主要是11世紀後半葉時期,更多的戰團進入帝國的軍事序列,並在當時的編年史作品中出現:金蘭團(homoethneis)、領軍者(stratelatai)、西方軍團(hesperioi arithmoi)、勇士團(megathymoi)和英烈團(arkontopouloi),它們一般維持2000人左右的規模,並駐紮在首都附近。在曼茲克特戰役之後,這些新晉軍團開始取代之前的戰團,後者則逐漸在歷史記載中不再被提及。
nnnn九世紀中葉以前,戰團駐紮在首都近郊。到了羅曼努斯二世統治時期(959-963),它們被分划到東線和西線。根據幾十年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前線面對不同類型敵人的經驗,帝國最終進行了這次改革。然而,有時戰團的分遣隊也會被派往一些關鍵的前線——例如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和伊利里亞地區和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和亞美尼亞地區,這是帝國進攻性策略的一個明證。這些戰團的下屬部隊組成了各地方軍區中的機動力量,而它們只在戰役進行中聽從軍區將軍的調遣。在羅曼努斯改革之前,每個戰團騎兵軍團下屬4000人,而每個步兵軍團則下屬2000人;在改革之後,教導團和守夜人的數量各自增加了2000人,而東西兩條戰線每一位軍團長都有3000人的武裝力量可供支配。冠軍團、守望者和不朽軍則保持了它們原有的規模。
nnnn戰團和地方軍每個軍團的基本組成單位是200的旗隊(bandum), 這個數目一直保持到10世紀中葉以前。這些旗隊可以輕易地組成上一級地軍事單位,比如1000人組成的千人隊(drungus),由千夫長(drungarius )指揮,1000人也是每一個軍區的最小人數。更上級的軍事單位還有由4000人組成的旅(turma),由旅長(turmarch)指揮。儘管這些數目隨著時間發生了變化,軍團基本單位保持為整數這一基本原則一直不變。為了擴大騎兵的規模,利奧六世新增了一種基本單位——小隊,一個小隊下屬50名騎兵,由小隊長指揮(tribune)。這項舉措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尼基弗魯斯二世的《軍事學》,就會發現在他的統治時期,已經開始在200人的旗隊中包含50人的騎兵小隊,這說明了帝國軍隊中騎兵的比例由五分之一上升到了四分之一。
nnnn土地貴族和軍區制的衰亡
nn在利奧六世統治期間(886-912),八世紀中期在小亞細亞各省份出現的土地貴族們開始掌握巨大的能量。在利奧登基之前,他們已經開始擔任重要的職位,比如軍事統帥和政府官員。帝國軍區制的基石——自耕農們迅速地失去土地,成為附屬於土地貴族地佃農(paroikoi),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新興的土地貴族們嘗試在中央政府的管控之外攫取資源。在那之前,對於每一代貴族來說,國家的供奉一直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他們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斬斷這拴在皇帝手中的鎖鏈的機會。羅曼努斯.利卡潘努斯皇帝(920-944)首先將這一現象視為嚴峻的威脅,歷史學家們認為這場土地危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針對權貴(dynatoi)們的法令也隨時間變化。相關的法律文件(nearai)表明,在這一時期帝國針對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出了一系列調整。然而,已經形成氣候的土地貴族勢力,和自耕農/農兵群體所承擔的嚴苛的稅負,使得帝國在法律層面上的努力最終付之東流。
nnnn安納托利亞的大貴族們權力急速膨脹的一個顯著證據是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的兩次內戰(976-979、986-989)。小亞細亞的軍事貴族們通過帝國的再征服運動獲利頗豐,他們得以拓展他們的領地並提升自己的名譽。顯然,他們不會輕易屈服於馬其頓王朝的合法統治者。因此,根據普塞留斯的描述,巴西爾二世將打擊目標對準了他們的權力來源,即對土地和附屬農兵們的控制,以及他們在軍事和行政系統中擔任的職務。例如,叛亂者之一的巴爾達斯.斯科萊魯曾擔任美索不達米亞軍區都督(dux)。這一利益衝突真正的雙方是皇帝和權貴們,而不是權貴和窮人(penites)們——後者是皇帝的親信們生造出來的概念。因此,巴西爾不僅恢復了羅曼努斯一世和君士坦丁七世設立的舊法令,還更一步推出了聯保稅法(allelengyon),這項法令要求富有的土地擁有者為自耕農們支付額外的稅金。
nnnn為了應對東部軍隊日益嚴重的叛亂威脅,巴西爾二世還特許了一些抵償兵役的方式,使他可以將部分軍隊更換為只效忠於自己的僱傭軍。然而,這項舉措直到11世紀中期之前都未正式成為帝國法規的一部分。據說在巴西爾二世統治期間,他還解散了小亞細亞地區幾個表現不佳的軍區,一步步將兵權向中央集中。這一系列舉措發生的時間並不是巧合,在這一時期,巴西爾二世將精力集中於與保加利亞人的戰爭,所以非常缺乏金錢,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1018年。
nnnn在此之後,儘管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致力於削弱小亞細亞權貴的首都官僚手中,他們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阻止軍區制的衰亡。羅曼努斯三世時期(1028-1034)恢復了聯保稅法和外包稅法(epibole),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則來自於君士坦丁九世(1042-1055)引入的新政府部門——由審判長主持的審判庭(epi ton kriseon)。這是阿萊克修斯. 科穆寧為了彌合平民和軍方間的矛盾而裁撤的第一個機構,後者應該由軍區書記處(logothesion of the stratiotikon)統一管理。
nnnn軍事系統的崩潰是基層,即農兵和兵役土地,一步步被侵蝕的結果。整體上來看,十世紀的皇帝們為了限制小亞細亞大地主們的權勢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但幾乎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儘管巴西爾二世的繼承者們本應該進一步強化這些政策,但最終這些努力都前功盡棄。然而,十一世紀的皇帝們不應該為這一切承擔全部責任,因為正如我們所見,自耕農轉變為佃農的趨勢從十世紀開始就不可逆轉了。而之後政策的變化也已經無力回天,只能為軍區制的落幕划下最後一個句點。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戰團的組織結構並不是建立於兵役土地上,而是由帝國政府負擔,所以受到的損害相對比較輕微。與皇帝和軍事貴族的爭端相比,十一世紀後半葉的經濟危機對戰團造成的打擊更為嚴重。
nnnn
「普羅諾埃「經濟體系是一個天才般的創舉,它同時解決了阿萊克修斯一世統治期間面臨的兩個嚴重問題——軍隊瓦解和經濟崩潰。」普羅諾埃「指的是土地所有權從私人向皇室親信手中轉移——通常從小行省貴族向國家指定的土地管理者(eis pronoian)手中轉移,在科穆寧統治時期,土地的獲得者有義務向國家提供兵役。阿萊克修斯繼承了一座空空如也的國庫,一套一文不值的貨幣體系和一支充斥著」天南海北的騎兵走卒「的臃腫不堪的雜牌軍,但是通過施行普洛諾埃這套類似西歐分封制——授予土地換取兵役的制度,阿萊克修斯似乎為眼前的難題找到了可行的答案。然而,這套體系的時效是短暫的,而且並沒有大範圍推廣。直到1090年以後,阿萊克修斯才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恢復強大和集中的陸軍和海軍,並依靠它們來收復帝國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丟失的領土。
nnnn10-11世紀的拜占庭步兵
nn要深入了解十世紀拜占庭軍隊的組織結構和戰術素養,我們最可靠的資料是尼基弗魯斯.福卡斯皇帝的名著《軍事學》,其中的內容基於十世紀中期帝國和穆斯林在西里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戰鬥的經驗。儘管此後拜占庭軍隊的組織結構、協作能力和戰術素養肯定有所改變,但是歷史學家們對變化的程度了解不深。《軍事學》和同時代其它軍事著作設置了非常嚴格的條例,但它們同樣強調指揮官在戰場上的臨機應變。它們反映了學院派的戰術素養和在實際操作中大膽創新的有機結合。而歷史學家們的任務則是找到兩者的不同。就像十世紀中期軍事著作《衝突前線》(On Skirmishing)作者提到的那樣:「知識不止來自於因循守舊(比如古老的軍事典籍),還來自於發揮和創造。」
nnnn另外一個重點是帝國軍隊的組成。當現代歷史學家將拜占庭帝國主要看作一個希臘帝國時,他們就犯了一個老生常談般的錯誤——例如將1914年的哈布斯堡視為一個奧地利帝國,或是將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視為一個大不列顛帝國。因此,拜占庭軍隊在幾個世紀中表現出強大適應性的原因是對其軍事序列中不同民族成分強有力的整合能力。各個民族的戰士加入帝國的軍隊,比如庫爾德人、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1】、瓦拉齊亞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羅斯人和伊利里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紀律是保障軍隊中多民族成分和諧相處的保障,當然編年史上也記載過一些例外情況,比如拜占庭人對異端保羅派的懷疑通常發展成公開仇恨。
nnnn十世紀的拜占庭步兵分為輕步兵和重步兵。一個步兵千人隊通常由400名步兵(hoplitai)、300名弓箭手(toxotai)、200名標槍兵(akontistai)和投石者(sphendobolistai)和100名長矛手組成。
nnnn步兵的陣列是一個有兩個側翼的正方形,因此被古人成為「四邊形陣列」。在每邊有3個作戰單位,所以一共有12個作戰單位。如果騎兵數量眾多並且敵軍並沒有一定規模的步兵,陣中應留有12條通道;如果情況相反,我方騎兵數量有限而敵軍只有步兵,陣中應留有8條通道。
nnnn基本的步兵陣型是一個每邊都留有間隔的四邊形。取決於騎兵數量、騎步兵比例、地形和敵軍組成,此陣可變為每邊兩條通道的正方形,或者正面三個通道兩翼各一個通道的長方形。而一些根據自然環境、兵力部署或者前鋒寬度等因素變化導致的調整也在書中可以找到。然而,這種正方形陣列,在拜占庭軍事著作中出現的年代相對較晚。儘管在古典軍事著作中四方陣就有出現,但這種可供騎兵撤退和重新整編的空心四方陣則是由尼基弗魯斯.福卡斯皇帝第一次提及,而這種陣列的發明者應該是十世紀後半葉在西里西亞前線進行防禦作戰的約翰.庫庫阿斯(John Curcuas)。因此,這一事件也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拜占庭軍隊對十世紀阿拉伯軍隊迂迴包抄戰術的有效適應。
nnnn尼基弗魯斯還使用了「邊對邊排列(parataxis)」一詞,來描述千人隊的基本單位。 但是每一位士兵的具體站位如何? 「 一個兩面陣中必須部署兩名重步兵,並在陣前和陣後都部署兩名重步兵。在他們之間部署三名輕裝弓箭手,所以陣列縱深為七人」 。因此,步兵和弓箭手組成的陣列分為七排,每排100人。必須承認的是,方形陣,方形陣每側的通道是整個陣型的弱點所在,所以200名標槍兵和投石手部署在附近用以防衛,他們排列於邊緣兩列步兵旁邊。剩下100名長矛手作為精銳力量部署在步兵陣前,使得陣列縱深達到8人。
nnnn在這一段時期,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都進行著高強度的軍事行動,軍隊中步兵的角色反映了帝國對於可以和戰團騎兵進行配合的職業步兵的需求,他們需要具備嚴明的紀律、高昂的士氣並且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然而,這一要求與之前對於步兵的普遍觀點有明顯的衝突。從7世紀中葉軍區制建立到十世紀中葉,帝國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前線一直處於防禦階段,幾乎沒有喘息時間。其中步兵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管理軍事駐地、要塞和前哨,偶爾需要在前線進行游擊戰。因此,再征服時期之前的步兵的形象通常是軍紀相對渙散、訓練程度底下的農民部隊,他們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被重騎兵的光芒所掩蓋,在整個十世紀,帝國的將軍們一直致力於改變這種情況。
nnnn在閱讀《軍事學》和十世紀其它重要軍事著作時,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儘管它們提供了許多有關帝國軍隊武器裝備和兵法戰術方面的珍貴信息,它們很可能會讓我們對這段時間以後帝國步兵扮演的角色產生誤解,因為很多再征服運動之前的步兵戰術在此之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儘管他們仍然在帝國的邊境防禦中扮演重要角色,軍區制的衰退、11世紀中期的經濟危機造成的財政支出削減、軍事系統財政化、本土或外國僱傭兵數量的增加等因素都嚴重削弱了11世紀後半葉步兵在帝國軍隊中的表現。
nnnn
10-11世紀的拜占庭騎兵
nn十世紀是帝國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根據文獻記載,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前線,無論是戰團還是軍區騎兵的作用都遠遠高於任何步兵。帝國的騎兵部隊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前鋒騎兵(procursatores)、軍區騎兵以及戰團重裝騎兵(kataphraktoi)。前鋒騎兵是500人一隊的輕裝偵察騎兵,其中110-120人為弓騎兵,餘下眾人是槍騎兵。與前鋒騎兵相似,普通的軍區騎兵穿著無袖、長度及腰的胸甲或鎖子甲,以及圓錐形的鐵制頭盔,並攜帶圓形、橢圓或箏型木盾。根據《軍事學》的記載,儘管帝國騎兵們都有佩劍,但他們通常作為槍騎兵或騎射手投入戰場(兩者比例為3:1或2:1)。
nnnn戰團重裝騎兵是拜占庭軍隊中最精銳的力量,他們訓練有素、經驗豐富並且裝備精良。尼基弗魯斯的《軍事學 》對於重裝騎兵們的武器和防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另外在Dura Europa
[2]
的一副著名壁畫中的一名重裝騎兵(klibanarios)的形象也佐證了這一點。每一名重裝騎兵穿著重型鐵片甲(klibanion)——一種短袖、長度及腰的胸甲,同時也裝備臂甲和鐵手套(manikelia)用以保護手臂和手部。nn
鐵片甲之下穿著鏈甲或皮甲組成襯甲(zabai),腿部穿著裙甲(kresmasmata)用以保護膝蓋和腿部。頭部穿著鐵頭盔,內里由2-3層襯甲用以保護。
nnnn戰團重裝騎兵的主要武器是鐵制殳,副武器是帕拉麥恩彎刀(paramerion),一種阿瓦爾風格的單刃彎刀。他們同時還裝備了短劍(spathion,一種短兵相接之時使用的雙刃短劍,一般掛在左肩上)。在拜占庭中期,淚滴型、箏型和圓型盾牌都在被大量使用。騎兵盾通常尺寸較小,半徑50-80cm左右;而步兵盾稍大,直徑100-120cm左右。
nnnn在拜占庭軍隊中服役的重裝騎兵數量並不多,主要原因是採購和維護這種精銳部隊的裝備即使對於國家預算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因為同樣的原因,重裝騎兵的陣列中還包含了騎射手和槍騎兵,它們的數量有時甚至超過了一個504人騎兵隊的一半以上。在1081年諾曼人入侵之前,這種精銳部隊就已經從帝國軍隊序列中消失了。 「重裝騎兵」 一詞最後一詞見諸於文獻記載是尼基弗魯斯.烏拉諾斯(Nikephorus Uranus)的軍事著作《戰術》(成書於999-1005年)。從1020-1030年代開始,隨著帝國邊界的穩定,重裝騎兵隊伍似乎開始面臨兵員不足的問題,在11世紀中期之前,這支傳奇般的部隊就徹底消失無蹤了。
nnnn《軍事學》對於騎兵的陣型給出了詳細的介紹。騎兵三排陣列中的第一排包含三種戰鬥群,左右兩邊由輕騎兵陣列組成,而陣型中央排列著重裝騎兵。兩個輕騎兵陣列總計500人,排成5排,基本單位是50人的旗隊。這500人總共包含300名槍騎兵和200名弓騎兵,排成兩面陣型 「以防從後方而來的打擊」 。第三個由重裝騎兵組成的戰鬥群排成三角陣,共計504人。除此之外,迂迴騎兵(hyperkerastai)和側翼守衛(aposobetai)這兩種單位是對第一列騎兵的補充,每種單位由同時包含弓騎兵和槍騎兵的兩個50人旗隊組成。最後,根據尼基弗魯斯的記載,後兩排騎兵應在距離一箭之地對第一排騎兵陣列進行支援,後兩排騎兵分別由四個和三個輕騎兵戰鬥群進行支援。而前鋒騎兵則衝鋒在迂迴騎兵和側翼守衛之前。
nnnn但是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帝國軍隊在十世紀前半葉加入了第三條騎兵陣列來防禦後方的攻擊,這又反映了帝國軍隊怎樣的適應性?從羅馬晚期時代開始,戰場上的騎兵陣列一直是分為兩排,前排三個,後排四個戰鬥群。直到在《軍事學》的記載中我們第一次發現第三條騎兵陣列被加入陣型,用以抵禦哈馬丹軍隊中貝都因輔助軍隊(Arabitai)的迂迴包抄(通常與穆斯林軍隊的主力,Agarenoi區分開來)。新加入的第三條陣列有一個獨特的阿拉伯名字——薩卡特(saqat),它的加入也使我們想起了七世紀軍事著作《戰略》中記載中,第二條騎兵陣列作為後方守衛加入騎兵陣型。
nnnn前鋒騎兵也是在這個時期(十世紀中期)加入帝國軍事序列的。這個兵種第一次見諸記載是十世紀的拜占庭軍事著作《衝突前線》(On Skirmishing,成書於969年),其中前鋒騎兵是一種輕騎兵(trapezitai 或 tasinarioi)單位。然而,在十世紀中期的戰役中尼基弗魯斯皇帝極大的豐富這一兵種的作用,很多時候它們在軍中的作用類似於阿拉伯軍隊中的貝都因騎兵。這是這一時期阿拉伯國家對拜占庭軍事發展產生影響的又一有力證據。
nn注釋:
nn
【1】 n包括Khurramites (一支伊朗教派)、Mardaites(一支信仰一性論的早期宗派和Maronites(一支位於今天黎巴嫩的宗派)。
nn【2】 n古城,位於今天敘利亞東南部。
推薦閱讀:
※如果你穿越回明末指揮薩爾滸之戰,你會怎樣挽回大明的劣勢?
※為什麼袁崇煥要殺毛文龍,是不是背叛明朝?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為漢族抵抗外族,且都是錯殺,為什麼一個流芳千古,一個卻飽受爭議?
※(授權轉載)略說遼朝兵力數量(第二彈):遼史兵衛志所載遼國軍力考辨
※古代中外軍隊的甲胄經歷了怎樣的演化?